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治:01-12合订本(未补档)
一
自由的渴望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我是谁?我属于人民。
我提出建议对国家、社会的利好,与我的身份无关,不因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我依法享有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有边界,但是其边界在哪里?我认为只在于在于人民的利益。
社会只能在言论损害人民利益时有足够的合理性来限制个人的自由,人民代表大会可以作为权威提供令人信服的结果。
但长久以来,政治是避之不及的话题,无论对于平台或是媒体,无论对于人民是否有利,无论在哪一个群里,都将受到最严厉的打击,这个事实令人惋惜。
自由当然是公民的权利,但平台有自身的利益,它拒绝高度风险的内容与泛滥的社会责任,也只能说是正常的商业行为;国家要低成本地维护社会的稳定,给平台施加压力就成了最不坏的选择。
平台是否有管理我们的权力?目前,平台已经是基础设施一样的存在,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无法替代,显然不能使用正常的商业视角对待,他们已经没有权力拒绝任何不违法的对象了。
我们的言论合法吗?显然不违法,我们的言论究竟合法吗?显然不违法。
为了社会进步的伟大目标,我们不得不讨论一种更优越的社会治理格局,但是,目前的格局是在当前社会现实上建立,有它的合理性,在未来,我们亦有更好的选择,但现在,为了尽快地推动社会进步,我们只好土法上马,暂时形成利好的新格局。
为了社会进步的伟大目标,本人愿承担因本视频而产生的一切责任,在责任的约束下行使绝对的言论自由。

二
教育与未成年人
教育需要公平,更需要效率,不公平的教育产生尖锐的矛盾,不效率的教育注定难完成使命。
客观规律是世俗政权最不能违反,一切政策都只能在现实中检验其意义。
在此方面,有这样几条规律:
未成年人需要生存
未成年人需要舒适
未成年人需要自由
未成年人需要娱乐
未成年人需要受教育
未成年人需要受尊重
总的来说,要把未成年人当人看,必须保护未成年人的人权,我们的社会才有未来,国家民族才有希望。
为了这个目标,很少代价有不能付出,很少有传统不能被打破,很少有政策不得到支持。
我们看2002-2020期间的出生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1年起,随着70末、80初人口高峰进入育龄,以及国家逐渐放开二胎、三胎政策,出生率有一个5年左右的小波峰。然后从2017年进入波谷,一路下滑,再也没有反弹趋势。
看新生儿数据,2011年,中国出生人口是1600万,之后连续6年增加,到2016年达到1786万人的小高峰,暂时回到了20世纪水平。然后是一路下跌,2018年之后重新回到2011年水平。2020年是1200万,去年2021年,全年只出生了1062万人。
目前来说,中国的人口问题正在严重,中国的人口问题已经严重,必须得到妥善的解决,否则后果严重.现实证明,仅仅靠放开指标,不足以刺激生育。我无法想象中国能在这样的趋势下妥善地接住目前的经济建设成果,进步必须紧迫。
真正阻碍生育的问题是教育成本。公立学校的学费不是主要的育儿成本。
受限于客观规律,在每个家庭个别抚养的条件下,多生孩子,很难靠父母的能力保证发展水平,孩子读职校的概率很大,会把自己的上升空间限制在简单劳动层面。大多数人不会接受自己和子女阶层下沉的可能性,也在心理上拒绝接受正常的阶层波动。
中国社会遇到了现在的矛盾:
普通人选择通过少生孩子甚至不生以减少阶层下降的风险。
我们需要什么?不只是足够的人口,其最终目的是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的利益,这两个要素将作为政策与改革的最终评判标准。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得以评判无数的方案。
1. 生育补贴:力度小了不能缓解普通人的焦虑,效果存疑;力度大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矛盾,同时造成社会经济的衰微,进一步造成更强大的个人主义思潮,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2. 行政命令:要求使用强制手段,为每家每户分配生育指标,通过行政手段来强迫其完成,这套方案优点是简单易执行,缺点是对于人权,对于人民的利益就难以保障,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矛盾,不能达成除提供人口以外的任何目标,包括社会的进步。
3. 阶层固化:通过复杂的手段,剥夺一部分家庭阶级上升的权力,自然就能消除大部分的对于阶层波动的焦虑,能大幅提高受力对象的生育意愿,但基于阶层焦虑的上进心是中国近几十年进步的基石之一,政策本身就会杀掉中国的经济活力,中国不可能选择这条路。因政策而多出生的孩童,必然失去参与高效率生产的机遇,必须通过推翻现有社会秩序的方式争取,对于我们社会的稳定也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4. 降低妇女地位:是有计谋的社会退步,不能也不可能在当代实现。
5. 梦回唐朝:在农业社会保证高生育率的条件,在现代社会基本上都写在刑法里面,既触犯法律,也完全违反最基本的道德观。古代社会的高生育率不是福利,而是艰苦生活的副产品,现代社会要学习,必然放弃许多东西。我们既然接收了现代人的概念,就没法按照古代的方式去生产人,培养人。
6. 改良现有社会:解决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问题,但仅仅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足以解决人口问题。当前中国的现状是,家庭财富积累越多,生育率越低。如果我们不改变这个现状,越是加强阶层流动性,越是改善底层收入,生育率就会越低。
7. 由马前卒提出的社会化抚养方案
8. 我倒是可以提出另一个完整的人口危机解决方案:
武装中文学院方案。
在那些不能对公民的人权做到良好保障的地区,在那些发展落后的国家,开设中文的学院,像大使馆一样可以使用一些武力保护,将地区内的未成年人经过培训后,提供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唯一选择,在工作到一定期限时,也提供回到祖国为中国贡献影响力的自由。在40岁之前,向受教育的对象收取一笔额外的税款,全部支付其所在国家。总的来说,输出当地稀缺的教育和发展机会,为当地政府提供稳定,换以对我国发展的利好。

三
武装中文学院方案
方案实现的前提在不同国家有不同,对于国家,需要我国经济效率具有较大优势;对于个人,需要我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需要我国有良好的经济前景。只有满足这两点,只要满足这两点,我们的方案就有足够的合理性,对于收益的个人有足够的必要性。
方案的目的是通过移民来补充人口,副作用强烈,但依然有方式控制,一方面,学生远离家乡,抚养不能再完全依靠家庭,另一方面,大量移民的输入,是民族主义、宗族势力、宗教势力翻山覆海的良好条件。因此,要坚决防范任何差异对待,任何对民族的分别,任何歧视;要坚决肢解任何宗族势力;要坚决保护任何人的不信仰自由,否则后果严重。
强烈需要我国社会治理的全方位进步,否则该方案是坏处偏多。
但如果执行较好,我们便可以打开国际与外交的局面,在未来可以基于互利共赢的理念从容接管国际的秩序。
四
双减政策的讨论
7月24日,国务院发文件,限制了一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
当下,我们的义务教育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不改变这个前提,市场教育就是有益的补充而不是内卷的帮凶。对课外补习的反对就必然缺乏合理性和可行性。
有些人在反对补课时这样说:都补课等于没补。那么,当国家克服无数困难,实现绝对公平的教育时,我们是否也可以说:“都上课等于没上”?各位显然忽略了这句话的前提条件,即绝对的应试教育。在此前提,一切学习失去它的意义,义务教育政策的合理性得到空前否定。补课,禁止与反对的是主科,与义务教育的意义是一体,请各位一定不要把应试教育的坏处当作是补习造成。
我作为学生,这几年上过不少补习班,双减政策在我眼里更像是为了证明自己还在做事的形式主义政策,缺乏实际的作用,无法在需求和利益下杜绝补习的存在,就无法在根本上消除家长的焦虑。
如果一位老师,学校不能给他提供符合他能力的薪酬,他的任何选择都不能在法律上禁止,在道德上也无可指摘(zhai1),也许你说他参与补课给别人以竞争的压力,但有很重要的一点,他有两个选择,其中,放弃道德获得更多,社会通过自己的力量造成了这一现象,使道德的人受损,使不道德的人收益,这就是社会的问题,社会并不希望道德得到生存,就注定要使道德衰微。法律不能强人所难,强迫一个人放弃他应得。
在双减政策下,形成了奇妙的格局,未有恩怨的无数普通人之间展开尖锐的斗争,一方扛着政策的钢枪,却始终不能消灭对方。因此,只有在义务教育完全满足人民的需求时,双减政策才有他的可行性,在义务教育完全满足人民的需求时,双减政策更没有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五
展望教育的未来
在制定规则时,不要把群众想得太善良,我不信任教师,同样也不信任家长的亲情。他们掌管着近乎绝对的权力,都会在缺乏监督与约束的情况下造成最坏的结果。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切行为的合理性来自于对人民的利好,一切决策的必然性来自于对人民的利好。最终解释权应当掌握在人民手中,由人大依法行使。
现代社会的父母,在知识层面,没有能力越过几十年的差距,给孩子提供新时代的教育,在经济层面,教育的价格是水涨船高的,社会平均工资上涨,教师的工资更应当上涨,因此,在逻辑上就不存在大多数人负担得起家庭个别教育的可能性。
个人的困局,应当也只能由国家打破,必须由国家代替个人对现在的人民收更高的税,提供未来的人民成长的成本,在此过程中把每一个孩童培养成一个完整的成人。
同时,我们必须接受一些现实,教育伴随着风险,不随抚养主体的改变而改变,如果没有做好应对风险的任何准备就转移家长的抚养权,改革就失去它的合理性,一方面要防范风险,一方面要避免影响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要承认风险的客观事实,一方面要做好每一次的检讨和改进。
总结我们的观点:
国家必须改革,代替个人的抚养,既然真正阻碍生育的问题是教育成本,国家就应当主动承担,同时将教育视作一种对未来公民的投资。
在对第八方案进行研究后,我们认为其不具备独立存在的能力,在缺失社会化抚养的前提下难以独当一面。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为了给任何教师提供符合他能力的薪酬,维持教师的编制的行为已然失去任何必要性,优秀教师的工资也应当上涨来发挥额外的榜样作用。
国家在承担了原先属于小家庭的抚养义务后,就要在第一时间建立合理的责任制度,来保障政策的合理性,也可以搭配保险制度来减轻基层的负担,避免无谓的争执。
双减这样的政策,在现在缺乏合理性和可行性,在未来的改革中也缺乏必要性。是当今社会的无谓闹剧,但却能为将来的历史研究贡献难得的教训。

六----十一
灾难和应急处置、
专业的团队、专职的人员
信息的交流、高效的沟通
公益与公信
平素的准备、安全的冗余
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
对于自然的无情,人类唯一不应抛却的就是对客观规律的掌握。对于客观规律,态度很简单地拥有两种:承认它,我们就有能力办好一切事业;拒绝接受,失败就是必然无法更改的结局。
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得以评判一切,为了什么?我们本可以做的更好,我们必须做的更好。
现代社会的公民,在平时无法做过多的准备,在灾时缺乏对各种情况的应对。
基于朴素的真理,为了切实的效益,无论在平时或在灾时,都必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专业的平台为人民效力。
基于客观的规律,越是大规模的统筹,越能节约资源与人力,在地理条件的限制下,基层可以掌握小部分用于短时间的应急处理,但最终应当由国家掌握大部分的救灾力量。
目前,公民在灾前难以收到警报,在灾中、灾后都缺乏通畅、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求助渠道,当他们需要向外界求助,换句话说,我国应当建立灾时应急的信息渠道。
灾外的人民有帮助灾内人民的意愿,在此过程中,一方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一方能够安稳地渡过浪头。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个规律,我们有必要使用政府的公信力、政府的执行力、政府的组织力,进行国家级的统筹管理,包括资源和人力,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政府的公信力,其管理的原则应当分两个阶段考虑,灾时可以不计代价地投入,但此状态不能持续长久,必须在第一时间之后考虑行为的效率和可持续,灾后也应当大规模地讨论行为的利弊。
灾难的防备往往从平常开始,渗透于社会物质的各个方面,藏在现代社会的大厦之中。预防也是对付灾难的一种投资,常常被忽视,因此性价比往往较高,但它是一种长期工作,望不到尽头,必须让人民充分认识到防范的必要性、合理性,更要减小工作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防灾的最后要求,是仍可以追求、仍值得追求的目标。在满足普通人的生存需求和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之后,就可以平稳度过所有的短期灾难;在进一步满足人的舒适需求之后,就可以平稳度过所有的长期灾难。

十二
编制失去后,弱势人群的避风港
为了社会的长期稳定,我们可以为弱势人群制造一个避风港,减轻他们的压力。但是如果不能创造经济效益,政策就不能长存,如果不能保持按劳分配,就会严重影响大众的劳动热情。
过去,我国常常使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在满足两个条件的前提下,改善民生的同时发展社会。因此,我提醒各位,教育作为一种投资,长期被人们所忽略,在基础设施开始过剩的今日,教育作为投资常常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