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自然哲学》一段解读
首先是文本(加粗是原文自带,分段和编码是我自己加的,方便讨论,原文没有,原文是一整段):
1主体最初是一个纯粹的、没有在当前出现于自己面前的主体——当它想要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它就成为自己的客体,并且沾染上了一种偶然性(偶然性是本质的对立面)。即便如此,它作为本质并没有被扬弃,因为它并非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本质,而是一个具有无限样式的本质。因此那种偶然性对它来说仅仅是一个契机,促使它返回到自己的本质之内,与那个偶然的东西相对立,把自己作为一个之前并非存在的本质而加以设定。
2自在地且先于自身而言,它是本质(即一种相对于存在而言的自由),但却不是作为本质,因为它还没有作出自身关注这一灾难性的行为(如果我可以这么说的话);它曾经站在它不能退缩的一个斜坡面前。要么它一直这么站着(即保持为一个纯粹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生命,而它本身也是作为“无”,要么它意愿自己,而在这种情况下,它就转变为另一个东西,一个不同于它自己的东西(sui dissmile)。
3诚然,主体意愿自己作为这样一个东西,但直接看来这恰恰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通过意愿本身,它已经成了另一个东西,扭曲了自己,但事情之所以是这样,原因仅仅在于,主体没有能力直接地把自己作为本质而加以设定。至于那个有限的或拘谨的存在——这是唯一直接可能的存在——刚开始的时候,只能这样呈现出来,即把它自己的存在作为无限存在,作为本质,与之进行沟通。
4就此而言,主体能够意愿那个存在,尽管那个存在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它所真正意愿的东西。通过这个有限的存在的中介活动,主体上升到第二个层面或潜能阶次——即把自己作为本质而加以设定。这个被设定在第二个潜能阶次的本质和那个最初的主体是同一个东西,唯一的差别在于,后者(在无须亲自行动的情况下)一开始就作为本质而被限定,因此是一个自动出现的本质。

那么,现在开始简单类比地尝试解读这段话。
谢林给“主体”一个规定,是一个无限主体,它是唯一直接确定的东西,是一个无限的主体,不会停止作为主体而存在,不会消隐在客体里面转变为单纯的客体——这是斯宾诺莎的实体。
谢林的主体在转变为客体的同时,并不会停止作为主体而存在。谢林说它不是否定意义上的无限,而是肯定意义上的无限。这里又要理解“否定”和“肯定”,在规定表达里,“否定”往往是与无限相关,是通过讲对象不是什么而来进行规定,而“肯定”则是与有限相关,通过列举可数的属性,来讲对象是什么来进行规定。谢林说是肯定意义上的无限,是说主体既能使自己成为有限的某物,同时又保持主体来摆脱有限性,这与他之后说的“同一”相关。
让我们在必要的地方用人来作为类比理解。
1主体最初是一个纯粹的、没有在当前出现于自己面前的主体——当它想要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它就成为自己的客体,并且沾染上了一种偶然性(偶然性是本质的对立面)。
假如我们把人看作一个主体,当人意识到自己,开始思考自己的时候,就将自己当作一个客体来进行观察——尤其是反思时。我们的观察必定是观察自己在某一时刻的行为,也即某一时刻显现出来的那个自己,“做了错事的自己”“赢得了比赛的自己”,我们关注的是自己的偶然属性“愚蠢”“优异”。这些偶然属性尽管是我们的一部分,却不是我们的本质。这里说的是主体,比人更适用,主体的本质不是偶然性的东西。
(在这里,可以看到这种主体与偶然性之间的关联,与海德格尔“无蔽”真理观的关联)
即便如此,它作为本质并没有被扬弃,因为它并非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本质,而是一个具有无限样式的本质。
就像前面所说的“主体在转变为客体的同时,并不会停止作为主体而存在”,因此,沾染上偶然性并不会让主体的本质消失,主体是“肯定意义上的无限”,“肯定”就是说具备一定的样式,但这种样式的数量是无限的。
因此那种偶然性对它来说仅仅是一个契机,促使它返回到自己的本质之内,与那个偶然的东西相对立,把自己作为一个之前并非存在的本质而加以设定。
也就是说,正因为这种偶然性的出现,让主体得以发现自己的本质中包含了这种偶然性,并且作为无限中之一的偶然来对本质加以设定,让本质清晰化。就像我们发现自己的“愚蠢”“优异”这样的偶然属性时,发现自己之前不知道自己是“愚蠢”“优异”的。从而,我们可以从自己“愚蠢的方面”和“优异的方面”对自己加以规定,认识自己的这些部分。

2自在地且先于自身而言,它是本质(即一种相对于存在而言的自由),但却不是作为本质,因为它还没有作出自身关注这一灾难性的行为(如果我可以这么说的话);它曾经站在它不能退缩的一个斜坡面前。
这段话不好理解,这里用了比拟的手法来讲主体。主体还不是客体时,是一种纯粹的本质状态,这种本质可以是任何偶然性。当主体成为客体时,就作为了其中一种偶然性而存在了。存在是一种“在”的状态,一种被规定的状态,也即偶然性存在的状态。
当主体是自在地先于自身的时候,它是本质,这种本质不是作为无限偶然性的本质。主体就“是”本质,而不是被“规定”、被“作为”本质。作为本质,是它关注自身,开始将自己作为自己的客体观察时才有的,“作为”总是作为偶然性的作为,与“是”不同。
为什么说主体的自身关注是灾难性的,就是后面所说的比拟,主体站在不能退缩的斜坡面前。在斜坡面前不能退缩,那就必然会有滑落或不滑落两种状况,这对主体来说像是一种“失控”,因而是灾难性的。接来下会说:
要么它一直这么站着(即保持为一个纯粹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生命,而它本身也是作为“无”,要么它意愿自己,而在这种情况下,它就转变为另一个东西,一个不同于它自己的东西(sui dissmile)。
要么主体不滑落,也就是保持纯粹主体,不关注自己,也就不会发现自己,不会有客体。“没有生命”,因为生命是一种偶然性的客体。没有客体,那主体就是无。
要么主体滑落,它关注自己。注意这里用了“意愿”,也就是说,主体关注自己是一种意志行为,一种主动的选择,它注意到自己,将自己作为客体观察时,就发现之前未曾发现的自己。就像人有时候从忙碌中停下来,反问自己时,就发现了自己的存在,问“我在干什么”。

3诚然,主体意愿自己作为这样一个东西,但直接看来这恰恰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通过意愿本身,它已经成了另一个东西,扭曲了自己,但事情之所以是这样,原因仅仅在于,主体没有能力直接地把自己作为本质而加以设定。至于那个有限的或拘谨的存在——这是唯一直接可能的存在——刚开始的时候,只能这样呈现出来,即把它自己的存在作为无限存在,作为本质,与之进行沟通。
这一段可以放一起理解。主体为什么要意愿自己,主体意愿自己的时候,就把自己变为一个客体,一个不再是纯粹的,而是偶然性的存在。主体为什么要这么做,谢林解释说,这是因为主体没有能力直接地把自己作为本质加以设定,也就是说,主体只有通过间接的方式,才能规定自己,只有通过将自己作为客体,才能发现客体中规定的偶然性,才能够通过这无限的偶然性而认识自己的本质。
这就像我们为什么要反思自己,为什么要通过反思,自己观察自己。我们不观察自己,也是自己,但却不能认识自己。我们只有观察自己,找出自己的一个个偶然属性,发现自己是“愚蠢”“优异”“机敏”“懒惰”的偶然属性时,才通过这些属性,认识自己那个包含了所有属性的本质。

4就此而言,主体能够意愿那个存在,尽管那个存在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它所真正意愿的东西。
主体真正意愿的是自己的本质,但主体能够意愿的,只有作为客体的存在。
通过这个有限的存在的中介活动,主体上升到第二个层面或潜能阶次——即把自己作为本质而加以设定。
也就是说,通过这个偶然性存在的客体——主体关注的自己——主体才得意认识自己的本质,这些本质是通过客体一个个被规定的的偶然性来认识的。“潜能阶次”是后面的命名,可以忽略掉。
这个被设定在第二个潜能阶次的本质和那个最初的主体是同一个东西,唯一的差别在于,后者(在无须亲自行动的情况下)一开始就作为本质而被限定,因此是一个自动出现的本质。
被设定、被规定的偶然性构成的客体本质,与主体的本质,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客体的本质是从主体而来的,是主体意愿自己时,自动出现的。客体的本质一开始就是偶然性的,是被规定的,也就是“作为”的本质,而不像主体的本质那样,是“是本质”。

这一段虽然是在讲主体,我们仍旧可以在观察思考自己时,发现它是适用性。毕竟这些从费希特的自我体系出发而来的。
我思考自己时,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客体思考,是思考自己在某件事情、某个关系里的自己,是自己在那件事情、那个关系里呈现出来的属性,我通过这呈现出来的属性,来认识自己。当然,认识自己是为了更好的自己,也就是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改正,发现自己的优点进行改进。
同样,在另一个角度。当别人把我作为客体思考时,就不是主体与客体同一的状态了,而是主体与客体对立的状态。
我们能够拥有最好的关系,是友谊(爱情是友谊之上,包含了友谊的关系)。在友谊里,其他人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并不知道的自己,他们会说“你做过XX,是XX样的人”,或者问“你为什么做XX,让我无法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就帮助我们,发现一个自己之前不知道的,自己的属性,或,提出问题,让我们自己来回答问题而发现自己之前不知道的,自己的属性。这就是“他人是镜子,照出我们自己”的意思。
但愿我们都能有这样好的友谊(和友谊之基石上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