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读书笔记·杜审言(1)
杜审言,字必简。晋朝时期兼有名将和学者两种身份的杜预是他的十一代远祖。什么?杜预不太熟悉?没关系,杜甫都认识吧?诶,他是杜审言的孙子。
杜审言在唐代诗歌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不是因为他孙子是后来的大诗人杜甫,看在他孙子的面上给他个地位,而是杜审言本身就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而且对后来的杜甫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杜审言诗歌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五言律诗上,因为他的诗在对偶之间,其句法的结构更细腻更复杂了,而对偶的复杂化是律诗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杜审言的五言律诗就很明显地体现了这种趋势,所以说杜审言是初唐近体诗完成的一个重要作者。
我们下面来看杜审言的一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在讲解这首诗时,叶先生一开始先解读了一下题目中的“和”,就是“应”,就是你和你的好朋友相互赠答诗歌以表亲近之意。别小看这个“和”字,虽然简单讲是朋友给我写了一首诗,然后我也写了一首诗给他,但是我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采取和朋友一样的形式,是不是用了同样的韵,我回赠的这诗的名称也就不一样。如果说对方写五言诗赠我,我很自由地回赠一首七言,或者对方赠我七言诗,我给他回个五言的,很自由没什么限制的,叫做“酬答”。但如果要求用同样的形式、同样的韵,做出了比较严格的要求的,就称之为“酬和”。这个“酬和”呢,内部又有比较细致的层次。
(1)用同一的形式,就对方写五律,你也写五律;对方写七律,你也写七律。
(2)不只用同一形式,而且用同一韵目。这个韵目就是说把某一类同韵的字定一个题目,好管它叫什么。比如“东、红、中、通、风”,这些都是“嗡嗡”的声音,所以它们就是同一个韵了,然后把这些同韵的字都组到一起去,恰好第一个是“东”字,就把这一堆字都叫做“东”韵的字,这就说所谓的韵目了。
(3)不仅要用同一个形式、同一个韵目,而且要用同样的韵字。就是对方押什么字,你也押什么字。对方用“东”字,你也用“东”字,没得你随便挑选的余地。所以呢,这也是最严格的一种和法,别名叫做“步韵”。
这个初唐的诗歌啊,特别重视艺术性。不仅是说形式上的艺术,在内容上也要注意配合的艺术。看这题目《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和”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酬和诗。酬和谁呢?就是在晋陵县做县丞的一个姓陆的人,这位陆县丞在早春时候去游春远望去了,写了这么一首《早春游望》,那现在杜审言也要写一首《早春游望》来回答陆丞。这可不能随便答,为什么?这就是刚才说到的内容上要配合的艺术。你得先看看要回答的是什么人,这个对象是个什么身份。所以杜审言,他不仅仅要回答一首《早春游望》,还得是回答一个在外面做官的人的《早春游望》。
所以你看他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就和切合回答的这个对象的身份。其实我觉得这联写得挺伤感。怎么就伤感了呢?先读一读这个语气。“独”什么意思?只,仅的意思。“独有”就是“只有,仅有”;“偏”这个字,本义是“不正、倾斜”,不正就会有偏颇,侧重于某个方面,所以这个字做副词来讲表示程度就是“特别”的意思;“独有”、“偏惊”在这里相照应就有了加重语气的作用。如果去掉这两个词,这句要表达的意思就会变成“一个宦游人他感受到了自然物侯的变化”,但加上这两个词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只有宦游人才会对自然物侯的变化非常敏感”,就有一种强调在里面,语气也变得颇为伤感。谁伤感呢?“宦游人”。这“宦游人”什么身份?我们都背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就是因做官而远行在外的人。这一类人啊,他们非常得不自由。朝廷说把你派去哪里,你就得去哪里,而且古代交通又不发达,你也不能说请个探亲假就随随便便回去了,可能等你到家你的假期也就结束了。所以这一类在外做官不得回家的“宦游人”,单单是他们才会“偏惊物候新”。“惊”是感动、惊心,那被什么感动?被什么惊心?是“物候新”。
“候”是节候,指季节和气候。中国古人认为,是宇宙间阴阳二气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与四时晨昏,而外物节候的转变会使人的内心也受到感动。春天是万物更新之时,对“春花春鸟”感慨最深的就是远行在外的游子。这不知不觉中时间就消逝了,万物复苏的春季来了也意味着一年又过去了,在外漂泊不得回家的宦游人怎能不感到惊心呢?这一句,说的是宦游人在天涯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