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一个江东顶级谋略家,才能不输孔明周瑜,可惜去世太早了

要说三国谁的过早去世,令人感到惋惜,这些人的名单中,一定会属鲁肃,鲁子敬,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因为鲁肃作为江东地区少有的顶级谋略家,能力是可以与蜀汉的诸葛丞相和曹魏的荀令君不相上下的存在。
为什么他的去世令人惋惜呢?是因为如果鲁肃再活久一点,可能三国不会是这样的结局。

连诸葛丞相都对鲁肃去世感到惋惜。
有人可能认为本人拔高了鲁肃在三国的地位。
而本人想说的是造成鲁肃在三国鼎立的贡献不太大的现象,全是《三国演义》罗贯中的功劳。

老《三国》鲁肃剧照
罗贯中塑造的没什么主见的老实人鲁肃,太深入人心了,在演义中,鲁肃不仅在才智被诸葛亮压了一筹,还在口才也被关羽压了一筹。
这样弱化鲁肃,真让人意难平啊!

这也是为什么本人认为《三国志》作为正史却依然比演义还要精彩的原因所在。
因为翻看《三国志》你会发现三国时代真的是一群才智非凡的人在角逐,哪怕是失败者,也非等闲之辈。

今天,我们就抛开《三国演义》对于鲁肃的设定,好好从正史细节处这位顶级谋略家的不凡一生吧!
一、生逢乱世遇至交
鲁肃,字子敬,出生于东汉熹平元年(公元172年),临淮郡东城县人。
鲁肃出生于士族之家,可惜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鲁肃成年后,长得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好读书、喜骑射。常常召集一群青年,供给衣食,讲武习兵,以防不测。
乡里父老们对鲁肃的言行举止,纷纷叹道:“我们鲁氏世代衰落,没想到今日竟生了这样一个狂儿!”
鲁肃所处时期,恰逢东汉末年,当时宦官专权,对百姓是横征暴敛,还有地方豪强大族疯狂地进行兼并土地,导致农民大量逃亡,不得不成为流民。

在这民不聊生的情况下,终于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虽然起义被镇压了,但是地方权势不断增加,渐渐形成了州牧割据之势。
按照背景,鲁肃也是地方豪强,但是鲁肃不仅不靠兼并土地,来聚敛势力,相反地是大量施舍钱财,卖出自家土地,以此周济穷困,结交贤者。为此,鲁肃在乡里深受百姓拥戴。

以后羽扇纶巾的周瑜,当时还在担任庐江郡居巢长,听说徐州的鲁肃有贤名,周瑜便带数百人前去拜访,请鲁肃资助一些粮食。
当时,鲁肃家里还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还装有三千斛米,在周瑜刚说出想借粮的想法后,鲁肃毫不犹豫,立即挥手一指其中一仓,答应将其赠与给周瑜。

经此一事后,周瑜确信鲁肃是一个志存高远的人物,便主动与鲁肃相交,两人从此建立了如同春秋时公孙侨和季札那样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
兴平元年(194年),董卓被诛杀,袁术趁机占领淮南地区,当时鲁肃所在东城,也是成为袁术的辖地。
袁术听闻鲁肃的美名,就派人请鲁肃出任东城长。但是鲁肃到了袁术治所后,发现袁术部下法度废弛,为祸害一方,鲁肃便知道袁术成不了大事,于是准备率领族人百余人南迁,到居巢去投奔周瑜。
在南迁时,他对族人言道:“如今中原已经动乱,盗贼横行,淮、泗也不是久居之地,但我听说江东沃野万里,那里民富兵强,可以避祸,大家愿随我一同前往吗?”
族人听后都表示愿意跟随,于是他让族中的老弱之人在前,自率敏捷强悍的青年在后。
当袁术得知鲁肃迁居消息后,急速派兵前去阻拦。等到追兵赶来,鲁肃则让精壮之人排开,同时让他们张弓搭箭,并且鲁肃对追兵喊道:
“诸位儿郎,你们应该明白天下大势。如今天下纷争不断,有功的,得不到赏赐,无功的,也不受责罚,那么你们何必在此要逼迫我呢?”
鲁肃说着,就命人将盾牌立在地上,然后远远开弓射去,一箭过去就把盾牌给射穿了。
追兵们一方面觉得鲁肃的话有道理,一方面估计凭自己的力量也难以战胜鲁肃等人,只好原路返回。
就这样鲁肃率众顺利到达了居巢。
兴平二年(195年),曹操迎天子入许都,到了建安三年(198年),周瑜也东渡长江,投奔了孙策,此时鲁肃也随周瑜同行,但是把家眷留在了曲阿。
周瑜和鲁肃见到孙策后,周瑜向孙策引荐了鲁肃,孙策也很赏识鲁肃,但是并未重用。
不久后,抚养自己的祖母去世了,鲁肃不得不回东城去办理丧事。
那么处理完丧事,且在孙策处不得志的鲁肃又会去往何处呢?
二、两相比较投孙权
在东城办理丧事期间,鲁肃也在思索自己今后去处,不巧作为鲁肃的好友刘晔,这是给鲁肃写了一封信,给他指出了一条出路,信中是这样言道:
“子敬兄在上,小弟有一言相告,还望听取。
当今天下豪杰蜂起,凭借你的资质才干,在如今形势下自然会游刃有余。
但是投靠何人,还望兄长细细思量。
眼下,重要的事,还是你要将老母亲赶紧接回来,同时不可在东城滞留。
按照小弟所见,兄长可以前去投靠郑宝,此人在巢湖已拥兵一万多众,且占据了富饶的地区,对此,庐江郡有许多人士前往依附他,何况我们这些毫无根基之人了。
看他发展趋势,还会聚拢更多的人士,机不可失,还望兄长速速前往吧!”
刘晔也算名士,作为鲁肃的好友,鲁肃相信了刘晔判断,在办理完祖母的丧事后,就准备返回曲阿,然后再整顿行装,欲投奔郑宝去了。
不巧,在鲁肃动身去曲阿时,周瑜早已把鲁肃的母亲接到了吴郡,鲁肃只好前去会面,同时把刘晔的建议和自己的打算都告诉周瑜。

而此时正是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杀,其弟孙权控制了江东政权。
作为辅政的周瑜正式掌管江东的军国大权,一方面是自己初掌大权需要人才来稳定局面,另一方面也不想好友这样大才成为自己将来的对手,自然得周瑜反对鲁肃北行的计划。
为了能留住鲁肃,周瑜是如此劝说的:
“子敬,我知道你想投靠明主,一展所长,可是像过去马援对光武帝所说,‘当今时势,欲成大事,不仅君主姚辉选臣下,臣下也要会选择君主’。
君臣相知,大事可。对于郑宝此人,子敬你是一无所知,就要前去投靠,岂不是迷途难返吗?
而我想要向你推荐的吴主孙权,此人我是深知的,他不仅亲信贤人智士,还能接纳奇才异能。
子敬你是相信我的眼光的,我愿追随之人,必然也能成为你的明主。
对于刘子扬所言,子敬你要好好思量,不可冲动行事,不仅误了子敬,还误了天下啊!
对于吴主孙权是否你想要投效之人,你可以细察后,自己决定,到时是去是留,我绝不阻拦。”
鲁肃一方面知道母亲在此,一方面也想看看孙权是否如周瑜所说,便暂时放弃了北行的计划。

当鲁肃见到孙权后,两人是一见如故,此时鲁肃感到公瑾,果然诚不欺我,于是鲁肃便决定一心一意追随孙权,为其建功立业,为己名垂青史。
那么在投靠孙权后,鲁肃又会贡献自己哪些良策呢?
三、辅佐孙权献良策
在鲁肃听从周瑜建议留在孙权身边后,孙权总是会和鲁肃秉烛夜谈,聊聊自己江东未来的规划。
有一次孙权大宴群臣,众人喝到尽兴,都要离开时,孙权留下鲁肃,让他来到自己书房,和自己合榻对饮。
喝到兴头,孙权望着鲁肃问道:
“先主,当今汉室如大厦即倾,四方纷乱不知,孤继承父兄创立下的基业,企望能够建成齐桓、晋文那样的功业。
先生既有大才,请问有何良策助孤成此大业啊?”
鲁肃摸着胡须,淡然地答道:
“主公,过去汉高祖耿耿忠心,只想尊崇义帝而为王,最后无成,这是因为项羽加害了义帝。
如今曹操,犹如过去的项羽,将军您只想成为齐桓公、晋文公,恐怕也不可得啊。
以鲁肃私见,汉朝廷早已腐朽,已经不可复兴,曹操的势力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
为将军考虑,眼下只有鼎足江东,以待天下形势变化。
天下局势如此,割据一方,既能保有根基,也不会招来嫌猜忌恨。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北方也正是多事之秋,谁能一统北方还难以预料。
而您正好可以趁此变局,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这样您建立就不再是齐桓晋文一样的霸业,而是同汉高祖一样的千秋功业啊!”
一番话说得孙权是热血沸腾,可是还是装着谦虚道:“孤哪有那样的雄心啊!如今孤只想尽一方之力,保全父兄的基业,同时有余力时,再辅佐汉室而已,您所说的功业,是孤可望而不可及的啊!”
表面上孙权否定了鲁肃的提议,却在暗地里越发器重鲁肃了。
这也招致一众老臣的不满,其中作为元老的张昭就认为鲁肃不够谦虚,还多次非议、诋毁他,并且进言说鲁肃年少粗疏,不可重用。
对此,孙权一概不理,他厚赐鲁肃了,使鲁家的富有程度达到了旧时的水平。
鲁肃也是尽力辅佐孙权,每遇大事,他都参与谋划,且思深虑远,有过人之明。
孙权每次都会赞叹,“真是孤之子房啊!”
除了为了孙权暗下定谋取东南的方略后,鲁肃还为孙吴政权做出哪些贡献了呢?
四、联刘抗曹促合作
在鲁肃给孙权献策时,北方局势还不明朗,没过几年,建安五年(200年),弱小的曹操就打败强大的袁绍,统一了北方,北方再也不是多事之秋。
看到夺取南方的机会在慢慢流逝,孙权坐不住了。
到了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命周瑜西攻江夏,斩了仇人太守黄祖,进而准备夺取荆州。
曹操在远征乌桓后,本无暇南顾时,如今看到孙权攻取江夏,唯恐其再攻取荆州,养成羽翼。
于是在七月份曹操决定率军开始南征,集结大军于南阳。
同年八月,荆州牧刘表病死。

鲁肃向孙权进言道:
“主公,荆楚之地与我们江东毗邻,顺流而上可达北方,此地外连江、汉,内隔山陵,有如金城坚固,沃野万里,士民富足,如果能够占有这块地盘,您就能打下了建立帝王之业的基础。
如今刘表刚刚去世,他的两个儿子素来不和,军中的将领也因此分为两派。
刘备天下之枭雄也,与曹操水火不容,现在寄身于荆州刘表处,而刘表嫉妒他的才能,不敢重用。
刘表已死,如果刘备能与刘表的儿子们协力同心,上下合力,我们则该安抚他们,与他们结为盟好;如果他们之间离心离德,我们就该另做打算,以成就自己的大事。
为此我鲁肃请求奉命前往荆州向刘表的儿子们吊唁,以慰劳的名义,打探他们的情况,若他们纷争厉害,我就会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先来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刘备一定乐于从命。
如果此事处理得好,那么之后谋取荆州就会容易,这样平定南方就不在话下了。
此事还望主公速下决断,不然就会让曹操赶在前面了。”
孙权听说,立即批准了鲁肃前去吊唁的请求。
鲁肃也是快速动身,就是为了和曹操抢时间,等到鲁肃才刚到夏口,就听说曹操已向荆州发兵了。
鲁肃是日夜兼程,等他到了南郡,刘表的儿子刘琮就已经献出荆州向曹操投降了,而刘备准备南撤渡江。此时鲁肃当机立断,去找刘备。

此时刘备被曹操打败正在撤兵,就在当阳长阪,寻找刘备的鲁肃与正在撤退的刘备相遇了。
鲁肃开门见山说明了主公孙权派自己前来的使命,然后和刘备共论了天下形势,并且询问刘备:“刘豫州,如今您打算到什么地方去?”
刘备坦言道:“先生,荆州刘某是难以立足,而交州苍梧郡太守吴巨是我的老朋友,我打算去投奔他。”
鲁肃赶忙劝道:
“刘豫州,您是皇室贵胄,何至于此啊!
与其远投南方,不如暂投江东吧!我家主公聪明仁惠,向来敬重与优待贤能之士,因此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于他。
如今已占有六郡的土地,兵精粮多,足以成就一番事业。
如果您不愿投靠,您还可以我家主公结盟啊!只要派遣心腹之人到江东去与我家主公商议,也可以共建大业啊!
再说您想要投奔吴巨不过是个凡夫俗子,又在偏远的边郡,您若前去恐怕难被容纳,还有被别人吞并之陷,君子常言若有坦途,不选小径,望刘豫州三思啊!”

刘备本来打算就是与孙权结盟,如今他竟然派遣使者相邀,便十分高兴地答应了。

私下,鲁肃又对刘备心腹的诸葛亮道:“孔明先生,我是诸葛子瑜的好友,特来与相交。”于是诸葛亮与鲁肃也成为了好友。

之后,刘备采纳鲁肃的计策,率部进驻夏口,并派诸葛亮随鲁肃去柴桑会见孙权。
正在诸葛亮和孙权会晤结束后,曹操也准备顺江南下攻打孙权。

当孙权得知曹操准备渡江东侵的消息后,便召集众位将领商议,将领们给出反应出奇一致,都在劝孙权降曹。

作为长史的张昭以代表的身份发了言:
“主公,曹操是豺狼虎豹啊,他挟持天子的名义,以征讨四方,动不动就用朝廷的名义来发布命令。
今天我们如果进行抵抗,就显得名不正而言不顺,让曹操有了攻打我们江东的理由。
况且主公可以抵抗曹操的,唯一的依靠只有长江天险。
可是如今曹操已经占有荆州的土地,还拥有刘表所训练的水军,其中包括数以千计的蒙冲战船,拥有这支水军,曹操就能够以水陆并进的方式来攻打我们江东。
这样,以前拥有的长江天险,也不再归为我们所独有,失去这天然优势,加上双方势力的众寡。又实在不能相提并论。
因此,依我们的愚见,主公最好是迎接曹操,投降朝廷吧!”
众人中唯鲁肃一言不发。
孙权脸上铁青,也无法反驳张昭等人,只能起身入厕,而鲁肃跟到屋檐之下。
孙权知他要单独表述意见,就拉着他的手道:“子敬,有话但说无妨!”

鲁肃脸色肃然地答道:
“主公,刚才观察众人议论,都是想让您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主公不足以与他们共谋大事。
眼下众人,连我鲁肃都可以投降曹操,唯独主公您不可以将军。
为什么这么讲?
因为如果我迎降曹操,曹操还会送我回到故乡,通过品评我的声名地位,还能给我一个小官做做。
到时,乘牛车,有随从,交游士大夫,我鲁肃慢慢升迁上去,至少也是一个州郡长官。
而将军您迎降曹操,曹操能如何安置主公呢?
唯今之计,只有联合抗曹才是出路,若众人所言,主公恐怕只能身陷囹圄了。”
孙权听完,叹息道:“堂上众人,真是太让孤失望了,现在只有子敬阐明长远大计,与孤的想法一致,子敬你真是上天赐给孤的福泽啊!”
此时周瑜正领兵在外地,鲁肃劝孙权将他其召回,统领大军。
周瑜归来后,更是坚定了孙权的抗曹决心。
孙权授权周瑜都督中外诸军事,让他主持战事,同时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帮助周瑜运谋划策。
终于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了曹军。
赤壁之战可以说鲁肃高光时刻,是他促成孙刘联盟,那么在此之后,鲁肃有什么不错的表现呢?
五、主持军政维同盟
赤壁大战后,孙权愈加倚重鲁肃,并常常把鲁肃称作自己的邓禹。
建安十五年(210年),刘备派人谒见孙权,请求荆州江陵(南郡)。
此时吕范等将领都劝孙权扣留刘备,连周瑜在外地,也上疏陈说此意。
唯鲁肃从全局考虑,劝孙权把江陵借给刘备,以巩固孙刘联合,共同抗曹。
当诸位将领想要破坏孙刘联盟时,鲁肃劝说孙权道:
“主公,虽然您固然神武盖世,但是曹操的势力还是太大了。
我们刚刚占有荆州数郡之地,恩德信义还尚未广行于民众。
如果把江陵借给刘备,让他去安抚当地百姓,这才是上策。
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一来,曹操就会多了一个敌人,而我们则多了一个朋友。”
由于孙权十分信任鲁肃,便同意了鲁肃的主张。
当曹操在许都,听闻孙权将南郡重地江陵借给刘备的消息时,正在写信的曹操,震惊之下,笔都落在了地上。
曹操心中不无感慨道:“江东还是有真谋士啊!”
同年,年仅三十六岁的周瑜病危,他拖着病体写信给孙权,推荐鲁肃代替自己成为都督,主持江东军政。
在信中周瑜如此言道:
“主公,当今天下,正值混乱多事之时,此事让我日夜忧心,愿主公预先考虑尚未发生之事,然后再去想到安逸享受吧!
如今既然要与曹操作对,而刘备又近在公安,边境附近的百姓还尚未归附,需要选用良将前往驻守镇抚。
鲁肃的智谋才略足以胜任,请求主公起用他来接替我。
这样我死后,也就无事可以牵挂了。”
孙权十分迅速采纳了周瑜的建议,当即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让他接替周瑜统领部队。
同时周瑜私属部队四千多人,以及原来的奉邑四县,也全都转归鲁肃所有。
鲁肃开始时驻守江陵,后来移兵下驻陆口。由于鲁肃的威望恩义,大行于众,前来归附的人越来越多,部属一下增加至万余人,孙权也顺势被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偏将军。
建安十九年(214年),鲁肃随着孙权攻破皖城,被孙权改任横江将军。
就在建安十五年(211年)赤壁之战结束的时候,周瑜、甘宁等人看到益州牧刘璋法度纲纪颓败废弛,就劝孙权借机攻取蜀地。
可是孙权偏偏拿此事征询刘备的意见,而刘备心中有自己的打算,就假意对孙权说道:
“我与刘璋都是皇族后裔,都希望借助先人英灵,来匡扶汉室。
如今刘璋不得人心,这让我独自心内惊惧不安,连攻取蜀地话语都不敢听不敢听,也希望您对他实行宽恕。
如果您无法答应这个请求,那我刘备只能披散头发归隐山林。”
为了不破坏孙刘联盟,孙权只好答应刘备的请求。
然而,到了建安十六年(215年)刘备早已西进军,并图谋吞并刘璋,还留关羽镇守荆州五郡。
当孙权明白刘备的意图后,勃然大怒,骂道:“刘备,这狡猾的东西竟敢耍弄诈术!”因此对刘备深为不满。
好在在鲁肃规劝下孙权才消气,可是此事孙权一直铭记于心,这也后来背刺关羽埋下的隐患。
当鲁肃掌握了江东军政大权后,会有什么令人惊喜的表现呢?
六、周旋荆州谋利益
可以说,赤壁之后,鲁肃一直在维持孙刘联盟努力,可是并不是代表鲁肃以放弃江东利益为前提,而是以为维护和谋取江东利益为前提的。
从建安十九年(214年)开始,鲁肃与关羽就在荆州各自的邻界统兵,由于当初疆土划分犬牙交错,因此多次发生摩擦。
每每都是鲁肃顾全大局,才让双方摩擦以和平的方式收场,也让双方以友好的姿态相处着
到了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平定益州,孙权请刘备让出荆州中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刘备对于占领地盘,自然不肯让出。
孙权见到刘备出尔反尔,也就不跟刘备商量,就派了自己手下去做南三郡的长吏,以此接管南三郡,可惜被关羽关二爷全都赶了回去。
被关二爷粗暴打脸后,孙权怒了,心想软的不行就来硬,于是派吕蒙率军进取三郡,其中长沙、桂阳二郡的太守望风归附,唯有只有零陵太守郝普坚守不降。
刘备得知消息后,亲自带兵五万从成都赶回公安坐镇,又派关羽率军三万前去争夺三郡。
孙权也不示弱,自己也从秣陵进驻陆口,前来坐镇,同时派鲁肃率领一万人屯守益阳,和关羽形成对抗。
鲁肃为了大局考虑,便遣使邀请关羽前来相见,并且提出各自将兵马,布置与双方主将百步以外,只让双方主将各带单刀赴会的要求。
关羽让鲁肃使者回去告诉鲁肃自己答应了。
在鲁肃做出决定后,他部下将领害怕出变故,纷纷劝鲁肃不要亲赴险地。
对此,鲁肃毫无畏惧,他淡然一笑道:
“诸位,事已至此,双方应该把话说清,才能精诚合作。首先是刘备有负于信义,是非对错尚未论定。那个关羽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于是毅然前去赴会。
在会上,鲁肃埋怨关羽道:
“关将军,刘豫州向我们借地时,我们江东真心诚意将土地借给你们,那是因为你们兵败远方而来,还没有立足之地。
现在你们已经得到了益州,借给你们的江陵地区,你们既然无疑归还,那么我们退而求其次,就只要求你们给我们三郡,你们还不同意,这是为何啊!”
话音未落,关羽方面的一将出来直言道:
“先生此言差矣!说到土地城池,向来只有仁德之人才能占有,哪来一家一姓永远占住不放的道理!”
鲁肃当即大声喝斥道:“无名小辈,这里哪有你说话的地方。”
对于插话之人,关羽也训斥一番,然后恭敬地对鲁肃道:
“子敬先生,赤壁之战,乌林一役,我家主公身处军中,衣不解甲,马不停蹄,打破曹操的陆军,有此大功,难道要无功而返吗?
因功而得地,难道这也有错吗?”
鲁肃没想到关羽会这样说,于是就想和关羽好好理论一番,
“关将军,事情可不能这样说,当初刘豫州当阳大败,所剩兵马不过数千人,真是有山穷水尽之险。
好在我家主公怜悯刘豫州的处境,不顾众人反对,对刘豫州借地借人,让其渡过危难,而豫州却过河拆桥,丧信毁约。
如今他已经西川在手,又想不退还江陵要地,还想占着荆州的三郡,就连普通人都干不出这样背信弃义之事,何况还是以仁义著称的君主呢!
我常听人说贪婪而弃义,必定会成为祸端。
关将军您身居重任,却不能通情达理,以道义来稳定局面,却要恃强凌弱,以力相争,到时兵疲马乏,到时军队曲折,岂是长久之计呢?”
一番话说得关羽无言以对,只能操刀而去。
这次单刀会并没得到理想的结果,双方就这样僵持不下,双方战争可谓一触即发。
不巧的是,这时曹操发兵进攻汉中了,刘备害怕因滞留荆州,而失去益州,派人跟孙权讲和。
孙刘双方议定完毕,决定以湘水为界,平分了荆州。
其中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归孙权所有,而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则归刘备所有。
就此孙、刘休兵罢战,历史上把这次分荆州,称为“湘水划界”。

在孙权派吕蒙发兵取三郡之前,鲁肃等人认为曹操还雄踞北方,南北战乱刚刚开始,孙刘两家应该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并且同仇敌忾,不可因双方利害争夺而影响大局。

而吕蒙却秘密向孙权献计道:
“主公,我们可以让征虏将军孙皎驻守南郡,潘璋驻守白帝城,再让蒋钦率领游击部队一万人,沿长江上下行动,随时应对敌方来袭,而吕蒙我为江东前去占据襄陽,到时还怕什么曹操,有需要依赖什么关羽呢?
况且刘备关羽君臣,喜好玩弄欺骗手段,反复无常,他们不值得当作知心朋友来看待。
如今关羽之所以没有领兵东向,来犯江东,还不是因为主公您的英明神武,还有我等人能臣干将还在。
如果现在不趁我们正强壮时期去谋取他们的城池,一旦我们老死了,再想陈兵出力,还能办到吗?”
孙权对吕蒙计策深以为然,这也是为什么鲁肃一死,孙刘联盟就迅速破裂的原因所在吧!
可是,在“湘水划界”后,鲁肃还活着,因此孙权对驻守荆州的关羽还保持着表面友好的态度。
那么在为江东谋取应得利益之后,鲁肃的命运会迎来什么样的结局呢?
七、因病去世得哀荣
打赤壁之战结束后,孙刘和平局面是鲁肃在维持,因为鲁肃深知孙刘此时最大的敌人还是曹魏,一强两弱的局面,只有两弱扶持才能生存,而两弱内斗,只能让一强获胜。
偏偏历史朝着鲁肃和诸葛亮不想看到的局面发展了。
究其原因,还是江东方面像鲁肃这样的顶级战略家活得太短,那么为什么鲁肃会短命呢?
这是因为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爆发了一场大瘟疫,那一年家家户户都在死人,全家死的一个不剩很常见,甚至全族全部病死都不稀罕。
许多三国名人都在这一年,其中也包括鲁肃,本来身体康健的鲁肃,突然重病不治而去世,年仅四十六岁。
听说鲁肃去世的消息,孙权悲痛不已,不仅亲自举办丧事,还让江东诸位将领必须前来参加了鲁肃的葬礼。
在蜀地诸葛亮也为鲁肃举哀,面对着鲁肃去世,诸葛亮哀叹道:“天不佑孙刘啊!”
对于鲁肃做出的功绩,孙权始终不忘。
哪怕到黄龙元年(229年),在孙权登基称帝时,他面对公卿们,还是提到鲁肃:
“诸位爱卿,想当年,朕与子敬密谈时,就提到东南称帝之事,当时朕还谦虚无此志,没想今日果然如子敬所言啊!“
当孙权迁都建业后,与将相文武大会,每每提到鲁肃,都称赞不已。
私下遇到了大臣严畯,孙权也会对他道:“曼才,朕每每提起子敬,群臣都不以为意,当朕把子敬比作前朝邓禹,你们都会为此争论不休,现在你又是如何认为的呢?”
严畯坦言道:“陛下,现在臣还是不明白,为何如此盛赞鲁肃呢?”
孙权也没有生气,反而耐心地解释道:
“曼才,过去邓仲华见到光武帝时,那时光武帝在更始帝手下做事,哪怕后来抚河北,行大司马事,光武帝也没有表现出帝王的志向,是邓禹在劝说光武帝光复汉业。
后来光武帝在洛阳称帝追索源头,开端是邓禹之议啊。
而子敬为人豪爽有奇略,与朕最初相谈,便也涉及帝王基业。
这点与邓禹是何其相似啊,因此朕才会把他们相比。这也是朕称赞鲁肃有远谋是有原因的所在,并不是朕偏爱于他。”
于是严畯表示彻底的服气了。
鲁肃死后,留下遗腹子鲁淑,孙权对其也是信任有加,等到鲁淑长大后,孙权让其历任昭武将军、都亭侯、武昌督、假节、夏口督,真是优渥非常了。
纵观鲁肃大半的一生,都在孙权的事业出谋划策,而且每一次都让孙权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当赤壁之战前,江东众人都劝孙权投降,只鲁肃劝孙权抵抗下去。

当刘备来江东借江陵时,周瑜吕范都要扣下刘备,只有鲁肃力主不能扣,避免孙刘的内耗。
当周瑜死后是鲁肃力主借江陵给刘备,这让孙权既占着理,也防止刘备偷袭,减轻江东的防守压力。
当刘备夺西川后,也是鲁肃又坚定支持要回三郡,这让孙权的江东也增加了实力。
当湘水以东官方确定后,也是鲁肃主张退回湘水西岸的零陵,使得孙刘湘水分界互相减轻驻防压力,继续瞄准曹操去了。

可是说是鲁肃的决策在左右三国结局的走向,他的才能不逊于诸葛亮和荀彧的,他的功绩不该被演义所抹杀。

像鲁肃这样的三国人物,值得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