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苏军对缴获的III号突击炮所进行的研究

2020-11-07 17:29 作者:冬季風暴  | 我要投稿

原文:https://zhuanlan.zhihu.com/p/261353102

题图:第二辆被苏军俘获的III号突击炮,来自第197突击炮营。

注:本文译自Yuri Pasholok所著的《StuG III in the USSR》,原文章为俄语,英文版由Peter Samsonov翻译。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军情部门与苏联红军炮兵总局(GAU)仅仅只是粗略地了解德军坦克的型号及特征。由于情报不足,苏军高估了德军坦克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于1941年3月启动了KV-3、KV-4及KV-5的研发计划。实际上,苏军对于已投入作战的德军坦克也知之甚少,军情部门甚至没能把握III号坦克及IV号坦克的前装甲已增强至50mm及这两种坦克搭载50mm火炮的情报。

在战争时期,这种信息匮乏只能以一种最为可靠的方式去弥补——研究那些缴获自德军的战利品。而我们下文的主角,III号突击炮,恰好也是被苏联军情部门所忽略的诸多德军坦克之一。

一、来自基辅的礼物

1940年5月至6月,法国战役期间,诞生于曼施坦因作战设想的III号突击炮首次投入作战。苏联军情部门对于III号突击炮并非一无所知,但在那时候,III号突击炮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与它相关的描述也十分简略:

一般来说,在对主攻方向的上筑有坚固防御工事的防御阵地或是要塞发起进攻时,德军的突击炮通常会伴随步兵单位一起作战。突击炮部队首先会被加强给摩托化步兵师,然后才是装甲师和步兵师。突击炮部队所配备的是一种使用III号坦克底盘,搭载75mm火炮,拥有特殊的炮塔及装甲的车辆。这些车辆的主要任务是用直射火力摧毁敌方目标。

苏军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低矮,机动优秀,同时火力出众的装甲车辆的重要性及作战效能。

1941年6月,德军将十几个突击炮营(StuG.Abt.,Sturmgeschütz-Abteilung)部署在苏德边境,其中就有由赫尔穆特·克里斯特(Helmut Christ)少校所指挥的第197突击炮营。

摄于1941年8月,一群苏军士兵与俘获自第197突击炮营的III号突击炮合影留念。

第197突击炮营于1940年10月组建,装备了III号突击炮B型。1941年5月,在德军入侵南斯拉夫期间,第197突击炮营与第132步兵师一同接受了战火的洗礼。苏德战争拉开序幕时,该营隶属于中央集团军群第48摩托化军,战争开始之后不久,该营被配属给南方集团军群第44军。

摄于1941年9月初,库宾卡试验场,上一张照片中的那辆被俘III号突击炮,从照片中可清晰观察到这辆III号突击炮的悬挂所受的损伤及车体侧面十字徽标附近的大写字母E。

1941年8月15日,该营部署在卡涅夫(Kanev)。当时,为了争夺第聂伯河的控制权,苏德两军曾在此激战数日,在苏军步兵单位发起的反击中,至少有2辆来自德军第197突击炮营的III号突击炮成为了苏军的战利品。其中一辆来自第197突击炮营第3连,被苏军完好无损地缴获,缴获它的苏军士兵还与这辆III号突击炮拍摄了照片。另一辆III号突击炮的编号为90247,昵称为“欧根亲王(Prinz Eugen)”,同样处于可动的状态。根据第197突击炮营的记录,这两辆III号突击炮都因碾到地雷而被计入损失。短暂地对这两辆III号突击炮进行维修后,苏军将其转移到后方。

有个流传甚广的都市传说提到至少有一辆被缴获的III号突击炮曾被苏军坦克手用于作战,然而这一传闻并不正确。9月初,缴获自第197突击炮营第3连的那辆III号突击炮已抵达库宾卡试验场装甲车辆检验中心(NIIBT),至于“欧根亲王”,则被送往中央战线的后方。关于被缴获的III号突击炮,苏军撰写了一份简短的报告,将III号突击炮命名为“炮塔被固定的德军T-3中型坦克”。这份报告切合原车地描述了III号突击炮的外观及内部特征。尽管情况紧急,拿到III号突击炮,负责对其进行研究的苏联专家还是争分夺秒地将其拆解,再重新组装好。

第2辆被俘获的III号突击炮,同样来自第197突击炮营。

库宾卡试验场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对缴获的III号突击炮进行探索。他们并没有在一开始就进行详细的参数研究,而是简明扼要地描述了III号突击炮的特征。1941年9月11日,苏军已经完成了对德军装甲车辆的总结报告,这份总结报告更为精确地描述了德军装甲车辆的战术-技术特征,尤其是装甲厚度方面。除了对装甲厚度进行测量外,库宾卡试验场还对缴获自德军的车辆进行了简单的测试,在这一测试中,III号突击炮达到了50km/h的行驶速度。

名为“欧根亲王”的被缴获III号突击炮,在车体侧面可清晰看到“欧根亲王(Prinz Eugen)”这一标记。

在库宾卡试验场的报告中,突击炮被简称为“火炮坦克(artillery tank,артиллерийский танк)”或“突击火炮(Artsturm,Артштурм)”。目前还不知道是谁发明了这些称谓,但这一与突击炮相联系的简称倒是长久地留在了苏联的报告中。

二、粗暴的研究

为了撰写前线官兵急需的对德军车辆作战指南,对III号突击炮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正是由于这种迫切的需求,苏联研究人员加速了对III号突击炮的测试流程,他们也因此得出了一些完全没有根据的结论。

从侧后视角所拍摄的名为“欧根亲王”的被缴获III号突击炮。

突击炮被设计用于一线的坦克作战。这种型号的坦克没有炮塔,只能通过调整火炮的方位来获得28°的射界。该坦克没有搭载机枪,其车体下部,即悬挂、发动机、行星转向机构及控制系统与III号坦克相差无几。其变速箱的结构与II号B型坦克一样,只不过尺寸大小不同。
III号突击炮的装甲可以被任何口径的火炮击穿。使用燃烧瓶或是手榴弹投入火炮附近的开口处可以将突击炮摧毁。

关于突击炮装甲防护方面的结论似乎有些草率。诚然,III号突击炮的确存在一些设计上的缺陷,而炮塔的防护就是其中之一。位于III号突击炮B型前车体左侧的直瞄观察口简直是为了更好地接住敌方的炮弹而设计的,所幸的是在C型中,这一设计被取消掉了。此外,III号突击炮的炮架也远远没有达到理想中的装甲防护性能。然而,其前装甲所能提供的防护在库宾卡试验场的测试中被低估了。

III号突击炮是二战德国首次大规模投产的反坦克装甲车辆,即便是初期是III号突击炮A型,其前装甲也达到了50mm,足矣防护37mm火炮。直到1年之后,III号坦克及IV号坦克才获得了这一的装甲加强。


一份展示了III号突击炮弱点的文件,与实际情况略有不同。

显而易见,1940年末,在对抗德军坦克时,45mm火炮已捉襟见肘。在某次以一扇来自德国III号坦克,厚达30mm的逃生舱门为靶标的装甲测试中,虽然这扇舱门最终被击穿甚至击碎,但这并非首发命中所能达到的效果。该测试的结果并不乐观,这意味着45mm火炮将无法击穿比30mm更厚的装甲板。而这一结果也与在上文所提及的1941年9月的那份对德军装甲车辆的总结报告中的“III号突击炮的装甲可以被任何口径的火炮击穿”论断相悖。遗憾的是,苏军并没有修正这一结论,这一论断甚至延续到了苏军后来所发布的《摧毁德军坦克(Уничтожай немецкие танки)》系列宣传册中。

截至1942年9月,苏联才完成了对德军现有装甲车辆的全面研究。在库宾卡试验场及喀山分部试验场,苏联完成了对III号坦克、IV号坦克、38(t)坦克及III号突击炮的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使用苏、美、英、德、法及捷克火炮对这些德国坦克所 进行的装甲测试。测试距离为50米、100米、200米、400米、600米及800米。


使用45mm火炮射击III号突击炮的结果(1号、2号弹痕)。

首先,使用T-70搭载的45 mm mod. 1942坦克炮对靶车III号突击炮进行射击。在850米的距离上,45mm火炮毫无悬念地击穿了30mm的侧装甲。然而,对III号突击炮前装甲的测试结果并不理想,先是100米,然后距离拉近至50米,结果都是一样的:仅留下20mm的凹痕,炮弹在命中装甲后便碎裂了。

使用2磅炮射击III号突击炮的结果,从结果来看应该是侥幸击穿。

45mm火炮相关的讨论可以到此结束了——“糟糕”2字足矣概括一切。然而,瓦伦丁坦克所搭载的英制2磅炮(40mm)的表现也没好到哪里去。虽然2磅炮一样能轻易击穿III号突击炮的侧装甲,但在对III号突击炮前装甲的测试中,2磅炮只击穿了1发,而且唯一击穿的这一发,其弹着点位于首上与首下装甲的连接处,效果并不理想。除此之外的其他未击穿的炮弹都仅仅只在III号突击炮的前装甲上留下25mm深的凹痕。

使用38(t)坦克搭载的37 mm A-7火炮射击III号突击炮的结果。

38(t)坦克搭载的37 mm A-7火炮的表现与前两门火炮并没有上面太大的区别。37 mm A-7火炮同样能够轻松击穿III号突击炮的侧装甲,却无法突破III号突击炮的前装甲:炮弹仅仅只留下了40mm深的凹痕。然而,使用次口径穿甲弹可以获得截然不同的效果:在100米、200米及4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III号突击炮的前装甲。

美制M3轻型坦克搭载的37 mm M5火炮的表现更好一些,其使用的M51弹可以在100米的距离上击穿III号突击炮的前装甲,在150米的距离上,虽然未能击穿,但却能够留下35mm-50mm深的凹痕。

这一现象可以简单解释为大力出奇迹,即在格拉迪恩·巴恩斯(Gladeon Barnes)的设计中,使用了更大的弹体,使得37 mm M5发射的炮弹比同级别的英制、苏制火炮的炮弹具有更高的初速度。

37 mm M5火炮的穿甲弹足矣击穿III号突击炮的前装甲。

索玛S35搭载的47 mm SA 35火炮的表现更为出色,47 mm SA 35能够在400米的距离上击穿III号突击炮的前装甲。截至1942年III号坦克所搭载的5 cm KwK 38 L/42,可以在800米的距离上击穿III号突击炮的前装甲。

索玛S35搭载的47 mm SA 35火炮击穿III号突击炮前装甲所留下的弹孔。

美制M3中型坦克搭载的75 mm M2火炮则是获得了奇怪的测试结果。首批抵达苏联的租借物资船队的货物清单中并没有适配75 mm M2的穿甲弹,因此只能使用HE弹进行测试。其测试结果自然是十分差劲,没有任何一发炮弹击穿III号突击炮,这些未击穿的炮弹对III号突击炮所能造成的最大损伤,仅仅只是10mm深的凹痕。此外,在对首上装甲进行射击时,75 mm M2命中了变速箱盖并造成一处很深的凹痕。

76 mm F-34火炮则是取得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足矣在任何距离上将III号突击炮打成一块蜂窝乳酪,III号突击炮的装甲因命中所造成的冲击力而塌陷,大量碎片崩落。

使用美制M3中型坦克搭载的75 mm M2火炮射击III号突击炮的结果。
三、里程碑

在一部分不那么幸运的III号突击炮被拉到试验场进行装甲测试的时候,另一部分稍微幸运一些的III号突击炮正在被第48研究所(NII-48)的研究人员仔细检查。苏联研究了III号突击炮的装甲组成成分及各装甲板间的焊接处,以获取可用于苏联军工生产的技术及设计思路。


德制突击炮的车体:
车体由装甲板焊接而成。战斗室顶部的天花板使用藏头螺栓连接。最初,III号突击炮前装甲厚度为50mm,侧装甲厚度为30mm,顶部装甲厚度为20mm。后来,顶部20mm的装甲板被替换为50mm的装甲板。
车体使用的是含0.1%钒的轧制铬钢,其布氏硬度为337-476,压痕直径(диаметр отпечатка)为2.8-3.32,装甲板具有延展性,具有良好的抗弹性能,不会轻易崩落产生碎片。

德制III号坦克、IV号坦克及突击炮使用轧制铬钢制造,具有良好的抗弹性能。该装甲板的组成成分可用于制造厚度超过50mm的装甲钢。我国工业目前已掌握5140及5150铬钢的硬化、轧制、热退火和焊接工艺,足矣投产这种装甲钢。
推荐使用含2.1%铬和0.2%碳的铬电极。
由第48研究所所记录的III号突击炮装甲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德国坦克进行测试前,苏联就已启动了45mm次口径弹及长身管45mm火炮的研发工作,而测试所得的结果则是加速了这项研发工作。

起初,苏联的坦克设计师对来自德国的新事物并不感兴趣,后来,III号突击炮的出现对苏联中型自行火炮的研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此之前,苏联自行火炮的设计都是类似于U-20工程那样的具有敞篷式炮塔的坦克歼击车,到了1942年春时,苏联自行火炮的设计方向已转向类似于III号突击炮的封闭式战斗室突击炮。

然而,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四、原文参考
  • ЦАМО РФ

  • Архив Михаила Свирина


苏军对缴获的III号突击炮所进行的研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