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4.17 性恶论

2023-03-31 11:15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7、性恶论


  战国末期法家荀况首先提出的地主阶级的一种人性论,和孟轲提出的“性善论”相对立。荀况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1],人的本性是“恶”的,“善”是人为[2]的,是经过后天学习改造的结果。荀况不承认奴隶主阶级的人性是善的,他说“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3],人性“好利而恶害”[4]。就是说高贵者和卑贱者的自然本性是一样的,而且都是“恶”的,揭露了奴隶主阶级凶残的本性,撕下了他们假仁假义的面纱。他又说“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5]。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作辩护的。

  性恶论还为新兴地主阶级进行“法治”提供理论根据。既然“人性恶”,就要“立君上之势以临之”[6],“重刑罚以禁之”[7],必须实行“法治”,以化“恶”为“善”。韩非对荀况的“法治”思想作了系统的发挥,也是把性恶论作为一种理论根据的。

  性恶论和性善论的斗争是先秦法家和儒家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性恶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恩格斯在比较和评论费尔巴哈与黑格尔的善恶观时,指出:“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        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关于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不断的证明。”[8]中国的历史发展也完全证实了这一真理。当然,性恶论也是一种抽象的超阶级的人性论,它离开了人的阶级性,把人性说成普遍是恶的,并没有摆脱天赋道德的观念,因而它仍然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注:

[1] 《荀子·性恶》。

[2] “伪”。

[3] 《荀子·性恶》。

[4] 《荀子·荣辱》。

[5] 《荀子·荣辱》。

[6] 《荀子·性恶》。

[7] 《荀子·性恶》。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33页。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4.17 性恶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