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一核两翼三园多基地” 发展三大主导产业 全力打造武汉国家农创中心
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也是百姓之盼。12月16日至18日,2020年第17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将在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为期三天的农博会,除了展示湖北省、武汉市现代农业成果,还将汇集全国农业亮点,让广大市民体验到最前沿农业“黑科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为武汉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在武汉,智慧农业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2018年,武汉市政府战略性提出,以高农生物园为核心打造“中国种都”,仅去年一年,湖北武汉种业全产业链产值就已超过4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今年6月,第五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武汉国家农创中心”)落户武汉。
“建设武汉国家农创中心,是湖北乃至华中地区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区域经济增长强有力的手段,对推动湖北打好疫后重振民生保卫战和经济发展战、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集聚国内外知名企业及科研机构 形成八大优势行业格局
武汉国家农创中心总体布局为“一核、两翼、三园、多基地”,其中“一核两翼”由武汉高科集团旗下高农集团负责建设运营。“一核”即武汉国家农创中心“核心功能区”,位于东湖高新区高农生物园;“两翼”分别为位于东湖高新区南湖农业园的“创业孵化区”和位于中华科技产业园的“产业融合区”。武汉国家农创中心以生物育种、动物生物制品、生物饲料添加剂为主导产业,集聚国内外知名企业及科研机构,如杜邦先锋、拜耳作物、先正达、中化集团等世界500强种业巨头,农发种业、北大荒垦丰等60多家种业高科技龙头企业,形成覆盖粮食、生猪、水产、家禽、蔬菜、林果、食用菌、生物疫苗八大优势行业格局。

武汉国家农创中心科研成果丰硕——生物育种方面,研发培育出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第一个转抗虫基因水稻品种、世界第一支试管藕;动物生物制品方面,中国动物疾病防治领袖陈焕春院士创办的科前生物,所生产的猪伪狂犬病疫苗销量全国第一;在生物饲料添加剂领域,亚洲最大的生物酶制剂生产商新华扬生物公司发展势头迅猛,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硕果累累背后是武汉国家农创中心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铿锵步伐。
“没想到这里的农业科技含量这么高,真是颠覆了我们对农业的认识。”11月17日,武汉乡村振兴大讲堂第三季第五场活动中,不少市民走进位于武汉国家农创中心内的新华扬生物科技公司,体验生物酶研究领域的尖端高新科技和成果时,纷纷感叹。
“农为政本、食乃民天”。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直以来,武汉高农集团以引领高科技农业发展为己任,大力推进产业开发、资本营运、园区建设、企业孵化,实施武汉国家农创中心“一核两翼”的建设运营工作后,更加发力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切实发挥在质量强农中的带动引领作用。
坚持“产学研用”结合 科技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系列国家战略的核心交汇点的武汉,区位、科教、资源、市场方面的优势,为农业产业集聚、创新要素和科技成果转化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武汉市出台的《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有关意见,武汉国家农创中心重点瞄准生物大健康为首细分高端产业,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重点引进张启发、陈焕春、傅廷栋等6名院士团队,形成实力雄厚的产业院士创新集群,为武汉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力量。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把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此,我们全力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将为武汉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武汉乡村振兴大讲堂上,武汉国家农创中心负责人表示。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武汉国家农创中心的产业发展理念,是融合并贯穿于中国光谷“1133”创新空间布局和“一芯驱动”发展战略,在背靠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领域传统优势产业以及世界级“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的同时,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兴技术,建立以数字经济为主导、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的数字农业。
在产业融合方面,位于武汉国家农创中心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富邦科技持续发力,在致力于土壤大数据、物联网设备、肥料缓释剂等生产研发的同时,推动种植产业链智慧化转型,大力提高种植农业生产效率、产量和盈利能力。
“今后,武汉农业科创中心还将继续推进跨‘界’发展,实现更有效的空间利用,引领东湖高新区产业融合发展。” 武汉国家农创中心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