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磕学 | 在我XP上跳舞的ixfj们!听intp聊雨夜组和太空垃圾组的纠...

谢谢秋老师对infj的分析,以下是个人对infj的一点点解读~
Ni是infj的主导功能,对infj(或者本人)来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是,会自然转换不一样的视角,把自己化身为他人他物(也会从看见的他人他物,思考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下,自己会怎么做。代入能力比较强),会不由自主思考在自己对对方已熟知的范围内,对方的认知、心理和行为(感觉其实Ni已经也联动了Fe),并且模拟这些人在面对某事的整个状态。如果按骨哥说的说法就是“元认知”。而且,可能对早期的Ni使用者来说容易忽视、需要发展的是:因为是基于“自己对对方已熟知的范围”作出的模拟,而外界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如果要有不断贴近真实状况的模拟结果,必须要不断吸收大量的新信息,优化已有信息,关注当下、实感,让模拟源更加完善,“推断”的结果就会愈加准确。(也就是发展劣势功能Se,让抽象和具体共同发展,爱抽象也要爱具体)
Ni的视角是朝着未来、未知的。虽然和Si都需要数据和经验积累,但两者提取的内容可能不太相同,着眼的方向可能也不太一样。比如评论中那位isfj小姐姐对Si的描述本身就能给人感受到一件具体事件的细致感,而我虽然也能做到对一些细节有明确的感受和记忆,但这个功能不是时刻、不像isfj小姐姐那样自然而然开启着。可能接下来这些表达也更加抽象和概念化。
通常面对某件事,我更喜欢提取其核心、本质、概念,相信这些东西能给未知作出一个解释让我更好地感受和适应未知(秋老师视频中说到infj的目光不在自己,不在别人,不在理论,在看不清本质的东西上。这句话我的想法是:1.因为某个东西看起来看不清本质,所以infj就更想弄清本质。2.某个东西对infj来说是可以看见其本质的,但或许对其他人格来说所关注的重点不一样,或者infj认为的本质于他人而言不算他们语境下的本质。3.Ni像“无”,也像“全”,是任何事物可以进入也可以作用于任何事物的空间、视角,是我是你是他是她是它都可以,比较抽象,又可涵盖万物。基于这一点,纯Ni的目光不在实物、不在过去和当下、不在表面、不在个体,大概是在本质、规律、概念、整体与个体及其关系、还未发生的未来),而且会联动到曾经经历过的本质相似/相同的事情。
Ni的一个天然的爱好,就是对世间万物暗藏的规律、联系有很强的兴趣。若将越来越多的事情的本质提取,归纳成一个个规律(新的事情可能提取出新的规律,也可能提取出旧的规律归为已有规律内),那么再遇到新的从未见过的事情,会本能使用已有的认知加以剖析和判断。在成长过程中,这样的方法得出的结果一定是有出差错的时候的,但这不代表以往做的工作都是徒劳的,只能说明遇到了新的用以往认知解释不了的情况,所以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完善自己的Ni,必须要发展Se,且Ni+Se相对于模拟出了Ne。
单独的Ni可以脱离实际在脑内对一个事物从源头到未来不断产生想象,但主体一般而言,都是最开始的那个事物(不会跳跃到其他事物上,这比较像Ne给人的感受)。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对该事物的认真和尊重。Ni相对于Ne的广,更喜欢深。
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Ni不是看不见或者不懂更多可能性,而是:1.Ni为了深,关注的主体是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无法达到对所有事物“既深又广”(如果可以达到对所以事物“既深又广”,infj也是大拍手赞口不绝,何乐而不为呢),所以看上去似乎关注的可能性很少。实际上准确来说是一开始着重关注的可能的主体很少(但我相信,随着这些功能运用的越来越成熟,infj“既广又深”的作用对象范围一定不断扩大、越来越大)。Ni的“更多可能性”体现在“对同一主体自身发展的更多可能性”之上,不是“更多主体”;2.Ni是收束的,是infj看见万物后与自己脑海中的想象和推测作比较,看自己想的和实际上的是否一致,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想象和推测的功能。而且因为知道一个事物有概率产生这样那样的可能,但Ni会更关注、希望找出对于此事物最好的那个可能,且希望事实如此发展。这可能表现出来有些完美主义或者轴,其背后的原因是Ni非常希望事物演变成最好的样子(可是请注意,对于“最好”的理解,每个人都不一样。自己认为的好不一定是别人认为的好。所以不能忘记发展Fe、Se、Ne、Te,它们是作用于外部的,是与人、客观事实的交流互动。了解对于他人他物的“好”是什么,更有利于让Ni准确)。如果自己的推测和事实一致,对Ni使用者来说是有纯粹快感的,不过要警惕对Ni的上瘾不能空Ni自转或者1-3loop(请发展Se呀发展Se,因为所有推测都来自客观实际)!如果不一致,会有失落感,但并不是说毫无办法。去查看自己的Ni是否与其他功能联动,是否是其他功能运用不全导致脱离实际。切勿因一时偏差,而觉得自己一错到底,不要助长自己的失控感(或者当自己不去想“自己对事情的把握失控了”的时候,就是把控的开始),任何时候都有补救的机会,或者把这种“失控”看成接触万物更大的未知面,稍稍放松地去触碰,相信自己哪怕遇到危险也有防范的能力,说不定就能收获更多有利于丰富Ni、丰富自身的东西了。如此一来,从别人的视角来看,Ni使用者也变得更加接受更多可能性了。这个时候,“深”的部分并没有消亡,也没有削弱,同时也更“广”了,何乐而不为呢。
Fe是infj初始的与外界交流的工具,并且一切会回到Ni中进行归纳。Ni+Fe让infj本能地更容易观察人,分析出关于人的规律、共识,可能体现出共情和理解能力较强。在成长过程中,infj逐渐发现不是所有人都如自己这样待人(因为人本能的自我投射会让自己以为他人和自己一样),这时候infj发现了不一样的地方,只要理解了那一切OK,甚至有时候infj会自动为对方找台阶/借口去合理化对方的行为(Fe+Ti)。
但是当infj也需要被理解、意识到自己也和别人是平等的人时,没有回应、恶劣回应是非常打击infj的。infj又本能地是希望:自己/任何人不应带给他人伤害,哪怕他人伤害了自己,否则冤冤相报无法让对方醒悟过来,本质上并不利于对方成长,也不利于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真正和谐。所以一开始采取的一般是“提醒、暗示对方这样做不好(甚至说不出这样做对我不好的话)”的温和甚至微弱的方式,对抗对方的伤害。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对方不一定能意识到(或者说因为太微弱了,很难有人意识到)。
如果对infj而言的伤害继续进行的话,infj终会有崩溃的时候。Ni+Ti开始告诉infj(1-3loop,一般都是第二功能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别人能做的行为和收到的对待,我也理应能做到和接收到,这不是我自私的行为,是依据客观的理论的。别人对待我的恶劣方式本质上是不对的,是不容被合理化的,是构成对我的伤害的,我需要告诉对方,我也是和你一样的人,和万物平等,请像尊重那些被你尊重的对象那样尊重我,请理解我。而Fe,本身追求的和谐是互相的、真诚的,和谐不是由一个人独自支撑着的,是相互的。而且为了长远、本质考虑,也应是真诚的(infj开始对自己以往为人进行反思,核查是不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同时也核查他人)。事情演变到现在这个样子,是不是以往自己的温和行为让他人觉得可以随意对待甚至践踏,所以才让他们走上伤害他人的歧途?或者哪怕他们发现了我的需求,也依然有意忽视和伤害?那么在同时爱着他人时,我更应该比起曾经的自己,更关心自己的感受,爱护自己,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像他人面对我时,他们爱护自己,发出自己的声音的那样。这是合情合理的。如果Fe不能做到立足真实真诚、引导公平公正,那么它就只是虚伪的、部分人的遮羞布,表面和谐之下被掩盖的是更危及长远未来的漏洞,那么扯掉它也未尝不可。打破虚假的Fe也未尝不可,因为从一开始我需要的就是真正的爱与和谐。”
正是在遇到冲击和伤害后,infj的自我那部分才开始觉醒,也许Fi开始增长(infj内心开始给自己勇气和自信,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平衡的Fe和Fi对人是很不错的,是注重个体和整体及其关系的表现。如果跳过Fe,并且不发展其他外倾功能,在Ni(对美好的未来的渴望)+Fi(表达自己履行自己价值观的愿望)+Ti(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自洽的理由)的带领下,有可能做出片面、偏激的行为(参考元首)。
对于秋老师引用的isfj小姐姐的关于雨夜组的关系的描述(那段说法真是好美丽的描述),是地球上的锚点和宇宙这一点,我的一点想法(不一定是所有infj的)是:如果锚点是必须固定在地球上的,那么我不会愿意成为那样的锚点。虽然知道和承认理论上会有“总会有人去追求浩瀚未知的意义,而舍弃实在之物带来的心灵鞭策,也总会有人需要关照鸿毛之内蕴含的鲜活情绪,而背负拘泥细微而成为主力的压力”,但我更喜欢和成为“既追求浩瀚未知的意义,又关注万物丰富多样的鲜活情绪的(这两者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可以同时实现的),不是固定在某一处的锚点(想要前行,着眼未来),而是可以和对方携手并进走向更广阔更深远的未来的事物”。这不是没有归宿感,而是灵活、随时随动不断前行的、互为归宿的归宿感(其灵活就像承载着思想和精神的房车,或者神奇动物在哪里的那个装着巨大空间的小箱子)可以一起去探索未知,可以关照彼此,可以无时限地交流思想、情绪、大的小的近的远的虚的实的开心的不开心的理解的不理解的存在的不存在的等等…万物。即便都旅行到离地球非常遥远的亿万光年外,想家时也不必再花亿万光年时间奔回地球,而是旅行可以继续,归宿就在不远的身旁。这样的兼具稳定和灵活的归宿,感觉会很有趣哦。是的,和秋老师所说的太空垃圾组像宇宙中互相影响的星球很像,哪怕二者看见的重点各不相同,因为是都在向太空前行的二人,也能互相告诉对方对方未发现的事物,相互帮助和补全,一路上到的事物,其宏大的意义和内在的情绪都能被探索和理解,不同视角看见宇宙的不同方面,加在一起会形成独特而更宽广的新世界,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我们。这时,infj的世界里的主体,有对方,有自己,也有“我们”,其想象和行动方向的未来也一定会考虑“我们”,归宿也是你是我的归宿,我也是你的归宿。所以,请分别、也一起,向未来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