《哲学小辞典》7.20 形而上学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20、形而上学
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反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形而上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物理学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生写了许多著作,安德罗尼克在编纂时,把专讲事物本质、神、灵魂、意志自由等篇章,放在研究事物具体形态变化的《物理学》后面,称为《物理学之后》或《后物理学》。我国《易经·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形而上者”与《物理学之后》意义相近,故我们把《物理学之后》或《后物理学》译为“形而上学”。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中,特别是在古代,形而上学乃泛指超出有形实体之外[i]的抽象的学问。因此,在我国也有人把形而上学称为玄学。狭义地说,形而上学也是哲学的别名。至今,西方哲学中仍有人把关于经验范围以外的思想理论称为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ii]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不联系,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场所的变更,数量的增减而已,没有质变、飞跃;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恩格斯说:“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既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iii]
形而上学思想早在古代就产生了,并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居于统治地位。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把统一的世界划分为各个部分,把各种事物、现象加以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研究较之古代对世界的笼统的直观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但是,这种研究方法也使人们养成了不从整体、不从联系、不从发展上去观察事物的习惯。后来,培根、洛克把这种方法移植到哲学中来,形成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形而上学发展阶段。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是必要的”,[iv]但是,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立刻暴露出其反科学的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形而上学遭到了致命的打击。辩证法与形而上学遭到了致命的打击。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常常是阶级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在无阶级社会里,则是正确与错误、科学与谬误斗争在世界观上的表现。
注:
[i] “之上”。
[ii]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5页。
[iii]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1页。
[iv]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