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
以前读《银风筝下的伦敦》,觉得里面的英式幽默很有意思。最近把《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通读了一遍。我预先对这本书的设想是描写轰炸中伦敦人的生活,像一部短篇小说一样给一些伦敦人做特写,或者写一些烧夷弹下的感人故事。但事实上萧乾的特写比较平淡。很少着眼于单独的人或事,伦敦市民被当做一个共同体。无论是写银风筝还是轰炸下的教堂、动物,都是群像,是二战时期伦敦的全景画。无论战争如何进行,德军何时登陆,生活总还是要继续的。在地铁站睡了一晚上,第二天还是得把自己收拾收拾接着上班去。大家在特殊的战争时期里尽力维持生活的秩序,这是乐观主义的最大表现。
读这种二战特写需要不少世界近代史知识和人生阅历。有时竟会发现,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在某些角度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一些荒诞的想法直到现在仍以另一种面孔存在于社会的某些角落。这正是萧乾讲的“永毋忘记”的初衷。历史教育绝对不是单纯背诵历史事件的成因影响,而是真正地建立起反思的机制,不要像打算盘一样,错了就重来,而不探求错误的地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