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

2022-12-13 23:40 作者:橙子辅导  | 我要投稿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数字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谈中国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钱钟书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以及学术思想。

2. 从段落布局出发,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明确文章大意。

3. 品析钱钟书涉笔成趣的精妙比喻之文字特点。

4. 掌握中国诗歌的特征并在此前提下比较中西方诗歌异同。

5. 体味文章论证方式中的对比论证与例证法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问题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将文章划分层级段落,整体把握作者观点与主张。

2. 通过布置课堂任务,检验学生对于中国诗歌特征的理解程度。

3.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读文章的论证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并运用对比论证及例证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于优秀中国经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

《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书中的内容,因此学生在学习此文章前,已经阅读了一定的文学作品并具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出并复习已学课文(例如《归园田居》、《登高》)等篇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中国诗歌特征的理解。

此外,《谈中国诗》所属教学单元是以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为主,其内容多为理论阐述与论证,理解难度较大。因此,在课堂中除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基本观点外,还要鼓励学生参照这些文章的写法对已学课文进行分析与论说,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其文艺评论能力。

【教学重点】

1.由全篇结构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论证构思之巧妙与语言之精湛。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中国诗的特征并将其与西方诗歌特征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领略中国诗歌艺术的博大精深。

3.引导学生充分掌握并运用对比论证、例证法以及比喻手法等写作技巧和方法,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1. 品味作者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背后所蕴含的言外之意。

2. 作者行文时旁征博引了大量的诗歌及文论,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较为冷僻且理解难度大,因此较难准确把握作者的文学观点。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问题探究法。

3. 教师点拨法。

4.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材料】

教科书与多媒体投影。

【教学安排】

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梳理文义后归纳作者观点,掌握中国诗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与西方诗进行异同比较,以比喻手法为例品读文章机智隽永之语言。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阐述本文行文特点,重点解释对比论证和例证法并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谈起中国诗,相信大家在过去多年的语文学习中,对它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那么你们的记忆中还停留着多少中国诗呢?(请学生试着背诵三到四首)在几位同学的背诵中,我们听到了来自不同诗派甚至不同朝代的诗歌。我们的中国诗便恰是如此般浩如烟海,灿若星辰。于时代角度而言,有以高超熟练叙事技巧为特征的两汉乐府诗,以含蕴深厚、形象玲珑为特征的盛唐诗等;而于诗歌风格角度而言,则有以曹操为代表的古直悲凉、跌宕慷慨之诗风,以李白为代表的纵横变幻,浪漫恣肆之诗风等。

那么大家在上述诗歌的学习与积累中,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中国诗都有着哪些共同的特征呢?(请三到四位学生自由发言)几位同学的回答已经说出了中国诗的部分特征,但观点都较为分散,论据也不够充分。为了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于中国诗的理解与认识,就让我们跟随着具有“学贯中西”盛名的钱钟书先生的脚步,一起来探究有关中国诗的诸多问题。


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