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许战海战略文库 | 中国战略理论不能过度倒向美国模式

2023-11-01 17:16 作者:许战海咨询  | 我要投稿

引言:美国特劳特、里斯的中国代理人,过去数十年花费巨资对中国企业界宣传“美国品牌聚焦一个品类是唯一正确的方法论”;今天中国企业必须认清这种宣传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危害!

 

 

产业模式决定企业战略与品牌战略,美国是全球产业链垂直整合,欧洲是产业带协同,日本是产业链闭合,都有各自的特点。产业模式不同,导致产业优势不同。企业竞争优势背后的力量是产业竞争优势,从本质上来说,企业竞争优势要服务于、立足于产业优势。

中国与欧美日在产业模式上存在巨大差异,企业经营战略思想和方法论绝对不能完全导向美国战略模式。

美国产业模式:全球产业链整合

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金融力量,美元具备全球金融垄断力。在产业战略模式上,美国通过知识产权及行业标准,掌控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环节,核心软硬件技术、生物技术和高端制造技术往往在美国公司手中。

美国公司擅长掌握食物链最顶端的技术、品牌等知识产权控制产业链,然后依靠美国强大的军事、金融和文化输出,进行全球产业整合,对全球产业链进行资源配置,为美国所用。

通过全球的金融控制与产业链控制,出让部分低端制造业进行全球资源配置和价值观投放,从而最大程度完成自身利益最大化。此时,垂直聚焦式一种最佳战略模式选择,利于美国产业优势,反过来一旦背靠美国产业优势,企业才会拥有长期竞争优势。

欧洲产业模式:产业带协同

欧洲具有全球最领先的工业产业集群,如瑞士的钟表产业、法国的葡萄酒产业、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Ruhr地区重工业和钢铁产业集群、巴伐利亚的汽车制造中心等;英国M4 走廊,从伦敦延伸至布里斯托尔,以技术和电子产业为主,有众多的技术公司和创业公司;法国图卢兹和新亚基坦大区主要以航空航天产业为主,图卢兹是欧洲航空航天产业的中心,也是空客总部所在地。

以德国为例,德国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工会、政府之间,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协作文化。欧洲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技术、研发、供应链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彼此协同合作,分享资源和知识,从而提高整体的竞争效率和创新能力。

日韩产业模式:产业链闭合

日韩通过“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产业链闭合模式,发展出“商社+领头企业”出海,本国中小企业配套,从而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形成了独有的“日韩模式”。日本六大财团、韩国三星,几乎涉及老百姓从生到死所有的经济活动。

里斯、特劳特的中国代理人,为了兜售“心智资源”这一方法论,大力批判日韩模式,一味夸赞美国模式,甚至对中国企业界宣传“美国品牌聚焦一个品类是唯一正确的方法论”,日韩品牌多元化发展是不值得中国学习的错误方法论。

实际上看待日韩企业战略模式,首先要看日韩产业模式。在日本、韩国,不能只看一个企业的利润,而是要看这个企业背后的产业整体利润和控制力。

中国战略理论不能过度倒向美国

过去30年,在企业竞争战略思想上,我们几乎完全倒向美国模式,特劳特、里斯的中国代理人,甚至花费巨资对中国企业界宣传“美国品牌聚焦一个品类是唯一正确的方法论”。

美国产业竞争模式是全球产业链整合,在美国产业政策大背景下,垂直聚焦更利于美国企业进行全球产业链整合,这种垂直聚焦通常是针对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一种竞争基因。

欧洲产业带协同、日本产业链闭合,导致欧洲、日本的品牌逻辑、企业战略逻辑都与美国模式存在巨大差异。

我们看到欧洲、日本最大的消费品牌雀巢、明治都是跨品类发展,欧洲与日本的制造业巨头更是如此……美国品牌更喜欢垂直聚焦在某一个品类里,这是因为美国产业竞争模式和产业竞争环境导致。

事实上,过去二十年美国产业模式也在发生着结构性调整,美国逐渐丧失全球产业链整合和控制力,初少数高科技制高点企业外,美国企业在经营战略上正在学习“欧洲、日本”。

如今,美国企业为继续谋求产业竞争优势,正在进行的欧洲式、日韩式的战略扩张主义,近年来几乎很少看到美国企业依然保持所谓的“垂直聚焦”模式,而是从保持产业优势的角度出发制定业务战略。

中国企业要重新认识自身所处时代和产业优势,中国企业界也必须拥有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方法论。


许战海战略文库 | 中国战略理论不能过度倒向美国模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