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3.10 休谟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10、休谟(公元1711—1776年)
英国资产阶级怀疑论和不可知论者。他既是哲学家,也是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出身于苏格兰的小地主家庭,当过外交官和副国务大臣。政治上是一个保守主义者。马克思称他是“对‘教会与国家’颂扬备至的辉格党寡头统治的热烈拥护者”。[1]
他和贝克莱一样,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的感觉论[2]者,但他认为贝克莱主张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太露骨了,因此,他改换一种形式,宣扬感觉就是一切。他把人的知觉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强烈、不活跃的知觉,即思想或观念;一类是比较活跃的知觉[3],即印象。他虽然承认“我们的一切观念或较微弱的知觉都是印象或是较活跃的知觉的摹本”[4]。但是,他在感觉面前停了下来,至于感觉的源泉又何在,他说那是无法晓得的。因此,他既不赞成物质是第一性的,也不赞成精神是第一性的。恩格斯在划分哲学两大阵营时,把休谟路线看作是介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动摇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派,即不可知论的路线。
他在因果关系上大做文章,贩卖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列宁说:“因果性问题上的主观主义路线,即不从外部客观世界中而从意识、理性、逻辑等等中引出自然界的秩序和必然性的主观主义路线”。[5]休谟的因果观就是这种主观主义路线的变种。他否认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和因果关系的物质基础。他把自然界和理性,理性和经验加以分割和对立,他说:“我们必须承认,自然使我们远离她的秘密,她只是我们知道物象的少数表面的性质”[6],“因果之被人发现不是凭借于理性,乃是凭借于经验。”[7]同时,他又认为人的经验对事物的起源是永远无知的。另外,他还否认联系的必然性,把一切根据经验的推论说成是习惯的结果,把相继发生的因果联系说成是两种现象的会合。这一切无非是证明世界是没有规律的,是不可知的。
他的怀疑论对各种关于上帝的论证也表示怀疑。但是,他不仅不是无神论者,而且认为宗教有保留的必要。休谟的不可知论对康德、穆勒、边沁,以及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新实证论等资产阶级哲学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在现实的路线斗争中,不可知论也有它的影响。因此,深入批判不可知论,肃清和抵制休谟路线的影响,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主要著作有《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自然宗教对话录》等。
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282页。
[2] 经验论。
[3] 如人的见闻、欲望和爱憎等
[4] 《人类理解研究》21页。
[5] 《列宁选集》第二卷156页。
[6] 《人类理解研究》32页。
[7] 《人类理解研究》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