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较深的书籍
三月过去了,手头的事暂时告一段落。四月一号歇上一天调整下状态,就是生产队的驴也有打滚撒欢儿的时候不是? 抽空更了一节《金银岛》第九章开篇,长时间不解读很不习惯。这两天精力充足的话会再扒拉点福尔摩斯,慢慢攒吧,迟早也能攒出来...... 不过偶尔看到了以前做的随手笔记,准备揪出来写个长一点的记录。以下是正经内容,排名不分先后,书是个人比较爱读的,请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书单。尤其是踏入河流觉得不喜赶紧撤脚走土路,别说豹豹没提醒哟(书单受害者亲自说法)。😂 因为是当时的随手记录,或许有些凌乱。
1The Remains of the Day 石黑一雄的《长日将尽》或者翻译为《长日留痕》,至于那带有确幸味道的《告别有情天》咱们就别提了吧。 源于阿萌同志的友情支持,以及对小猫老师的喜爱,坚持精读跟完了这本书。仔细回想还比较喜欢这本书。 But it’s the same for all of us, see? We’ve all got to put our feet up at some point. Look at me. Been happy as a lark since the day I retired. All right, so neither of us are exactly in our first flush of youth, but you’ve got to keep looking forward. 或许人生已经到了夜晚的部分,青春特有的朝气已经不在,但来临的长日尽头确是最美好的部分。【本书的结尾部分让我明白了这本书名的由来,读完有些惆怅。】 这本书读得断断续续,跟着小猫老师的课读完了,很佩服她抽丝剥茧讲得极其细致而明白,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也有所穿插,更明白一战后的各国主张和文中一主要人物达灵顿公爵的行为。虽然是主人公Bulter Stevens六天的行程,确是几十年来的追忆娓娓道来。文笔非常细腻,部分极其动人。 个人建议如果英文有一定程度可以直接上手原著,并不是很难。翻了下中文其实很拗口(难为翻译了,文风如此),英文也很绕但没那么难以捉摸。书略微有一些沉闷,个人不大喜欢的一点是某些句式(比如虚拟倒装,双否)以及某些观点和词汇(dignity, professional,clothes等话题)出现的频率过多中间有些不耐烦。但这属于个人偏好和习惯,不过某些词重复的确很多,类似felt indebted (感激),appreciate(理解),by and large(总的来说), it occured to me, raise the matter(提及话题),establish(证明)等等,且这些词并不是它们的常用意思,需要注意一丢丢。
书封拍摄仅推书参考,侵删
2.A Doll's House-Henrik Ibsen 豹豹是一个很喜欢看剧的人,可以说如果在电影和戏剧中只能选一样,我会毫不迟疑奔赴后者。 《玩偶之家》这个剧挺有名的,以前只大概有个印象。而这印象还来自于一些赏析片段和迅哥的《娜拉出走后》,才知道这个字音译nora念nuo,但大家仿佛约定俗成念娜na也无伤大雅。后来无意翻到戴锦华老师对此剧的点评,很有思考的空间,就去读了易卜生这部剧。 属于闲着没事读一点点pdf这么读下来的,不由自主会注意许多细节的把控,但对于医生rank究竟得的什么病以及食物出现是否有隐喻有些闹不明白,这些都是小地方。整部剧三幕对应三个夜晚,不管是舞台布置,台词,节奏,张力,暗含的符号都很精彩。很多细节字里行间自动弥补一些疑惑。整部剧其实很短,一共2万7千多字,读了好几天。结尾处的开放式留白也很有味道,尽管前期做了大量的情感铺垫和渲染,收尾还是略突兀了一些。 文中金句也不少,鉴于读的是pdf,就没有动笔摘抄,手机再去找很麻烦,特意补了同名剧。 对于一些曾经娜拉一个时代的现象或者说"父权还是男权"下的女性解放,是不是从一扇门进入另一扇门这一类不想过度讨论,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看法,而且每一个年龄阶段有每一个年龄段的见解。不再简单从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总之这部剧还挺喜欢,阅读过程中脑海中时常出现画面。 原剧本很短,不是特别难,但初读剧本要有些耐心。如果你也喜欢戏剧,可以考虑一试,不会让人失望的经典作品。
截屏仅推书所用,侵删
3.Uncle Vanya 读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就顺带一个书单《万尼亚舅舅》Uncle Vanya,以前见过这个剧目各种原因没有去看,现在读了这个剧本发现也不是很对胃口。对契诃夫了解不多,只模糊记得读过他的一本短篇合集,感觉非常苦涩但有韵味。翻了翻介绍很多人推他的剧本说比小说更深刻。・_・?但所有的好与坏多少自行体验后会觉得和印象中的感觉千差万别,你的触动点更多来自于别人的介绍与公众的推崇。 不是说这个剧不好,而是不大对胃口。也许和读多了短小精悍设计精巧层层铺垫的剧,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就是苦兮兮的,如同大雨天里黏答答的雨衣披在身上从头到脚往下淌。而且文中人物塑造的无法逃离命运与人物的年龄阅历很不适配,当然与这是契诃夫早期作品(好像是十八九岁写的未发表)也多少有关系。不知道其代表作《樱桃园》是什么样子。这部剧改变了三五奇数幕,包括翻阅了《三姐妹》均为四幕。文笔很有诗意但是很散,会时不时遇到一些很有韵味的句子,更多的是一种疲惫和厌烦。不到两万字读了三天,总用时快三个小时,读王尔德会相对快一些。不过最后设计的突如其来的因素(不说是什么了,会剧透)简直是神来之笔,如脑海中轰的一声炸下一条闪电,惊叹不已。因为读过的剧本不多没能力深入评价,只能谈一谈感受。只能说好的作品不管公众评价如何,只有适合自己的才能先谈喜欢。但好的作品即使不适合自己的也能有所思索。总体可读。 英文版很简单,只要捋清楚人物关系,记住人名(读国外作品的一个痛点)故事情节和用词倒不难。但俄国的作品更推荐焦菊隐老先生的中文版,更深厚更有余味。突然想起序言里面的一句话"哈姆雷特害怕做梦,我们则惧怕生活"。
来自扇贝阅读,这个app有点费眼睛,先凑合用吧,发现以前的记录挺罗里吧嗦的。😓
4.《资本主义的未来》 去年读了很长时间的一本书,大概有快四个月,特意买了中文电子版对照阅读的一本书。 算是一本经济政治学的入门书,非常详实和诚恳,但也枯燥尤其是对于只了解点皮毛的我来说。尤其涉及到不熟悉的经济税收领域。 作者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很是深刻而中肯点出了目前社会现状原因,部分现象的分析犀利入骨,部分(尤其涉及政治)态度略暧昧和回避。而给出的方案软弱无力,自下而上不从根本(也很不现实)解决问题一切不过是寄托的空想,而自上而下的建议又没什么可实施性。也是一直不愿读社科的原因,不过也带来了不少思考,尤其是提到经济租金和寻租就联想到了现实,也一度想找一找新加坡的发展瞧一瞧作为补充。前半本很好看,后半本一度有些读不下去,结构虽然清晰但总觉得逻辑不大顺,总体推荐。 这本书的难点除了生词最主要还是概念,如果感兴趣读中文版就行。翻译有些拗口(的确没有原文顺畅),有些点删除(不多,也是作者自己对自身意识形态的保留态度)也不影响。已经是社科中难得相对中立的态度,想起了has the west lost it里面一些很不舒服的论调,而sapiens(被大家捧很高的人类简史)有一章删除的一大节也有很多不适宜的部分(个人评论其实很直接,奈何被修改就挑着字眼吧)。读越多国外的社科越觉得国家的不容易,感慨。 这本书虽然也和很多社科一样,只提出犀利的问题和现象而无法解决,但给思考带来新的角度。原版书太贵,而且这一类个人不是特别钟爱,所以读的电子版,后面的百分之十几的部分为文献和注释。读完的整体感受松了一口气,有些吃力。
书目截屏仅推书参考,侵删。
5.the meaning of life 牛津通识《人生的意义》 印象中用时最长,读得最慢而且读完更加渺茫的一本书,但阅读过程中一直持续边读边思考的状态。个人比较喜欢,整体过程略吃力。 这本书整体很割裂,一方面作者运用语言学简单而粗暴去解释什么是meaning,而另一方面又晦涩而深刻用不同流派不同作品和类比来阐述。包括大量的哲学常识在本书屡见不鲜,特意去查了什么是解构主义,本质主义,虚无主义怀疑主义等等。也更多了解了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属于一脉相承的体系。书中对于叔本华的will,弗洛伊德的desire以及后续亚里士多德的well-being(福祉)的讨论非常精彩。并且大量的剧本案例解析如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和贝克特的《等待多戈》也是个人沉迷此书的原因。其他部分包括对于现代性有掺杂有政经的讨论。第三部分是最晦涩的部分,可以说对照中文也不明白中文有时候该如何理解。整体的收获不能简单从得到什么学到什么来定论,引发思考得到部分共鸣就已经非常难得。 总体推荐,可以读此书的中文版,生词对个人来说很多,每一节千字左右读上半小时是常态。最喜欢也是印象最深刻来自叔本华对于人生如同鼹鼠挖洞和资本的本质两处,值得反复咀嚼。不过这一类宏观命题往往会出现看似作者滔滔不绝旁征博引但逻辑和实质却很模糊的情况,这本书亦如此。但作者文笔实在是极其优美,时不时有一种读王尔德的感受。偶尔花些时光读一读这本书,不算是一种人生的浪费而是一种对自我的安静对话。
扇贝上难得让我还算喜欢的一本书,里面的书多是公版书,且笔记导出很麻烦。用扇贝阅读完全是因为常年习惯了一个app,感受只能说还行,不做任何阅读软件的推荐(悄咪咪说多看和kindle其实蛮好用)。
其他的就不写了,多是零星的一些浅阅读。以上几本书说实话可能会比较闷,只做一个个人的记录。 最近读完了Brave New World,毕竟读完了1984也需要对照一下同类书不是?没想到经历无数次前两章劝退后被赫胥黎拉进一个无比震撼的世界。以前读过部分中文(不全,跳着读的,这一次读得非常细致),这一次再度英文阅读或许有了更愿意深度思索的缘故,我只能说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结尾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印象最深的是倒数第二章关于宗教的阐述直接上升到了哲思的角度。作者太会写了。 另外一本在读Cuore《爱的教育》,有时候也觉得个人的毛病要改,想读的书永远放一边,一直在读别人的书单。被某个可爱的小朋友讲解的音频拉入的坑,只有几节,没办法读书强迫症的人又去找了全书电子版,只能说太无聊了,而且有些说教,个人不喜欢。 最后在无数次拿起又放下的哈代面前,穿插了一本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村上春树絮絮叨叨的性格和自己有时候有点像,当然我如果能像他一样有生之年能写些厉害的作品当然更好了。😂因为疫情前也有每周四五天跑5公里的习惯,现在也开始接触写文这件事,感触很深。这本书英文版读得很快,中文版很慢。很多地方感同身受,属于私人化的阅读吧,前两三章很有趣,后面内容是真得在讲跑步,所以对有些读者来说不是那么友好,或许会很枯燥,索性书不长。 又是絮絮叨叨的一堆,在抽丝剥茧的思绪中脑海又不由自主想去下单The Power of Less与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不过要做的事情总要分清轻重缓急,很多书实在不想再半途而废,就先这个样子吧。努力给自己精神上做减法,阅读清爽一些。 希望各位小可爱也在阅读的路上有你喜欢的一本,阅读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