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理论入门-文学与文化理论导论》笔记

2019-08-22 21:17 作者:沙耶さん  | 我要投稿

(再水一篇以前的笔记)

零、 引言

1.克里斯马式charismatic:非职位的、人格型的、超凡的个人魅力

2.阅读的建议:求精远优于贪多,如果我们对书中所说的总是一头雾水,即使读完一本书,所得也几乎为0。画上相同的时间,将关键性的文章和章节阅读几遍,收获可能更大。我们需要关注:论证如何展开、限定,理论如何和现实相联系。

3.精读技巧:遇到重要艰涩的文章时,运用SQ3R阅读法(浏览 提问 通读 回忆 简评)

壹、 “理论”之前的理论——自由人文主义

1. “挤柠檬派”的分析方法:将文本单独拿出,精细的分析文本。

2. 1930s-60s 文学理论追求独立 1960s之后,重新建立文学研究和语言学、历史学、哲学的联系。

3. 对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精神面向的十条总结:

1 优秀的文学有永恒(超越了时空)的意义,揭示了某种永恒的、普遍性的人性内容。

2 1)可得,文学“本身”(文本)就有自身的意义,所以无需刻意放入文本所处的语境中讨论。文本是第一位的,语境是第二位的。

3 方法论上,揭示文本本意的唯一方法是,仅研读文本本身

4 因为人性具有某种永恒的普遍性,而优秀的文学是反映人性的,所以文学的稳定性是第一位的,从而不推崇文学的革新。

5 人的个人具有某些“本质”或“精髓”——人性是超验主体,不随环境而改变。

6 目的论上,文学的根本目的是美化生活,宣扬人文价值。但又不等于宣传。

7 文学的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密不可分

8 文学的有机整体性体现在“诚挚”上。诚挚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刻画,而是避免陈词滥调和不实之词,表达出于丰富的切身感受和个性色彩。最终达到“弥合语言和现实事物之间的差距”效果。

9 根据8),文学不是解说和直言,而是思想和其具体呈现形式的有机结合。不能直接贬低文学的思想本身。

10 经验主义的倾向:文学批评的任务是阐释文本,帮助读者理解文本,而不是从理论上阐述文本之外的的东西,也不是考察阅读/文学的一般性质。

4. 最早的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定义、划分情节、文学关乎人物、读者中心论。

5. 锡德尼爵士:文学的首务是愉悦。

6. 浪漫主义诗人:

1 华兹华斯:《抒情民谣集》,诗歌语言更贴近散文语言

2 柯勒律治:《文学百科》否认前者,语言的“无中生有”是审美之源

3 雪莱:先于并提出类似于俄国批判家的“陌生化”效应概念(defamiliarisation)、先于艾略特提出非个性化(impersonality)的观点——作者和写者的不同。先于弗洛伊德揭示“无意识”

4 济慈:“无意识”

7. 维多利亚时代中晚期

1 乔治-艾略特:著作广泛,兼有“细读”和文学本质的讨论

2 阿诺德:文学可成为宗教的替代,中产阶级承担民主的责任,文学批评帮助中产阶级理解伟大作品;文学的“无功利性” ;希望找出文学欣赏的系统——“试金石”

8. “实用批评”派(约翰逊、阿诺德、艾略特、利维斯),细读传统

“理念先行”派(锡德尼、华兹华斯、柯勒律治、乔治-艾略特、亨利-詹姆斯),注重考查有关文学的一般问题。

9. 20世纪上半叶:利维斯、艾略特、燕卜逊、理查兹。

1 艾略特:“感受力的涣散”(英国在17世纪出现了思想和情感的分离,争议最大);诗歌的“非个性”(诗歌不应该是个人情感的吐露,而是超越个人的,继承雪莱的类似想法);“客观对应”(表达感情不能直接描写,而是要在语言和行动展现)

2 利维斯:继承了阿诺德社会视野和约翰逊的道德说教

3 燕卜逊:《含混七型》,细读文本的极致,解构到最后变得无意义,最后又转向语境主义。

4 理查兹:同文本先行

10. 文学理论的五个“基质”

1 政治无所不在:文化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福柯:偶发历史事件),反本质主义

2 真理非无条件:文学批评不可能完全客观/无功利性,视角主义。造成了相对主义的隐患

3 语言建构现实:语言是限制文学批评的条件,现实被建构在语言中,世界也具有文本性,意义在作者和读者的“合作”中显现,需要付出努力才成为现实,而不是“就在那里”。

4 意义具有偶发性:根据3),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变动而非稳定的,不存在解释的最高权威。

5 普遍人性是神话:反对总体化观点,人性不具有普遍性,普遍人性的妄想往往是政治、种族(白人/欧洲中心论)、性别(男性中心论)、阶级的产物。

貳、 结构主义

1. 结构主义:孤立的事物无法理解,观察必须在事物所构成的更大的结构的语境中进行。而这一结构是由我们感受/组织经验的方式带来的。意义并不是在事物内部(或者说,意义不是事物的核心和本质),而是在事物外部,是人类心灵赋予事物的。

2. 索绪尔:关注语言的结构和功能:意义如何建立和存续?句法结构在语言中有什么样的功能?

1 任意性:词语的意义具有任意性,词语和所指指称的现象不具有内在联系,意义仅仅维系在规约之中。这并非新鲜的见解,但索绪尔将这一原理推到了显赫的地位,将语言看做独立的系统进行研究。

2 关系性:词语的意义具有关系性质,一个词的意义不能得到孤立的界定,而是去取决于这个词和与之相邻的词的关系。一系列意义和功能相关的词组成的链条,称之为“聚合链“(paradigmatic chain)。语言中没有固定的内在意义,而只有关系性(差异性)。

反思:语言真的没有固定的内在含义,而只有差异性/关系性吗?我们能否在直观上提出一些反例?倘若是关系性的,你们我们如何细化词语在其语言中差异结构上的位置?

3 建构性:语言不仅仅是世界的记录和标签,更建构了世界。意义在语言中建构,在语言中表达,我们的世界的一切都被语言建构。语言创造出现实,创造我们看待世界方式。而且,语言本身也是一种行为(行动句)

4 区分语言(langues)和言语(parole):语言是系统或结构的语言,言语是语言中的实际话语。

3. 结构主义人类学:列维-施特劳斯。将个别神话(言语)放到整个系列神话(语言)中,找到反复出现的主题和对比,以此为解释的基础,将传说中的细节放到更高的结构当中。

4. 结构主义者看来,意义系统是一个广阔的概念,可以是任何有组织。有结构、有文化意义的符号序列。比如:流行时尚、文学作品、部落仪式、广告风格。文化是由许多结构网络组成,构成符号系统,其中的关键在于代码(code

5. 解构的前提,在于结构。正是因为事先有可以被打破的规则,打破规则的行为才能“说些什么”

6. 结构主义批判家的工作:

1 寻找文本同更广阔结构之间的联系:某种文学体裁的传统;互文性链接之网络;以某种普遍叙事结构为基础的模式;以叙事作为复杂系统,来搜寻反复出现的结构和主题。

2 提出文学和语言之间存在的对等关系,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来阐释文学

3 将符号系统的概念应用到各种文化现象。

7. 实例:巴特《S/Z 将巴尔扎克的短篇小说《萨拉辛》拆分成561条义素(lexies),然后用五种“代码”(codes)对义素进行分类,即这五种代码是叙事的普遍结构。

五种代码:

1 导入性代码:提供事件的预兆

2 阐释性代码:提出问题,制造迷局,产生悬念

3 文化性代码:指向文本之外,激发读者在生活中当成常识的内容

4 语义性(内涵性)代码:同主题相联系,围绕着某个特定的人名,形成人物

5 象征性代码:与“主题”相关,但联系层次更高,由一系列语义相反的基本对立构成。

结构主义的理解图示:左边是目标,右边是文本

參、 后结构主义与解构

1. 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的批判:虽然结构主义的思想体系建立于他们的语言观之上,却又不打算将其语言观推到极致。即,失去了参照物,所以”去中心的宇宙“

2. 后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区别:

1 起源不同:结构主义起源于语言学,有实证科学的气质;后结构主义与源于哲学,有怀疑主义的气质。

2 语气和风格:结构主义偏抽象和一般,后结构主义富有感情,喜用双关,玩耍语言。

3 对语言的态度不同:结构主义认为世界是被语言建构的,我们必须依赖语言这一媒介;后结构主义则认为现实就是文本(本质论),在流动的语言符号中,我们不可能建立起可靠的知识。(语言焦虑)

4 目的不同:结构主义认为,由摆脱传统感知和分类的影响,我们能得到更为可靠的知识。后结构主义认为一切都是社会和语言力量的产物,对一切抱有怀疑。

3. 后结构主义批评家

1 罗兰-巴特,《作者之死》:强调文本的独立存在,无论是作者的意图还是读者的理解,都不能令文本成为统一的整体,也不能在文本上施加限制。解读文本变的毫无意义,一切的文学权威都要被推翻。

2 芭芭拉-约翰逊:文本共和论,解构既承认又颠覆文本的各种源头力量,并非在放纵中推翻一切。

3 德里达:反对绝对/中心主义,相对性成为了世界的本质。对这个无确定的世界,我们应热情的、尼采式的拥抱它,有勇气的进行阐释。具体阐释文本的方法是”解构法“(deconstructive reading),指出一个貌似有机整体的文本的支离破碎、自相矛盾、无中心可言。德里达《论文字学》,”文本之外无他物“

4. 后结构主义的文本分析实践:即”解构“。解构并非毁灭的同义词,实际上它更接近于分析一词。首先,“对文本的理解超出其对自己的理解”,即挖掘文本的意识下层面,挖掘那些掩盖于文本统一表面之下,自身都难以意识到的东西。其次,让“文本自己反对自己”,呈现文本内部的矛盾、断裂、不连贯、不连续。

后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区别

5. 后结构主义批评家的工作

1 令文本“自己反对自己”,揭示“文本的潜意识”

2 关注词语的表面特征(词源、语音,比喻),将其称为文本总体意义的关键因素

3 彰显文本的断裂多于连贯

4 聚焦一段文字,对其进行解构,直到其无法支撑“单一”解读,从而引发“语言爆炸”,释放出多种多种多样的意义

5 关注文本的“变换”和“断裂”,以此暴露文本中那些原本被压抑、粉饰、或无言中忽略的成分。

肆、 后现代主义

1. 现代主义是什么?

1 关注形式而非内容:关注“看的方式” 重于 关注“看的内容”

2 小说创造上:去除上帝视角、固定视角、鲜明的道德立场

3 模糊了体裁的分界

4 热衷于破碎、不连续

5 自反性:对诗歌、戏剧、小说的本质/作用/位置,提出问题

2. 如何辨别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不要在时间上做出区分,用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来界定后现代主义。两者不是时间上前后相继的思潮,而是两种对立的心情和态度。

两者的作品都重视破碎的形式,但现代主义者充斥着那个信仰完整,权威尚未崩塌的时代的怀旧;而后现代主义者对这种破碎大声欢呼,手舞足蹈。

本雅明:对灵晕的怀念

《现代主义绘画》用理性的自反性 树立 媒介平面性的新权威。但这种权威是不确定的(时刻都受到理性的批判和自反),以至于格林伯格对此认为,平面性的趋势只是一种描述,而非一种规范。

现代主义崇尚简洁,以此为理据,区分“高雅”和“通俗”,自视为精英;而后现代主义不喜欢区分“高雅”和“低俗”,鄙视“精英”,不在追求深刻的意蕴。

3. 与后现代主义有关的理论家:

1 哈贝马斯:《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规划》

现代主义即,反对传统,无功利的主体运用理性和逻辑,可以解决社会的问题。随着现代主义的规划,我们丧失了目的感、连贯感、价值系统等一系列事物。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攻击,不是超越,而是一种“新保守主义”

2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一份关于知识的报告》

现代主义是真正的保守主义者,启蒙规划是一个尚未形成的权威,提供完整的叙事和神话。后现代主义就是反对宏大叙事,期望微小叙事。

3 鲍德里亚:“真实感的丧失”,“外在的符号蕴涵着内在的否思”。如果符号不指向内在现实,而仅仅指向其他符号,那么整个系统就变成拟像(simulacrum)。他用仿真(simulation)替代表象(representation)。

A. 符号复刻现实:古典画

B. 符号扭曲现实: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

C. 符号掩盖真相:超现实主义 根本没有和符号相对应的现实

符号掩盖真相是关键,比如广告中塑造了完美的男性,但那样的男性并不存在,但是人们相信(或者想要相信)这样的完美男性存在,这种广告(符号)便成为了真实。

D. 符号完全和现实脱离:抽象画 

拟像和真相的之间的分界被打破,一切都是图像、模式,一切都徒有其表,没有深度。最后陷入一种极端的虚无主义。

4. 后现代主义批评家的工作

1 20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挖掘后现代的寓意

2 推崇“真实丧失”类的小说

3 推崇文学中的“互文”,即戏仿,引用,也就是文本互指,而非指向外部世界

4 推崇“反讽”,带着反讽的态度回顾历史

5 推崇“元小说”

6 试图打破高雅和通俗的分界

5. 语言对弈:当我们宣城某物为真实时,我们所运用的并非外在的绝对标准,而是一系列内在规则和标准,这些规则和标准仅仅在制定的范围内有效,不能“超出”其外。

伍、 心理分析批评

1. 心理分析:一种治疗方法,“探究心灵中意识部分和无意识部分的互动”

2. 弗洛伊德:

1 无意识:无意识的决定性地位

2 压抑(repression):对未解决的冲突、欲望、创伤,我们对其遗忘或视而不见,它们被赶出了意识部分,潜入无意识当中

3 升华(sublimation):将被压抑的材料升格为更“高尚”“宏伟”的外衣。

4 本我(id——无意识;自我(ego——意识;超我(super-ego——良知。

(隐藏内容因为审核不可见)

7 两种本能:力比多的普遍驱动力——爱洛斯(eros——生存本能;萨拉托斯(Thanatos——死亡本能

8 两种防御机制:移情(transference):将无意识中重新唤醒的情感,移到治疗师上,比如把治疗师看做父母的替身;投射(projection):不把我们身上的某些方面看做自己的一部分,反而视为他人的一部分。

9 屏蔽性记忆(screen memory):一种琐碎的,微不足道的记忆,其功能是掩盖更为重要的记忆。比如弗洛伊德式走神,即动作倒错(parapraxis),口误、笔误、口吃等。

10 梦的工作机制:移置(displacement),即用相关的人和物做出象征意义的替换;凝缩(condensation),一个形象浓缩了一系列的人、事、意义。

3. 弗洛伊德分析法的质疑之一——男性主义。弗洛伊德认为女性的性感受建立在自恋、自虐和消极的情绪之上,女性生来具有自卑感,于是产生出男根嫉妒(penis envy

4.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批评家的工作

1 意识和无意识二分,将文学的显性内容和前者相连,隐形内容与后者相连。

2 关注无意识,无论是作者的,还是笔下的人物的

3 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古老的心理症候、状态、阶段

4 试图将心理分析运用到文学史

5 关注文学作品的“心理”背景,而牺牲社会和历史背景

5. 拉康:《文集》记录拉康在讲习班的内容,但很多是临时冒出来的想法

1 无意识不是不相关材料的一团乱麻,无意识有着与语言同样的结构。弗洛伊德所说的梦的两种机制——浓缩和移置,对应于语言学家雅各布森确定的语言之两极——隐喻(metaphor)和换喻(metonymy)。

换喻中,部分代表全体。移置中,一个人/事被其某一种特征代表

隐喻中,“船头犁开波浪”这一隐喻中综合了两个形象(船和犁),而浓缩也是将好几件事物压缩入一个象征中。

不仅如此,精神分析的双方的探讨必须使用语言,为了呈现无意识的内容,常常要通过双关、暗指,以及其他的语言游戏。

2 无意识是我们存在(自我)之核心,对“我思(有意识的存在)故我在”的反叛,进而我们可以说“自我在自身之外”,成为“他者”。我同这一他者的联系,比同自我的联系更为紧密。自我被解构为语言的效果,而非本质的实体。文学中人物不再是独立的人,而是聚合在一个专名下的一簇能指。

弗洛伊德的进路在于无意识带入到意识当中,尽可能的消除压抑,加强自我(ego)的同一性。但拉康的思路是,自我(ego)不可能取代无意识,自我(ego)只是一个幻想,着眼于这一幻想何以形成。

3 想象界(the imaginary):自我意识出现之前,婴儿感受不到自我和他者的区分,与母亲理想的融为一体

4 象征界(the symbolic):婴儿首先看到镜中的自己,觉得它是独立的存在(镜像阶段)。婴儿开始进入语言系统,而语言系统从根本上说是关于“缺乏”和“分离”的系统(语言为缺席者命名,用语言符号作为代替物),父亲的形象在这个阶段开始出现。

6. 拉康人的工作

1 同弗洛伊德批评家,关注无意识

2 展现拉康所说的症状和阶段,例如“镜像阶段”

3 宽泛的使用拉康的概念看待文学作品,如缺乏、欲望等,

4 认为文学文本本身体现了拉康关于语言和无意识的观点(详见实践部分)

陸、 女性主义批评

1. 女性主义的两个重要阶段

1 20世纪70年代:暴露父权机制下的文化“思维定式”/“刻板印象”,批判那些“典型”的妇女形象。

2 20世纪80年代:首先,大量借鉴其他文学批评方法的成果;其次,重心从抨击男权对女性建构,到关注女性世界观的性质,并重构被遗忘和压抑的女性体验;最后,关注被忽视的女性作家,重写女性文学史。

2. 三个关键术语

1 女性主义(feminist):政治立场

2 女性的(female):生物特性

3 具有女性特征的(feminine):一系列文化中得到界定的特征

3. 两个流派:

1 盎格鲁-美利坚派:贴近人文主义文学研究,其中英国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2 法国派:吸收后结构主义和心理分析批判理论,关注语言和心理。

4. 女性主义批评和语言:是否有一种内在女性特质的语言形式?

1 伍尔芙:男性语言是结构紧凑,平衡对称的;女性应当用女性的语言写作

2 斯彭德:语言不是中性的的,而是男权的产物

3 西苏:女性书写就是要超越规则,而这要求女性作家用“身体”写作

4 克里斯特娃:语言的象征性(语言的结构,索绪尔的差异网络)和符号性(语言的“无意识”)

5 对上述的诘难:这将理性世界送给了男性,而仅为女性保留了传统的情感性、直觉性、超理性“私密”空间。

5. 女性主义批评和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建构性(constructedness),即性(sex)和性别(gender)的二分。在此基础上,为弗洛伊德和拉康的心理主义辩护。

6. 女性主义批判家的工作:

1 挖掘并关注女性作家的文本

2 重新评价女性体验

3 审视文学中,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对女性的表征

4 挑战将女性看为“他者”“匮乏”,为“自然的一部分”的观点

5 审视文本和生活之间的权利关系

6 同结构主义,关注语言如何将“建构性”伪装成“自然性”

7 主张性别(gender)是被建构的概念

8 探索是否存在女性语言

9 对心理分析进行女性主义的“重读”和诠释

10 质疑“作者已死”,提出“体验”才是一切的核心。

11 探究“中性”或“主流”批判的意识形态基础

关注性议题中的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之争

柒、 同性恋批评

1. 女性同性恋理论其一——同性恋女性主义:最早是作为女性主义的分支,指责经典女性主义将中产阶级城市异性恋白人女性的经验,高举为典型,而忽视了边缘女性的声音。

2. 女性同性恋理论其二(同男性同性恋理论)——奎尔理论:主张反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身份观,对“身份政治”进行解构。身份作为滑动的能指,模糊自我和他者,同性恋与异性恋等。

3. 同性恋批评家的工作

1 寻找同性恋文学历史和传统

2 在主流文学作品中,寻找有同性相处的章节,再次进行分析

3 将“同性恋”比喻化、广义化。认为越界、打破身份本质主义的行为具有同性恋特征

4 暴露出主流文学中的“同性恋恐惧”

5 暴露出主流文学中被刻意模糊的“同性恋”元素

6 重新审视塑造“典型男性/女性”形象的文学作品

捌、 马克思主义批评

1. 文学的本质受影响于产生它的社会和政治环境,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着力点即在于此。作家不是完成艺术作品的自律客体,而是在社会环境中不断作用的产物。这不仅涉及艺术的内容、也涉及艺术的形式。

2. 列宁派:文学应听命于左派的政治事业

3. 恩格斯派

1 早期:俄国形式主义者:要求对文学做出细致的形式分析,认为文学语言的程序和效果有自身的特色。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defamiliarisation),文学语言区别于日常语言。托马舍夫斯基区分了故事(story)和情节(plot),前者是真实事件的次序,后者则是经过艺术编排的产物。

2 后期影响:布拉格语言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学派(马克思+弗洛伊德)本雅明、马尔库塞、阿多诺和布莱希特。

4. 阿尔都塞:综合决定论(反对二元的经/上划分)、相对自律性(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和去中心化。两种控制结构:暴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这一想法继承于葛兰西的霸权理论。阿尔都塞在不彻底放弃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情况下,不再粗糙的使用经/上的二元对立模型,而是描述多方式的复杂合力。

5. 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工作

1 区分文学的表象和深层(同精神分析),将深层部分和马克思主义的主题联系在一起

2 将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社会-阶级联系在一起,揭示出作者自己都没意识到的社会-阶级意识(类似精神分析无意识)

3 将文学体裁和历史分期联系在一起

4 文化唯物主义:将文学作品和”消费“这一作品的时代认识联系在一起

5 将文学形式和政治联系在一起

玖、 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

1. 新历史主义:建立于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并行阅读基础上的方法,即不再将文学视为“前景”,把非文学文本视为“背景”,而是赋予两者同等的重要性,不断用一方去补充、质询另一方,双方彼此成为共存文本。即,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的合一。

2. 新历史主义相对旧历史主义的特点:

1)一视同仁:给予文学和非文学文本同等关注

2)关注的是作为文本的历史,而非历史事件本身(德里达:文本之外无他物)。新历史主义者不是要重现历史(这不可能),而是重构历史,将文学和选中的历史文献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整体。

3. 福柯对新历史主义的影响:福柯认为,国家凭借“话语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s)的力量,让意识形态流变整个政治躯体。这样的想法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结构以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有类同之处,但是福柯对物质的暴力和思想(知识)的暴力的区分没有那么严格。新历史主义强调这种广泛的“思想控制”。

4. 新历史主义批评家的工作

1 将文学和非文学文本并置

2 将经典文学文本陌生化,将其从之前的文学学术中剥离开来

3 关注国家权力和“思想控制”的运作

4 运用后结构主义的思想:如德里达的“现实的文本化”和福柯的“话语实践”。

5. 文化唯物主义:首先,相对于新历史主义来说,更强调人创造历史的干预作用,在态度上是更乐观的。如威廉斯提出“情感结构”,认为其中包含反抗主流意识形态的萌芽;其次,怀疑后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最后,文化唯物主义着眼于当代,更倾向于研究文学与和当代的共存文本。

6. 文化唯物主义的工作:

1 重新发现历史,同新历史主义

2 强调文本在当下的传播,强调观察文学是如何适应当下环境,从而令历史被遗忘

3 综合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方法

4 使用文本细读法,但同时也运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技巧

5 关注传统正典文学,因为名声显赫的作品才能形成有效的政治干预。

壹拾、 后殖民批评

1. 对自由人文主义批评中普世主义诉求的削弱,即反对西方/白人中心。白人将西方之外的文明视为劣于自身的他者,甚至是一种隐秘的自我,将西方人不愿承认的一切投射到其中。西方人视其他文明的人为同质化的整体,而非个体。

2. 后殖民主义的特点:

1 唤起国家/地区在殖民地之前的历史,拒绝具有殖民地色彩的现代和当代

2 关注地区的语言和方言,反思语言本身

3 强调身份的双重性、混合性和不稳定性(作家既是被殖民者——相对于西方,又是殖民者——接受了西方文明的自己相对于家乡人)

4 强调跨文化的互动。后殖民文学分为三个阶段:拿来欧洲的文学形式;改造欧洲形式以适应非洲主题;形成独立的文学形式。

5 和女性主义的发展历史一致:先关注西方对殖民地的偏见,后转向对自身和自身社会的探讨。同样分为贴近后结构主义和贴近自由人文主义的两派。

3. 后殖民主义批评家的工作

1 反普世主义诉求,关注文化、种族差异

2 审视文学对不同文化的表征

3 暴露文学对殖民和帝国主义的避重就轻

4 突出文化差异和多样性

5 弘扬混合性和文化多层性,区分个人和其所在的文化群体

壹拾壹、 文体学

1. 文体学(stylistics)是应用语言科学的方法和成果,语言科学是对语言整体及其结构的科学研究。文体学重视经验,而不意图建立一般的理论;对各种主义作壁上观,反对语言是“滑动的能指”。坚持无功利的实证主义世界观,反对各种主义的视角论。

2. 文体学的历史:

1 修辞学:培养具有演讲能力人——研究语言的表面结构

2 语文学:回溯语言的历史形式

3 语言学:布拉格学派

4 文体学:强硬的认为语言学是文本的客观描述,文学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一部分,反对其他理论。

5 新文体学:借用其他批判方法

3. 文体学的目标:

1 为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直觉感受提供统计学的数据资料

2 基于语言学证据,对文学作品提出新阐释

3 关注文学意义产生的一般方式,比如文学效果如何产生?

4. 文体学批评家的工作

1 关注文本语言的技术性方面,如语法结构

2 用客观的语言学数据,以支持文学的直观感受

3 文学无神秘,而只是语言的一部分

4 不仅限于文学文本的分析,将文学文本分析和其他类型文本分析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5 不仅关注微观,也关注宏观上文体如何取得各种文学效果

壹拾貳、 叙事学

1. 叙事学是结构主义的分支,但已经独立。叙事学就是研究所有叙事行为中意义的产生机制和叙事的基本程序的学问。叙事学更关注“故事”这一概念/实践自身的性质。

2. 叙事学的三个人士

1 亚里士多德:将人物和行动确立为故事的关键成分,并指出情节的三个关键成分——过失(悲剧人物的性格缺陷)、认识(主角意识到真相)、逆转(命运的逆转)。三个关键成分都以主角为核心,构成了叙事的道德力量。

2 弗拉基米尔-普洛普:俄国形式主义者,关注故事的表层文本。《民间故事形态学》列举出故事都形成于31项“功能”构成的素材库,这构成了故事的基本单元和次序。列出7大“行为范围”,即角色类型。

3 热奈特:关注叙说(说故事)的方式,而非故事本身。《叙事话语》关注了以下六个议题:模仿和叙说;叙事的焦点(全知叙事/限知叙事);叙事者的角色;叙事中的时间次序;叙事框架(元叙事和叙事);叙事中的角色言语和对话

3. 综合叙事学:综合以上内容,先划分故事和情节,再找到叙事的深层心理基础,再揭示叙事的表层细节结构,再关注故事如何叙述。

4. 叙事学批判家的工作

1 通过审视具体叙事,寻找所有叙事中,反复出现的结构

2 关注叙事的人和方式

3 通过对短篇小说的分析,得出一系列范畴,再将其运用到长篇小说中

4 强调行动和结构

5 关注叙事间的联系,而非文学中独特和原创的精华

壹拾參、 生态批评

1. 生态批判在美国根植于如梭罗《瓦尔登湖》等作品,强调对自然的颂扬。而在英国多被称为“绿色环保研究”,强调政府、工商业和新殖民力量对环境造成的伤害。

2. 生态批评反对一切都建构于社会/语言中这一观点,认为自然真实存在于我们之外,是一个实体。生态批评的精髓就是对“社会建构”提出挑战。生态批评指出,各人对自然的看法不一,这些看法确实受到社会建构/文化环境的影响,但这不意味着可以对这一现象(即自然本身)是否存在提出质疑。社会建构说揭示了真理的某些部分,但不能被视为真理本身而被全盘接受。同时,文化和自然的分界也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存在各种灰色地带。

3. 生态批判是“逆转”理论,逆转人类中心主义,逆转小说中人物和自然物/环境的关系。

4. 生态批评家的工作

1 从人类中心走向生态中心,关注文学作品中的自然表征

2 扩大了一系列生态概念的应用范围,将其运用到非自然世界中

3 关注以自然为主要主题的作家和作品

4 反对“社会建构论”和“语言决定论”这样的主流文学理论,关注实在的“自然”和“非人”,宣城世界并非只属于人类

壹拾伍、 理论之后的理论

1. 理论狂潮后的共识思想:不稳定的身份、文本、语言和真理。

1 身份的流动不据,存在的概念中时刻包含着变化、发展的要素。

2 文学文本的概念失去了稳定性,文本服从于人们的感官(视角)

3 语言本身的不稳定性,滑动的能指。

4 理论本身的无孔不入,绝对中立的立场的不可能。

2. 理论思想的四大变化:

1 思想诉求更为小心:清晰明白的表达成为共识,绝对的理论和真理不复存在。

2 正在偏向文化唯物主义/新历史主义的主流,关注精神甚至宗教

3 语言建构论/至高无上观发生变化,重新对现实“实体”的强调

4 911等极端事件加以回应,更具有危机意识

3. 当下论:注重文本在当下的意义,有别于历史主义方法。历史主义对历史的关注源自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我们必须完全按照话语发生时的特定环境去把握话语。”而当下论扎根于此时此地,逆转了历史主义从前到后的解读顺序——“结局一旦出现,就会改变之前开局的样貌”。当下论同样采取同新历史主义的写作方法——为读者提供前置语境,但语境是当下的语境。

4. 跨界诗学:在早期文本和当代文化、政治、社会诸多方面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力图挖掘文本中受忽视和压抑的方面,以“跨界力量”的改造能力来节制“国家权力”。

5. 新唯美主义:强调文学文本的“具体和独特性”,即强调文学的自律性,寻求和文本进行对话。同时,也视文本本身为一场正在进行的辩论。新唯美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文学是一个自律的整体,所有的文学文本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应该粗糙的用理论去看文学。这代表了文学对理论和其他领域的反击。新唯美主义没有回到自由人文主义的细读传统,而是回到康德和黑格尔的美学传统,即强调艺术(文学)和其他领域的独立(自律)。新唯美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坚持文本和读者间的开放对话,而非理论的盖棺定论。

6. 历史形式论:作为新历史主义的纠正性反向运动出现,不仅关注文本有什么意义(新历史主义将其文本和并存的历史文本放在一起显示其意义),同时也去问文本如何表达意义(即关注形式)。

7. 认知诗学:结合了语言学和心理学,关注对基本认知过程的理解。文学扎根于人类认知和经验中一些最基础、最普遍的结构之中,挑战了后结构主义语言建构和历史主义的社会建构底线。认知诗学关注描绘出认知过程中各种机制的图示,这与文体学有相似之处。



《理论入门-文学与文化理论导论》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