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风物图文系列之五:宋代古桥 梁祝渊源--吴桥
吴桥位于河北省元氏县南佐村西北。始建于宋政和丁酉年,距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它南北走向,过去是元氏通往山西平定州的交通要道,自从修了井元公路以后,它的交通地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不过也是附近通往南佐镇的主要路径之一。北宋匠人在桥东侧最外边一块拱石上,留下了“石匠作梅赵莒梅林曹俊政和丁酉”的刻字,站在桥下仰脸可见。

吴桥保存较好,并有明确纪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其拱券石编号的做法,也尚未见于其他石桥。
2008年10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元氏县志》记载,吴桥古冢前原有石碑,高二尺许,上书“梁山伯、祝英台合葬之墓”,梁祝传说在此地是尽人皆知,而且周围一带姓梁的、姓祝的、姓马的都有,附近又有封龙书院,这都为传说提供了故事“要素”。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曾在封龙山封龙书院读书,更重要的是他写了一篇《祝英台死嫁梁山伯》。但更稀奇的是,吴桥古冢水冲不坏,河水自西北而来,直向古冢,但至冢前却绕行而东去,古冢颇似“神护”。本地作家张殿林以旧有传说著元氏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再加上当年吴桥周围绿柳参差,青山隐约,县人于是将“吴桥古冢”列为元氏八景之一。

吴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长12米,宽5.3米,高5米,孔径6.6米。拱券中央雕有避水兽,两侧雕有动物图案,雕工精细,造型逼真。拱券石长85厘米,宽75厘米,厚35厘米;里面的拱券石长1米,宽30厘米,厚35厘米,共15道,石砌坚固,严丝合缝。桥面两侧有青石栏板,长2.28米,宽75厘米,高26厘米 ,历史悠久,今已不存。相传桥洞为圆形,现淤泥淤塞,无可考证。修桥碑记也荡然无存,其他资料也不可考。1976年修建南佐至前仙公路,拓宽此桥,于桥体西侧拓宽至9米。

明朝诗人赵维藩路过吴桥,写《吴桥古冢》一诗留念“览胜山前有路通,吴桥西出跨长虹。桥边水澨屹孤冢,亘古不骞如新拥。泉下长眠必异人,姓名传说恐非真。清明一酹还相问,伫立凄风独怆神。”
明代人李永有留《咏吴桥》:“ 远上吴桥一径通,亭亭孤冢挟长虹。青山背后遥排拱,流水门前近朝拥。”

1987年中秋节,学成归来的南佐学子周捷敏先生站在古老的故乡吴桥,感慨万千,挥笔写下《古桥忆》一首:
天净似滤,
秋风遁隐,
皓月如故。
追童梦独上桥头,
忆往昔凭栏久伫。
少年聪慧,
才思敏捷,
得多少同伴羡慕。
雄心勃勃,
意气风发,
志高山填浩海为陆!
十年前
此时地
众推为首,
号“三军”英姿威武
运筹帷幄,
料敌如神,
百战不负。
流水鸣溅溅,
光阴匆匆去,
欢乐少时哪能复?
岁月奔兮!
少年奔兮!
只留古桥独处!
他现在是元氏县民俗协会副会长,曾在县审计局、纪检委任要职。
今年8月,生于斯长于斯的李风池先生在《芳华四月》网络文学平台,发表了一首《阳光洒向山坡》,对巍巍封龙山、千年古书院、吴桥美传说也做了赞颂。诗云:
巍巍封龙山
披着历史的厚重
展现了新的容颜
书院春风的逡巡
唤醒了草和树的妖娆
满坡的阳光直射
筛选出生命的强弱
强者愈强焕发勃勃内力获得突破
弱者萎靡干枯直到魄散魂飞
傻傻的梁山伯啊
学院三载的苦修苦读
竟受不住祝英台爱的阳光斜照
演绎出生不同生死同穴的传奇
让山下的吴桥千年见证
阳光洒向山坡
山坡立体的高耸拔挺
阳光也洒向吴桥
吴桥刻下永久不散的阴影
元氏文旅供稿 20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