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世界?这只是一个少年的叛逆

2016年我因为《你的名字》接触了日本动画电影,知道了新海诚,三年后因《天气之子》再一次满怀欣喜的和新海诚相遇。
新海诚导演的代名词可以说是细腻而细致的风景,在《天气之子》中被清冽雨水浸湿的城市依旧美得令人窒息,如果说《言叶之庭》中弥漫着雨后清新的空气和绿叶的清香,连雨滴触摸的冰冷触感都残留在自己的肌肤上了。那《天气之子》中就是雨天的清冷和晴天的明媚交相辉映,在雨滴冰冷的触感后迎来阳光温暖的拥抱。被突然的骤雨淋湿,感受雨水溅起的感觉,再被突然的晴空笼罩,感受阳光洒落的温暖。新海诚没有辜负他“壁纸狂魔”的称号,每一帧的画面都是壁纸级别的,无论雨天还是晴空都是一场视觉盛宴。
《天气之子》的配乐依旧由我们的熟悉的RADWIMPS制作,RADWIMPS在《天气之子》里制作了 5 首人声演唱的歌曲,比《你的名字。》还要多出一首,包括在PV 里使用的《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RADWIMPS似乎所有的乐曲都可以展开成为一个故事,新海诚也是因此看中了这个如此有魅力的乐队吧。影院中当野田洋次郎的歌声响起时你肯定会心想:“啊,懵懂酸甜的恋情开始了。”伴随着RADWIMPS的音乐,感受着剧中人物的心情,表达着“和你一起面对,没什么好怕的。”“还不能放弃,肯定还有什么可以做。”同样在《天气之子》中献声的还有一位歌手——三浦透子,她的歌声非常的纯洁,通透的犹如晴空一般,仿佛拥有奇妙的力量,无论何时都可以让天空放晴一样。新海诚说自己是帆高的话,那三浦透子就是那个能让天气放晴的阳菜。

看过新海诚的小说读者都知道,诚哥喜欢用各个角色的视角去写一个故事,同样在《天气之子》的小说中采用了帆高、夏美、须贺等人的视角去诉说这个故事。但在电影中诚哥却只采用了帆高一个人的视角,并融入了自己私人的情感,它像私小说一样,用帆高的经历和心理活动,去构筑整个故事。他的情绪起伏,他的心态变化,他的流离失所,都那么逼真地送到你的面前。让你带入其中,跟着他去经历、去感受,就算这是一个充满玄幻的世界也给了你无比的真实感,通过从这样私人的角度进入帆高的感受,你的情绪也开始和他共振。突然之间,凄冷的绝望,似乎沉到了底;突然之间,又有了明媚的希望,重新又振奋起来。
诚哥在《天气之子》中依旧不忘给老观众们福利,当你看到已经来到东京在珠宝店工作的三叶,看到晴天的双马尾四叶,一切安好的泷这些前作人物的出场让我这个因为《你的名字》入坑的观众倍感暖心,还有香菜和佐仓的声优梗,这种小要素小彩蛋巧妙的分布在动画之中让我走出电影院依旧觉得有趣且回味无穷。由此可见《天气之子》整体的优秀素质以及诚哥的演出依旧给力。

新海诚的代名词除了细致的风景还有那一抹新海诚式的孤独,新海诚的孤独泛化成都市里普通的男男女女,他们似乎成了“孤独”的代名词,他们的孤独美丽而又安静。无论是《秒速五厘米》的大量内心的独白,还是《言叶之庭》雨中在水汽中弥漫的孤独,都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而不觉得冗长或多余,这就很需要强大的演出功力。新海诚用他细腻的笔触把只属于他的孤独刻画的柔和隽永,让人觉得他就算是用ppt也能很好的把这种独有的情感传达给观众。但从君名开始似乎这种情感被弱化了,有人看完秒五吐槽花了一个小时看两个初中生在那“矫情”,也有人看完秒五后因最终的偶遇,却没有相认的结局而哭得泪流满面,每当《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响起起时内心总是久久不能平静。而在君名中这种安静的孤独似乎没有那么明显,男女主也没有那么“矫情”,君名里新海诚的“作者性”似乎淡化了,但君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改变了日本动画电影在中国上映的情况,把我拉入了动画的坑,也让我知道了新海诚。
从君名到天气之子,经历了三年,三年中诚哥被捧了三年,质疑了三年,骂了三年。我在君名的文章中看到了很多类似“下一个宫崎骏”之类的标题,媒体需要足够的噱头去捧新海诚,诚哥本人自然不会自比于宫崎骏,但资本需要这样一位“神”,于是诚哥内心“我能怎么办,我也很无奈”(雾)是“资本”还是“自我”三年后的新海诚怀着矛盾与迷茫用《天气之子》扣动了扳机。

《天气之子》上映后的评分出现了两极分化,还在视频网站上出现了套娃现象,我的一篇简评专栏因此莫名其妙蹭了一波热度,这个矛盾的出现就很有意思了,诚哥把自己的矛盾带入到了作品之中或者说《天气之子》就是一部讲矛盾的作品,成人与少年的矛盾、理性与感性的矛盾、牺牲和拯救的矛盾……就连帆高压泡面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写的也是矛盾。诚哥在小说的后记写道“这并不是一个老少皆宜的故事”又在访谈中说道:“想迎合观众,做观众喜爱的作品”难道这就是站着恰饭我全都要的精神23333?这种左右逢源的想法反而整的有些吃力不讨好,想要“资本”又要兼顾“自我”因此就有了一个矛盾的《天气之子》,也有了一个只要你想批评就可以随意找到角度批评的《天气之子》。
一位因为家暴离家出走的少年是这个故事的主角,这位主角身上多多少少带着污点。野田洋次郎说“帆高就是新海诚自己”,对啊,新海诚何尝不是一位离家来到东京打拼的公子哥呢,那么新海诚在创作《天气之子》时写的就是当年来到东京的冲动少年或者是曾经自己的缩影。上文有说到这是少年帆高私人视角,他的想法中没有大人们所谓的再多隐忍几年,只因为那道似乎在指引自己的光就可以攒钱只身一人前往东京,离家出走这件事无论何时看起来都那么幼稚甚至有点土,但又是那么富有诗意和激情,这是少年独有的浪漫和叛逆!
在我看来这次新海诚偏向了“自我”。
《天气之子》中没有装逼男主角,没有天才美少女,没有傲娇大小姐,就连上学党这种普通配置都不是。诚哥把视角转向了更为底层的人物,一个离家少年来到东京无依无靠,本能的刷着手机寻找出路,阴差阳错的捡到了一把手枪。离家的“问题少年”加上一把手枪,阅读着《麦田里的守望者》,这在成人眼中是多么危险的符号。帆高从一开始就站在规则的对立面,他就是一个离经叛道者的形象。而女主角阳菜家人离世,与弟弟相依为命,在成人世界中她是一个可有可无或者皮条客眼中可以赚钱的角色。但在帆高眼中她就是那道指引自己来到东京的光,在被皮条客压在身下殴打的时候,他想到了父亲的殴打想到了自己想救一个女孩想到了那一道光,他扣动了扳机,宣告自己与成人对立。震耳欲聋的枪声,是有震撼力的。

帆高与阳菜的联系从一个汉堡的恩情开始,到晴天之下产生的恋情,再到朝夕相处产生的爱情。少年和少女之间的距离不断的缩短,联系不断的加深,少年可以为了拯救少女不顾一切奋力的冲刺,在少年的感召下阳菜的弟弟凪,事务所的夏美和须贺先后给予了少年帮助。帆高冲过鸟居,冲向天空,救回阳菜,此后三年大雨淹没了东京。诚哥借着这场三年的大雨展现着自己的无奈,淹没东京像极了一个正和你下着棋突然把棋盘掀了大叫一声“我不玩了”的人,尽显诚哥的幽默。
最后的尾声阶段,帆高重新回到东京,须贺安慰男主,世界并没有因为你们而改变,不用放在心上,你已经是个青年了;最终男主见到女主的那一刻他做出判断“并不是这样的,世界确实被我们改变了”此时歌词“你小小的肩膀扛起了整个世界,可只有我能看见”适时的响起,男主选择认可自己选择的意义,如果否认的话就否认了自己曾经所做的一切,他不需要接受成年人立场去矮化这种价值,他和三年前的自己没有区别,他还是那个少年。拯救世界与否根本不存在,世界只是按照它应有的轨迹在运行,这依旧只是一个关乎少男少女,关乎“距离”和“联系”的故事。
诚然《天气之子》比不上《你的名字》时空交错两个主角失散,最后重逢的感动与深情,也没有《秒速5厘米》里那令人动容的忧郁与遗憾。但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在矛盾中前进的新海诚,他依旧写着贴近年轻人的故事,搭配着无论怎么看无论怎么听都会为之动容的画面与音乐,认真的把每一个镜头做到最好。他在揣摩着观众的心思,在君名中雪野老师说着男女主相逢的重要线索“黄昏之时”,在天气之子中泷和他的奶奶成为了重要的诉说者,他在构造一个“新海诚”的世界,在这的一切都被打上了属于他的符号。那么我可以大胆猜想一下,三年后泷和三叶相遇时东京是晴天,那么下个故事是不是让东京重回原貌的故事?我相信诚哥不会整出这么一个漏洞,也相信他不会放弃东京这个舞台,那么就静静地期待新海诚的下一个三年……
新海诚选择了只做那一个真正的自己,他把《天气之子》做成了一张名片,告诉大家他才不是下一个宫崎骏,他的名字叫做“新海诚”!

感谢翻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