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图馆】从凡人到天子——南朝皇帝上位路(一)
本文作者:毛于久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户口
你是一个兵。
你可能会争辩两句:我明明是带兵的将!但是谢万说得好:“诸君皆是劲卒。”(注1)你在时人的眼里,确实不过一个大头兵。更何况鬼晓得为什么,明明朝廷年年在和魏虏打仗,可分到你麾下的军士们一个个还是像从小关在羊圈里的小绵羊一般,上战场的时候什么战术操作都还是得你来做,让你完全没有个指挥若定、谈笑灭敌的将领样。
你叹了口气,却也对这种命运无可奈何。
出身于低级士族——也就是“寒门”——的你,不可能像某些“国之大蠹”家族的成员一般,拥有即便不识字也可以“平流进取”、“安坐至公卿”的特殊待遇。你的每一分薪俸,每一字官衔,都必须靠你自己用刀枪性命自乱战中搏来。
不过你想了想自己手底下的小绵羊军士们,感觉作为“寒门”比上固然严重不足,比下——那些无法在社会上拥有姓名的人(注2)——还是很有余的。
当然,就算你有意见,我也要向大家指出——你的“寒门”身份并不可靠。
自从桓玄之乱以后,由于战火炽烈,以及中央政府的多项改革——比如桓玄提出的,要求公文往来无简牍化,全部采用纸质公文的改革——晋朝时长期稳定的宦庶分籍制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官宦门第与庶众百姓之间“自然而然”存在的藩篱被打破,某些有钱有势的地方土豪,开始利用自己的优势,胁迫或贿赂官员以及门阀成员,将自己由庶民变为阀阅的一员。

刘裕及其子孙主持的土断,给予了土豪们更大的操作空间,使得混入阀阅户籍的老百姓初具规模。但这些事情,都比不上刘义隆历次元嘉北伐对南朝户籍制度造成的影响大。
总而言之,元嘉北伐使得大量人口获得军功,同时造成刘宋地方户籍管理制度严重崩坏,让不知多少人得以趁机把自己安排成门阀家族的一员。等到刘宋明帝时代,这种改变户籍属性的行为已经严重到不能被忽视,于是沈约临危受命,翻出晋朝时的全国户籍档案(晋黄籍),通过比较晋朝人与宋朝人的户籍信息,成功检查出许多户非法改变户籍属性的违法家庭,由此为窘迫的刘宋朝廷找到了一根重振雄风的稻草(注3)。
固然沈约与他的同事很努力地检查户籍,但一是因为天下户籍繁多,二是因为后来朝廷上下忙着劝萧道成登基称帝,这一次的户籍核查很快就宣告终结。自此以后,想进行户籍核查的皇帝都没有能力来做;有能力来做的只有梁武帝萧衍,而他已经学会了用铁钱吸取民脂民膏,根本懒得搞天下户籍检查。所以最终还是有大量的老百姓成功混入门阀团体,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成为了南朝满地跑的“寒门”(比如陈霸先一家)。

你还是坚信自己是自汉朝繁衍下来的名门后代,并不觉得自己的祖辈会为了些许利益而乱认祖宗。你开始讲述自己家族的光辉历史,以证明这是一条“神圣血脉”——你提到祖先渡江定居后,迫于生活压力,选择率领自家的部曲与同宗武装保卫东征大晋(注4);自此以后,你的祖辈曾作为偏师参与收复洛阳,在淝水岸边见证了苻坚的崩溃;你的父亲死后,家族的荣耀与军队都被你继承。
那么请解释一下,为什么现在你带领着的是朝廷配发的绵羊兵?
你苦涩地笑了一下。
那还能是什么原因,当然是原来自己家的部曲和健儿消耗殆尽了呀。
一切都是因为眼前这些暂时与你休战的叛贼:自从三年前某个邪教徒喊出“造反一时爽,一直造反一直爽”后,满坑满谷的叛贼就像蝗虫一样,从帝国的土坷垃里源源不断地冒出来,扫荡着他们能步行前往的每一寸土地。最开始的时候,响应朝廷号召平叛的你每战必捷,度支库(注9)里的钱帛溃坝一般作为赏赐流入你的腰包。但随着叛乱的迁延,和你一起长大的部曲小蹇战死了,你二大爷家的小溜之战死了,你的心腹诸葛大哥也战死了。而与你对战的叛贼,居然越打越多,数量从五六千渐渐增加到了五六万。
与此同时朝廷也换了一副面孔,和你的姻亲是连襟的吴军主(注5),因为连战连败,被朝廷褫夺官身,同时以输铜抵罪(注6)的模式,将小吴的家底收缴大半。小吴想不通要和朝廷理论,结果在你们后方“援护”的台军(注7)二话不说砍死小吴,将小吴剩下的家底全部收归国有。你看在眼里,痛在心中,却也进退两难。你只能在每次失败后主动上表交罚款弃官品,向朝廷摇尾乞怜,然后接受朝廷低质量的绵羊兵作为部队补充,继续与杀不尽的叛贼作战。
但,其实这些“叛贼”也是可怜人呐。
前文提到,自桓玄之乱以来,大量老百姓混入门阀团体。这些“新出门户”(注8)除了不向朝廷纳税服兵役以外(注3),还利用自己在地方的势力,以及“门阀”头衔带来的影响力,广泛荫庇受朝廷严酷剥削的有产百姓——而实际上朝廷对有产百姓剥削力度的加强,其实也有将混入门阀团体之百姓的税额,平摊至其他百姓头上的缘故——减少了向朝廷纳税的人数。
此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导致门阀团体控制了绝大多数的社会财富而不向政府纳税,庞大的政府开支只能强压在相对贫穷的百姓身上。这使得百姓的生活条件越来越恶化,最终进行到“今坐困亦死,举大计亦死”的地步,只等某人“一唱”,无产农民的复仇烈焰就会燃尽整个帝国。

东晋南朝的皇帝们不是不知道此事的严重性,从晋中宗到宋明帝,基本都会使用“发/放奴婢、部曲、庄客为编户/良民”的办法,试图削弱门阀团体,增加财政收入。但收效甚微,甚至会让门阀们引狼入室教训皇帝一下(第一次王敦之乱)。宋明帝就是在解放附庸人口上碰了壁,才下定决心利用晋朝户口档案搞个大事。齐朝高、武二帝则因为力不从心,选择了要求朝廷节俭的“节流”措施。
但总归都是没什么用的办法。只有梁武帝行铁钱较为平均地榨干了全体人民的财富,才在一段时间内表面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详见本人其他文章)。无论是高高在上的朝廷,还是低低在下的百姓,面对门阀团体造成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利用率低下问题,都像刚出生的婴儿一般,只能任由门阀团体摆布。
你有些困惑,毕竟作为门阀团体中财产数额还算可观的一员,你从小不知生活到底能有多么残酷。知书达理的你,实在想不通为什么有人会毫无底线地压榨他人,或者为什么庶众不依法上诉维护国家完整而选择拼死造反。
我能说什么呢,我什么都不能说。
你站了起来,望向鱼肚白的东方。苍穹之下,叛贼营地里升起袅袅炊烟。
战斗还在继续,鲜血依旧会为了毫无正义的理由喷溅。
你命令士兵恰饭,迎接这新的一天。
(门阀团体定义见注10)
注释:
1.《世说新语·简傲》:谢万北征,常以啸咏自高,未尝抚慰众士。谢公甚器爱万,而审其必败,乃俱行。从容谓万曰:“汝为元帅,宜数唤诸将宴会,以说众心。”万从之。因召集诸将,都无所说,直以如意指四坐云:“诸君皆是劲卒。”诸将甚忿恨之。谢公欲深箸恩信,自队主将帅以下,无不身造,厚相逊谢。及万事败,军中因欲除之。复云:“当为隐士。”故幸而得免。
2.南朝通过官方或非官方的氏族志、百家谱来分辨门阀与非门阀。寒门虽然是低级门阀,比起根本无法在氏族志中出现的百姓来说,依旧具有很大的优势。南朝的普通百姓,一般不具有当公务员的权利,甚至就算在战场上不断积累战功,也只能提高“勋格”或“民爵”而不能加入武官系统或朝廷的封爵体系。
3.略微介绍一下沈约采用的方法:
比如武进县有个人叫王霸之,自称是王羲之的六世孙,并在户籍信息附加栏中,详细描述了自己和王羲之之间的亲缘关系,提到自己是王羲之的孙子会稽内史王和之的后人。
沈约翻晋朝的户籍档案,发现王羲之没有叫王和之的孙子,晋朝也没有叫王和之的会稽内史,判定王霸之伪造户籍信息,要求武进县衙门复查。武进县衙门经复查,王霸之确实给不出他宣称王羲之后人的证据,于是注销王霸之一家人的原户籍档案,重新按普通百姓的户籍登记措施进行户籍登记,并处以相应的惩罚措施。

另外介绍一下老百姓混进门阀团体的动机:
首先,普通老百姓要负担三种基本税费——人口税、财产税和交易税。以及向朝廷提供无偿劳动力——即各种役。
如果你立下功劳,拥有勋格,则可以免除全家兵役以外的役,和全家的人口税。
而如果你是门阀团体的一员,你全家不仅可以不服役、不纳税,甚至可以合法拥有免税的奴婢、部曲,以及半合法地拥有所谓“庄客”——一种身份属性不甚明确的附庸。这三种人甚至不需要你招纳,自动就会找上门来请求你成为他们的“宗主”、“家主”等统治者——这种行为就叫“荫庇”。等于说花资源改换户籍属性,是一项有赚头的事业。
4.东征大晋即东晋,详情见此答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052280/answer/546957223
5.“军主”是一类由低级士族出任的军官名称。这一名称来源自东晋,是朝廷对自愿率自家军事力量为朝廷服务之人的统称。后由于东晋长期依赖这种“志愿兵”,“军主”渐渐从没有实际意义的统称,演化为军官职名,流传于南朝。
6.古代的“罚款”方式之一。这里作为朝廷政治黑暗的背景描述出现。须澄清的是,一般而言正常的朝廷在判罚时会倾向于实刑或免于刑责,除非只是为了在面子上折损被处罚方,不然很少进行罚钱、罚铜这一类处罚方式。
7.“台军”是指听从于尚书台——也就是中央——调遣的军队,俗气的类比称呼可以是“禁军”。当然,这支军队实际上很少像“禁军”定义的一样守卫皇宫、仅听从皇帝本人调遣。
8.《世说新语·简傲》:谢万在兄前,欲起索便器。于时阮思旷在坐曰:“新出门户,笃而无礼。”
9.尚书度支郎管理的仓库就是度支库。
10.本文作为幻想文学,不具有史学价值,仅作为我个人对普及魏晋南北朝知识的一个探索方向。是故本人在行文间使用的“门阀团体”一词,不具有任何学术定位性,仅是为方便读者理解创造的类似“文官集团”的词汇。“门阀团体”在文中的定义,本人参考《东晋门阀政治》与《中古中国的寡头政治》,建议读者这样理解:是指一群通过一代代蝉联朝廷任命的各级官位,从而获得高于普通老百姓的社会地位,以及免税免役权利的,以家族为单位的人类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