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光鼓掌,身历其境的复盘一下:举重男子 67 公斤级决赛谌利军挺举上演大逆转
太刺激了。谌利军第一把挺得挺费劲儿,哥伦比亚小哥175高翻,我以为彻底没戏了呢。结果第二把+12公斤,这场比赛能成为最佳之一。
对赛后场边台下裁判往下撵人不太满意。比赛已经结束后面没有试举了,给运动员教练1-2分钟庆祝和拍照时间是应该的或者说惯例。三分钟还不下去再示意离开,一般也是笑呵呵的假装赶人再让你磨蹭个10秒八秒的。而且从角度看往下赶人的是技术监督组这边的人做的,这很吓人的好么?我这儿刚一上头,头脑发热的时候,你那边技术监督组冲我招手,心脏病容易给吓出来!这事儿该着你管么?急个屁!
过程不赘述。写写我的看法。
谌利军的实力毋庸置疑,虽然有里约砸锅的经历,但从个人能力和赛场表现来说奥运冠军名至实归。但我一直觉得谌利军这名选手属于比赛的时候绷得比较紧的类型,他是越放松越容易出成绩的类型。
本次比赛抓举可以说是彻底的失常发挥,只成了一个开把,落后哥伦比亚选手6公斤进入抓举比赛,可以说是自己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谌利军挺举175开把成功之后,格伦比赛选手高翻175成功,我心里一寒。看谌利军的175的吃力和格伦比赛选手175的轻松,作为观众的我快绷不住了。
落后第二名哥伦比亚选手11公斤,这过程我一直在纠结应该怎么叫第二把。说说这个过程吧,首先我觉得175叫低了,已经落后了6公斤了,挺举还开得这么低,打算干啥?打算干啥?随着其他选手一个一个的出场,我一直在重复“你打算要干啥?你打算要干啥?你打算要第二把直接加12公斤?!!”。
很好奇这是否是教练组和运动员的预案,根本就没有“保银夺金”这个选项。这期间觉得运动员和教练组都稳的很。赛场是这么干的,但是否很早就做了这个准备和思想工作。通常,挺举还有两把,第二把保个银牌,第三把争金牌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战术和策略,当然奥运会不能用通常来形容哈。尤其是要考虑举掉第二把之后是否还有体能、体力去冲击第三把,弄不好还是连续试举。连续试举,还要第三把破纪录,其难度可能比直接+12公斤更大。而且一旦采取一些意图明显的战术的话,很可能会让对手也随之做出反应,那样情况很难预料和预测。不管我牌硬不硬,先让你们把牌打光了,我按部就班,这样可控性更强一些。
还有就是很好奇175到187中间这将近二十分钟里,在后场谌利军是怎么做准备活动的?教练组和运动员做了哪些交流?如果事先没有预案的话,教练怎么做运动员思想工作的,运动员又是怎么稳定和激励自己的;如果事先有过预案的话,当时是如何考虑如果制定计划的,比赛的时候又是如何执行的。
谌利军绝地反击,翻盘成功,最后一举一鸣惊人,比赛过程其实紧张有余、精彩不足。
比赛已经结束,但如果有机会再复盘这场比赛的话,可以带着这个回答里提出的疑问,把自己当成运动员本人或者当成教练员,以这样的视角来看比赛过程,如果是你的话会怎么办?从不一样的视角去欣赏和体味一下这场比赛。
也希望将来能够邀请运动员和教练组做做访谈,谈谈这枚金牌背后的故事。大起大落的后边精彩的内容一定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