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有点意思研究所,你的良心不痛吗?

2023-07-26 12:01 作者:齐太祖高帝萧道成  | 我要投稿

有点意思研究所,你作为一个8万粉的up,为了流量,用主观唯心的方式来解读历史,不顾史实,只顾观点。误导观众,这流量你吃着不觉得良心痛吗?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豪强,士族,门阀,世家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我先发表我的观点:不论是历史研究者还是一般爱好者,都必须搞清楚这四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分,绝不能一概而谈。

首先我们来讨论豪强

地方豪强本身就是大土地所有者,或者说地主阶级,他们的财富是在兼并这些土地后从在这些土地上耕作的劳动者身上剥削而来的。这本身没有问题。但视频中认为

在商业尚不发达的宋代之前,土地几乎等同于经济本身。但即使在宋朝及往后,土地也等同于经济本身。即使在贸易繁荣的北宋一朝,宋朝的主户(基本可以看作自耕农)也占整个北宋户口的六成以上。宋朝的财政收入来源中商业税占了不少是事实,但这绝非就代表宋朝后农业社会的本质就改变了

至于视频中关于百姓必须依附于土地的所有者,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即使在土地兼并最严重的南朝,自耕农阶层也并非消失而是衰落。这些人完全可以靠自己拥有的土地生存,而非是视频中不严谨的依附于土地所有者。

绝大部分士族的出身的确是豪强,但绝不是所有的士族出身都是豪强。

垄断知识绝不是门阀形成的主因。

《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东汉后期,名土的活动对于现实政治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当时的选举注重乡里清议,而i主持清议的操纵乡论的多是大姓名士,掌握选举权的州郡功曹也往往由他们充当.不仅地方官辟僚属、岁贡秀孝,由大族所操纵的社会舆论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甚至作为政府最高机构的公府辟举也要取决于他们的意见。

从东汉甚至西汉后期开始,察举制就已经逐渐被士族门阀掌握。门阀垄断的从来都是官僚系统的任命权。而在三国之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更加让门阀掌握了朝中官员的任免权

《资治通鉴•晋纪四》初,陈群以吏部不能审核天下之士,故令郡国各置中正,州置大中正,皆取本士之人任朝廷官,德充才盛者为之,使铨次等级以为九品,有言行修著则升之,道义亏缺则降之,吏部凭之以补授百官。行之浸久,中正或非其人,奸敝日滋。刘毅上疏曰:“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威,公无考校之负,私无告讦之忌,用心百态,营求万端,廉让之风灭,争讼之俗成,臣窃为圣朝耻之!盖中正之设,于损政之道有八;高下逐强弱,是非随兴衰,一人之身,旬日异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一也。置州都者,本取州里清议咸所归服,将以镇异同,一言议也。今重其任而轻其人,使驳违之论横于州里,嫌仇之隙结于大臣,二也。本立格之体,为九品者,谓才德有优劣,伦辈有首尾也。今乃使优劣易地,首尾倒错,三也。陛下赏善罚恶,无不裁之以法,独置中正,委以一国之重,曾无赏罚之防,又禁人不得诉讼,使之纵横任意,无所顾惮,诸受枉者,抱怨积直,不获上闻,四也。一国之士,多者千数,或流徙异邦,或取给殊方,面犹不识,况尽其才!而中正知与不知,皆当品状,采誉于台府,纳毁于流言,任已则有不识之蔽,听受则有彼此之偏,五也。凡求人才者,欲以治民也,今当官著效者或附卑品,在官无绩者更获高叙,是为抑功实而隆空名,长浮华而废考绩,六也。凡官不同人,事不同能。今不状其才之所宜而但第为九品,以品取人,或非才能之所长,以状取人,则为本品之所限,徒结白论而品状相妨,七也。九品所下不彰其罪,所上不列其善,各任爱憎,以植其私,天下之人焉得不懈德行而锐人事,八也。由此论之,职名中正,实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损。古今之失,莫大于此!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敝法,更立一代之美制。”太尉汝南王亮、司空卫瓘亦上疏曰:“魏氏承丧乱之后, 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九域同规,大化方始,臣等以为宜皆荡除末法,咸用土断,自公卿以下,以所居为正,无复县客,远属异土,尽除中正九品之制,使举善进才,各由乡论,则华竞自息,各求于已矣。”始平王文学江夏李重上疏,以为:“九品既除, 宜先开移徙,听相并就,则土断之实行矣。”帝虽善其言而终不能改也。

早在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不久,世家门阀就通过控制中正的人选来控制官吏的选拔,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名士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有再多知识,如果皇帝没有借助寒门来对抗门阀势力的构想,也不可能得到重用。

而世家与门阀也不同,视频中完全就是混淆视听。曹操作为官宦世家,难道就能代表曹操一家是门阀?视频中没有讲对世家的定义,就直接将门阀等同于世家。那么请问在宋代后产生的官宦世家难道也是门阀?

这里又在混淆视听,我们暂且不论基层官吏是否为平民阶层的一员。请问一位村长即使不是平民阶层,难道他就属于六国的贵族?秦朝社会难道除了平民就是六国贵族了吗?

汉初没有办法处理地方豪强更是胡扯八道,视频后续吹的汉武帝迁徙豪强,早在刘邦时期就已经开始实施了。但是没有和汉武帝一样实施的原因是汉初皇权在与异姓王,同姓王争权。在七国之乱后汉朝的皇权争夺战才算结尾。然后才是汉武帝大规模迁徙豪强,在这种背景下,吕后文景等人怎么有实力大规模迁徙?

前面的槽点太多我都不想碰,我们就说一下这一点。王莽改制是得罪了所有阶级而非只有豪强。王莽的构想和汉朝的实际情况本身就是冲突的,例如货币改制,史书明明确确记载了货币改制的后果,难道在视频作者眼里就只有豪强受到影响,基层百姓没有?井田制难道也不影响百姓?

这里更是纯纯放屁,光武度田和明章两帝你是一点没提直接跳转东汉后期了,作者的春秋笔法已经臻于化境了。

三国时期三家就已经有门阀势力了,其中尤以曹魏为甚,怎么,还在那搞士族啊

南朝的刘骏改革你是一点不看啊,启用寒门这种明明白白损害世家大族利益的你是一点没提,刘子业即使全部恢复宋文帝旧制也改变不了这个趋势。况且南陈时期南方的门阀早就被梁末打大乱创的几乎一干二净,怎么皇帝还能成为门阀代理人?作者你自己对历史没有研究,那请不要用你那狗屁不通的主观唯心方式来科普历史,误导观众!

玩原神玩的原子化是吧

《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秦汉之间的社.仍如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演变而来,里社、祭社合-。社以乡里为单位,以祭社神为主要使命,带有相当程度的原始宗教色彩。社多由官方出面组织,规定25家为一社。西汉中期以后,民间自行组织的私社开始出现.多为民间自发的慈薄互助团体、10家、 5家立一田社,在3月、9月举行社的聚会。这.种民间自发的组织-度受到政府的禁止,但收效不大。四邻结社的主要活动内容是祭社神,春秋两次集会祭祀。至南北朝时,每逢社日,社民临时建屋于树下.先用牺牲祭神.然后分荜胙肉。祭祀时往往还伴有此娱乐活动、以盆、瓴等作为简陋的乐器,相和而歌。

早在西汉时期民间的自发组织就已经起来了,更何况南北朝还有坞堡和庄园这种东西,请问作者怎么得出下层原子化这个结论的?不要百度了一个名词就乱用!

历朝历代的基层百姓都和权力无缘。书都读不起,怎么接触的到权力?石勒和朱元璋这种属于极其罕见的存在。怎么作者搞的像门阀导致基层百姓无缘权力了

均田制是北魏不假,早在西晋就有和均田制类似的制度,而府兵制更是在北周时期宇文泰为了顺从鲜卑贵族搞出来的,和你北魏有何联系?作为一名快10万粉的up,这种基本的历史知识都能犯错,请问你科普了什么?

唐朝的科举制度根本不能保证限制门阀力量。直到宋朝搞了弥封制等制度后,科举才算真正意义上起到限制门阀的作用。唐朝时期的科举甚至可以直接内定名次,况且考官也可以在考前和考生接触,作弊难度远比宋朝要低。晋惠帝面对大臣的考核都能作弊,脑子正常的门阀不能?

实际上,均田制在北周,北齐,隋都属于马上就要绷不住的状态,因为人太多,地分不过来。况且在此基础上官府仍然允许民间进行土地交易。实质上对门阀的打击并没有那么大

武则天吹差不多得了,漠北丢光,和契丹打架都能打输的玩意。还限制门阀。目前学界大部分都认为早在唐初关陇集团就已经衰退了,武则天打压了啥?

而雕版印刷最开始大规模应用是应用在五代,不是唐朝。😄

宋朝历史可以看嘉佑生宣的视频了解,我在这里不多说。就说一个点,扩张进士的选拔并不代表皇权与平民知识分子合作。而且在宋朝,除了少数几个地区,能读得起书的也都不是什么平民。

我觉得这一段不用论述都能看的出来离谱程度,后面也一样

总的来说,作者的视频里历史科普内容基本没有,甚至连府兵制的形成时间都能搞错。但是春秋笔法,混淆视听的水平已经臻于化境。但作为一名历史科普的up,最需要的就是公平公正客观。试问有点意思研究所,公平公正客观,你哪一点做到了?你的所有视频除了春秋笔法就是瞎讲,误导观众,败坏历史区风气。然后自己举着客观公正的例子。试问,你有何脸面认为自己是客观公正,然后在这里输出暴论的?

有点意思研究所,你的良心不痛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