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索尼奇卡》译者的读书交流(第2部分)(无删减版)

上期回顾:《索尼奇卡》一书作为问世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作品,本书中女主角索尼奇卡所做出的人生选择,引发了读者们的强烈争议,网络评分甚至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同一本书却在读者群体之间发生如此大的分歧,这样的情况令人感到震惊的同时也给了读罢此书的读者们很多困惑,在阅读原文和评论的过程中很多人无法准确感受到这本书的主旨或者是作者想要传达怎样的想法给读者。上期中李英男教授主要就书本内容主旨和人物形象方面的方面与笔者进行了交流,本期交流将更多聚焦于更加宏观的背景。

(接上期第1部分)
7.在本书序言中曾经提到,90年代以来的俄罗斯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日益受到来自欧美文学作品的更多影响,那么在《索尼奇卡》这本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上是否也是如此?
原作者乌利茨卡娅在写作这部小说的时候,已经是一位比较成熟的作家,也有她自己的体裁选择和自我的写作思想,所以她写作这样的情节其实也更多是从真实出发。真实生活当中显然有着这样的例子。在俄罗斯的普通人群中,出轨进而造成三角关系的现象也是常常发生。在艺术家文学家之间,这样的情况似乎更多,包括《日瓦戈医生》的原作者帕斯捷尔纳克的一生当中,恋爱史与家庭史也比较复杂。我们不提倡这样的行为,但当我们仔细看这样的故事时会发现,有时候感情的突然迸发,会引发艺术家新的创作高潮。弗洛伊德在这方面的理论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从实际生活当中来看似乎也是这样,所以说这种情况的发生其实并不新奇。也并不是说这样的情节描写受到了本国或者是外国文学的影响,而首先是来自生活。另外,从一部小说来说,这种三角恋情往往是很多作品里面吸引人的一点,也是作为情节发展的一个支撑,在《索尼奇卡》里面也是这样。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三角关系是怎样的,怎么处理这样的三角关系,这才是每个作家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透露自己的思想态度的一处重要发挥空间。

8. 您在译者序中曾提到,“索尼奇卡”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俄罗斯优秀文化,也有原作者所具有的犹太文化和家庭观,在您眼中,“索尼奇卡”的形象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这样的影响?在这种影响背后,凸显出作品怎样的主题?
对原作者乌利茨卡娅进行一般观察,她应该算是一个偏向自由派的作家。在俄罗斯,她被认为是自由派,也就是欧化痕迹较深的一位女作家。其实她多年来生活在德国,只不过是前两年经常回到俄罗斯而已。现在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难以回国。所以结合原作者的个人生活可以看出,她并非传统观念的维护者。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也不应把这个主人公的形象直接和作者等同起来。虽然作品的主人公往往也是作者思想的某种载体,但是这种关系并不一定很直接,它可能是间接的,或者是作者通过赞同哪些或者不赞同哪些故事情节来体现,又或是隐约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读者,展现出作者本人的思想态度。
从其他的一些作品来说,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比较崇尚的就是“爱心”,这并非一种普通的爱,也并非简单的男女之间的爱,而是一种大爱,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爱。这样的爱跨越年龄,跨越民族,跨越国界。这样的思想,在她后来写的《翻译丹尼尔·斯坦因》一书中也有体现,男主角丹尼尔也是一个犹太青年,在二战当中经历了非常坎坷的人生,最后到以色列,但在以色列又遇到了很多的民族矛盾,包括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的冲突等。另外,她也辅助性地写到了世界各地的人物,有的在立陶宛,有的在俄罗斯,有的在美国,相互之间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都有一些复杂的关系。在这种非常复杂的世界当中,她所选择的一种爱便是帮助他人。没有民族仇恨,而是具有人道主义的人性关怀和人文主义情怀。所以,可能这才是这部小说的主题——或者说,这才是原作者本人信奉的观念。
说回索尼奇卡身上的这种大爱,这样的爱就没有像《翻译丹尼尔·斯坦因》那样体现在很宽阔的社会或历史活动场面,而是主要凸显在家庭层面。有的俄罗斯人将索尼奇卡这样的角色比作一种圣人形象,是现实生活中非常少见,这样的人物没有怨恨,而是以爱待人,这是一种观念,同时这样的人物形象也让人联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的小说《白痴》,文中的娜斯塔霞是一个在矛盾中有着大爱的女性角色,这样的一部作品在文坛上具有相当的分量,也反映了“大爱”的主题思想以及俄罗斯的一些民族性格和他们的信仰。这也是为什么上百年后“索尼奇卡”这个主人公被人们看作是“白痴”。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认为这种“白痴”形象是一种爱的代表或象征。从这个角度来说,索尼奇卡这个角色可以说是延续了俄罗斯文学和文化观念在这方面的传统,她这样的角色是在这条观念之线上的。另外的一些俄罗斯读者也提出,这样的女性角色,符合俄罗斯传统上的“圣愚”文化——某种程度上也是俄罗斯文化一个传统。把索尼奇卡这样的女性角色比作“圣愚”式的圣人,也体现了这一点。另外,原作者乌利茨卡娅因为是在犹太家庭长大的,她对犹太文化也相当了解。因此,在写作这部小说时,她也给予了读者提示。在小说接近末尾的地方,索尼奇卡的丈夫已以一种意外的方式尴尬去世以后(此处的“意外方式”指的是年老体衰的丈夫在和情人鱼水之欢期间猝死),在举办的葬礼。在葬礼期间,索尼奇卡又顶着舆论压力,和丈夫的情人站到一起,向死者告别,此时很多丈夫曾经的朋友也看到这个场面,反应各异,但是索尼奇卡的丈夫的老朋友,看到这两个女性站在一起。说出了两个人名(拉结和利亚),还说:难道拉结也能够如此美丽吗?作者借角色之口,在这里给出了重要的提示,引用了《旧约》内“雅各之妻”的故事。在基督教的《圣经》体系中,《新约》和《旧约》的其中一个区别就在于犹太人只承认《旧约》,而包含天主教派和东正教派在内的基督教范围,在《旧约》基础上加上了有关耶稣的故事,而犹太人不承认耶稣,出身犹太家庭的索尼奇卡原作者自然也就只选择引用《旧约》内的故事。《旧约》以神话故事的形式,讲述犹太人和犹太民族的来源,讲述犹太民族的祖先是如何一代代往下传承。雅各就是《旧约》传承故事中很重要的一个犹太民族先辈。“雅各之妻”的故事就是讲述他在一户富人家当仆人。富人家有两姐妹,姐姐叫利亚,妹妹叫拉结。姐姐利亚性格老实但其貌不扬,妹妹拉结性格活泼,又长相漂亮。因而雅各爱上了妹妹拉结,并准备求婚,但两姐妹的父亲告诉他:按照我们犹太人的习惯,你必须先迎娶姐姐利亚,然后才能迎娶妹妹拉结,不能让妹妹先于姐姐出嫁。故事里的社会还实行一夫多妻制,所以雅各依言照做,先娶了姐姐利亚,一段时间以后又迎娶了妹妹拉结。结婚以后,拉结长相漂亮,也得到了丈夫的喜欢,但利亚因为其貌不扬得不到丈夫的喜欢,她本人还无法生育,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更加受到冷遇。于是她就一心扑在伺候丈夫和孩子身上,但仍然得不到丈夫的爱,心里虽然十分委屈,但是仍旧将这份委屈压在心底,把自己的情感与爱转化为对孩子们的关心和养育。后来妹妹拉结在又一次怀孕产子时难产去世,利亚仍旧爱着并养育着妹妹留在世界上的孩子,视如己出。就是在利亚无微不至的爱护与关怀,这几个孩子很好的成长起来,此后经历一代代的传承,就诞生了人数众多的犹太民族。“利亚”这一人物形象,实际成为犹太民族的“民族之母”。
在《索尼奇卡》这部当代小说当中放入有关这样一个故事的提示,实际上表明索尼奇卡的故事受到了《旧约》故事的一些启发。在这种启发下写出这样的故事,也可能是在做一种假设——如果《旧约》中类似的三角关系,放在现代将如何体现?由此形成了这样一个看起来离奇又具有古早宗教色彩的故事结构。就如同美国电影《大洋之间的灯光》(原著为英国小说《灯塔里的陌生女孩》)中作者对于情节的构造,就是基于假设“一种处于道德和情感之间的两难情况”下,各个人物命运的交错和冲突。

9. 有读者认为,在读罢《索尼奇卡》一书之后,我们需要“反思”为何索尼奇卡人生会产生这样的“悲剧”,也有读者认为,我们应该“学习”索尼奇卡追求“独立精神世界”的做法,那我们在读罢此书之后,在感悟之余还需要对我们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思考?
读罢此书,我们不应该单纯将索尼奇卡这样的人物看作一个需要学习的范本,又或者只当做批评谴责的反面教材。品读完一个复杂的小说人物之后,我们需要挖掘出她内在的,带有哲理性的思想和一些人生价值。比如说一个人的爱在生活中如何去体现?不同的人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方式。人与人的生活实际情况不同,因此未来“情节”的发展和走向也就会有所不同。但是,对于人生中遇到的问题,是怨恨,还是去宽恕?是囿于隔阂,还是用爱去化解?无论是人生矛盾,还是家庭矛盾,我们到底是需要通过暴力?还是去思索更优的解决途径?读罢此书,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去考虑。
《索尼奇卡》中的故事,是一个比较“离奇”的例子,原作者有意将各种选择和矛盾夸张表达,就是为了吸引读者,让人们去争论。争论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如果是某一部小说或者一个故事,人们读完之后产生争论,在争论中各自表达思想,感情和观点,将会是很有趣的经历。如果一部小说或者故事只是单纯预设好答案,如同1+1=2,这样的作品其实欠缺了些意趣。很多读者读罢此书,产生了很激烈的争论,某种程度上那就是这本书的成功之处。
争论之余,也并非要得出一个如“以后一定要这样做”这样的结论,每个人都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都会有自己的选择。特别是到了关键时刻,我们也不一定会遇到小说中描写的情况,而是和我们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届时我们将用什么样的态度和价值观去处理这些人生中的难题?
我们读完一本书,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当然也可以选择不接受这本书体现的价值观和思想。接受或者不接受一本书的思想,都是很自然的。因为文学作品就是如此,它仅仅是就告诉读者一些思想和道理,但读者是否接受和认同,那就是读者自己的事了。至少这本书可以告诉人们生活是复杂的,人际关系是很复杂的,人生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当我们遇到的时候,就要看我们自己会怎么做了。

10.《索尼奇卡》是原作者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第一部成名的作品,也是一部非常特别的作品,那么她后续的创作风格也是如此的吗?
乌利茨卡娅的也有自己的一些写作风格,这样的风格是连续的,但也并非千篇一律,在一些地方也有着不同的写法,举例来说,《翻译丹尼尔·斯坦因》的写作背景就更宽广一些,涵盖历史和社会角度,人物视野也变得更加具有国际性,与《索尼奇卡》主要凸显家庭观不同,这样的作品是以国际性的民族观和民族矛盾为研究对象的一些探讨为对象。总的来说,她的写作风格是有变化的,但是也有其一致性。

11. 如本书前言所说,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文学已死”“作家已死”等唱衰的声音一直都存在,怎样看待这样的声音?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俄罗斯文学,至少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流派的。从1991年前后开始一直到最近,也出现过一批有才华有思想的作家。但是发展到现在,他们的思想观点,也有所不同,有所分化,特别是在近期及不远的将来,可能还会进一步分化。现在的俄罗斯文学,很可能正处于一个分界线,不知道下一步会往何处去。甚至也有可能像十月革命之后一样,产生一条明确分为“境内”和“境外”两大阵营的分界线,目前我们暂且静观其发展。但是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即当代小说在表达手法上至少变得比以前更复杂了,风格多样化复杂化,我们中国读者对这样的现象似乎更难理解,在这一点上《索尼奇卡》算是一部比较好理解的作品,这也是它吸引人的一点。如果文本更加复杂,就不太好翻译,对于读者来说,如果事先不太了解俄罗斯文学,也不是一部一部的去看这些作品,就真的不易深入了解下去。
12. 如何看待读者群体间对于本书读后感受的激烈争议?
单从俄罗斯文学来说,比较好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能引起争论的作品。文学作品的社会反响就体现在读者群体间出现不同的意见,然后大家一起探讨,甚至有时会出现激烈的争论,这是常有的情况。包括到最后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当中,观感的呈现仍旧很大程度上依据评论家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因此仍会有不同的评价,而且社会上久久无法达成一致。这样的现象是很正常的。另外,随着时代的变化,对作家对他作品的评价也会因社会背景发生变化,比如前面提及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也经历过评价的巨大变化,在苏联时期他的作品一度几近成为禁书,被认为是“很反动的作品”。后来他的作品又逐步开禁,大家又开始阅读。但读者们是不是所都全面的理解他了?很可能也不完全是。他的全集虽然已经发表,但实际上读者们阅读时多数都还是各取所需,只看到的是这一点或那一点适配自己思想和价值观的观点,因此很难完整把握他的创作。
13.作为读者而言,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去阅读一部有争议的作品?
作为读者来说,首先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不能完全跟着作者的思路走。同时,作为一本书的读者,需要想办法去捕获作家的意图和他对于人物和情节的态度。其次,也不要将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和作家等同起来。特别是在当代文学当中,作家和作家笔下的人物,有时候往往完全是两张不同的皮,甚至可能是三张皮。原来北外的老教授白春仁老师研究过文学作品的对话性,包括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作者和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所以这种对话理论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作为读者,在看到了这样的对话脉络以后,还需要靠自己去思考和判别对错。所以文学作品存在的好处,就是能够让读者去动脑筋,去自己去辨别是非,自己去选择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从每部作品当中去体会自己应该吸收什么或者是应该放弃什么,这样的话,自己的精神生活才会越来越丰富,思维方法也会越来越深刻了。这样的提高对于自己而言,还是会很有帮助。仅仅在看到一个故事之后,就简单地评价这个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这样的阅读恐怕还是远远不够的。
Hitsuji

在此特别感谢李英男老师的帮助和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