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图书推荐|闲散的哲学:搬砖还是摸鱼?这是一个问题

2019-08-06 19:12 作者:Arinor  | 我要投稿

既书名过于草生的《上帝笑了99次》之后,七月中旬,未读发来了需要推荐的新书《闲散的哲学》,敦促up主恰空气。乍看之下,书名“闲散的哲学”让我想到了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也确实跟《贫困的哲学》类似,《闲散的哲学》是围绕闲散展开哲学讨论的著作。闲散与工作相对,这本书致力于辩护闲散的价值,主张——用作者布莱恩·奥康纳自己的话说——闲散可能更接近自由。这可是要推荐的书里说的!既然要推荐的主张就是不要工作,那就不要怪我上月摸鱼至今啦。

布莱恩·奥康纳:《闲散的哲学》

对于对哲学稍有了解的读者来说,《闲散的哲学》辩护闲散价值的宣称就已经展现出了足够的冲击力和吸引力,但是对于更加通常的读者而言,闲散比工作更接近自由的说法毫无新意,甚至可谓天经地义、妇孺皆知,丝毫找不到需要专门写一本书来论述的理由。于是推想这本书的内容无非是哲学式的无病呻吟:哲学家自己给自己制造问题,然后通过一些花里胡哨的技巧仿佛解决了问题,以此彰显自己虚假的实力。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真正的问题在于,很少人会否认工作的价值。这种价值并不止于为生存打拼而已,歌颂勤劳和努力、斥责坐享其成的文学或者影视作品所展现的观点更接近于:工作本身就产生价值。这些作品反映了我们真正的价值取向。

哲学史上,许多著名哲学家都为工作的价值进行过辩护。他们大体上认为,劳动或者工作能够产生或者实现人的价值。这不仅仅是道德说教而已。康德认为工作才能够实现人的潜能、让人产生满足感(我们不喜欢工作或许是因为我们把‘这份’工作的缺陷投射到了工作本身上面),同时闲散不可能成为一个普遍的道德律令(不可能所有人都不工作)。黑格尔甚至认为,工作的奴隶比闲散的奴隶主更接近于完整的人,因为奴隶将个性作用于自然的工作使他获得了真正的自我意识,而仅仅服从于欲望的奴隶主“甚至不曾拥有过自由”。我们可能更加熟悉的马克思的观点——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或许就脱胎自黑格尔的分析。

学术上是这么说,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又是怎么看的呢?前几年曈昽曾在国内做了一组(非常不严谨的)分卡实验,统计发现,词语“勤奋”几近处于众多德性词的中央。如果套用亚里士多德“公正是德性的总括”的说法,那么我们可以说“勤奋是中国人德性的总括”(我们原本预期的是孝顺)。实验结果表明,重视勤奋的德性使我们认为勤奋的人更加值得信任,而回过头看,两者之间的关联并非无迹可寻,如《易经》中“劳谦君子,万民服也”便是一例。无勤奋的善良仅仅是平庸甚至慵懒,而有勤奋的为恶似乎也并非那么地不可原谅。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能够996是修来的福报”这样的言论了。

发出了资本主义的声音

尽管大多数人(如果不是每一个人)都不想工作、追求闲散,但是在理论和生活的双重劝诱下,当我们真正闲下来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常常不是舒适,而是内疚和自责——当然,更多时候我们抱怨的是为什么自己从前不努力,才导致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为了躲避这种内疚,我们不得不给自己列一份日程表,假装自己忙于工作——不过只论结果的话,未必与一直偷懒有什么不同,所求得的或许只是一句“我努力过了,但是……”的劝慰罢了。搬砖的时候想着摸鱼,摸鱼的时候牵挂着搬砖,这大概就是现代社会人心态的写照了吧。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为闲散的价值进行辩护是一个真正的哲学课题,它要挑战的不仅在学术上被普遍认可、同时在生活中也被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应该将《闲散的哲学》视作对现代社会、生活和价值观的一次批判的尝试。对于不那么关心理论的技术细节的读者来说,《闲散的哲学》直接关乎一个终极问题: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就在现在,我是应该搬砖,还是应该摸鱼?关于这个问题,读过《闲散的哲学》之后,我们或许能够得到启发:当你摸鱼被家长、老师或者上司发现时,你应该拉一把椅子请他坐下,对他说:“来来来,您请坐,我们谈谈闲(mō)散(yú)的哲学……”

如果大家能看完这篇专栏的话劳烦点个赞,非常感谢~。

希望有朝一日图书推荐能恰饭……

图书推荐|闲散的哲学:搬砖还是摸鱼?这是一个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