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好可爱呀语言学

2022-10-12 16:09 作者:小仙子每天都很童话  | 我要投稿

结合语义和语用的知识来分析以下对话:

撒贝宁对严歌苓说:假如世界上没有人读书了,你还会继续写吗? 严歌苓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不会有这一天的。

这一段对话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

(1)话题,话题就是信息的基点,是一个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关涉的实体。这段对话中,撒贝宁的话题重心在于“严歌苓是否还会继续写”。而严歌苓的话题重心在于“不会有人不读书”。

(2)焦点,焦点是新信息,是说话人认为的焦点。在这段对话中,撒贝宁和严歌苓关注的焦点不同。

(3)会话原则:

1°言语会话原则,言语会话是涉及言语双方的行为,在会话中,交谈的双方为了使谈话得以顺利进  行,从而达到谈话的目的,常遵守一些谈话的合作原则。 这段对话违背了关联准则,关联准则要求双方的对话要有关联。避免所答非所问,或离题万里,否则就是违反了关联准则,严歌苓并没有直接回答撒贝宁提出的问题,有答非所问之嫌。

2°合作原则,格赖斯的四条会话原则确实是言语交际应该遵守的原则,但是,人们由于礼貌的需要,常常有意地违反以上的原则。这是允许也是必需的。这段对话违背了赞同原则和得体原则。

 

用你掌握的语言学理论分析下列日常生活中的趣闻

1.一个地方口音浓重的军官在分配任务:“一班杀鸡,二班偷蛋,我先给你们做稀饭。”原来他是说:“一班射击,二班投弹,我先给你们做示范。” 

2.某君去花圈店为病逝的亲人预订花圈。事后花圈店老板恭恭敬敬地把他送到门口连声说道:“谢谢,走好,有空常来!” 

3.一天,瘸子和瞎子同骑一辆自行车外出,瞎子负责蹬车,瘸子负责指路。忽然,瘸子发现前方有一道深沟,急呼三声:“沟!沟!沟!”没想到瞎子更加兴奋,一边唱着:“奥勒,奥勒,奥勒!”一边用力一蹬,结果是——两人一起跌入深沟。 

参考答案:

(1)任何一种语言(方言)都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不同的语言具有自己不同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哪种语音与哪种意义结合完全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声音和另一种语言或方言中的某些词的声音发生巧合也是正常现象。再联系例子阐述。

(2)答题要点:语境的作用;语境对语义的影响。

这说明了语音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和强制性。语言符号音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哪种语音与哪种意义结合完全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但是音义一旦结合,则具有强制不变性。例子中,“沟”这一音结合了“沟”的意义,而在英语中,则与“go”的意义相联系,因此会发生例子中的故事。

 

 

国民党前主席连战曾来北京大学讲演,他当时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今大终于回母校了——母亲的学校。请说说这里的“母校”在含义上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含义是否一样?并分析这两个不同的“母校”在语法上有什么差异。

参考答案:

这里的母校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母校含义是不一样的。平时所理解的母校是从那里毕业的或上过学的学校,而这里连战所说的母校——母亲的学校,意思就不同了。首先,我们知道连战的母亲曾经在北大上过学,所以可以称北京大学为“母亲的学校”,这里的“母校”,是“母亲的学校”的缩略。其次,平时所说的“母校”是词,“母”这个语素的意义是比喻义,即“如母的”。而连战所说的“母校”是个词组,其中的 “母”是“母亲”的缩略,“校”是学校。最后,连战所说的“母亲的学校”也可以这样理解,“母”指祖国母亲,暗指大陆,母亲的学校就是指祖国母亲的学校,是泛指,也可以缩略为“母校”。

从语法上分析,假定平常所理解的母校为母校 1,连战所说的母校为母校 2,则:首先,母校1 是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母校 2 是词组,是能独立运用,但不是最小的。其次,母校 1内部不可以在进行扩展,意义已经凝固,语素之间结合紧密;而母校 2 能够进行扩展,即“母亲的学校”。

 

请用学到的语言学理论分析下列短文

某公学习英语,自以为小有所成,一日行街上,意外与一老外相碰,忙说:“I am sorry.老外回答:“I am sorry too.”某公听完后忙说:“I am sorry three."老外不解,问:“what are you sorry for?” 公回答:“I am sorry five."

这则短文突出体现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语言符号的音义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音义结合完全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因此这种特点导致了两个现象,第一,同一个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可能代表不同的意义,而同一个语义,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可能有不同的语音形式。即使在同一语言系统中,相同的语音形式也可以代表不同的语义,反之亦然。第二,存在大量的同音词。对于 短文而言,由于某公的英语水平不高,把[tu:]这一语音形式理解成了“two”,把[fo:]这一语音形式当成“four”,才产生了笑话。另外,产生这一笑话还因为某公不了解英文的表达习惯和语法。在英语中,“I am sorry three”这样的说法是绝对不会出现的,而且 three 也不会出现在句中的位置。

 

在不同的语言中,对于同一事物,所用的词往往有所不同。例如“狗”任德语中称作 wau-wau, 在法语中称作 gnaf-gnaf,在英语语中称作 dog,请你运用你所学过的语言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任意性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每个语音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什么音和什么义结合是由社会集团约定俗成的,不同的语言用不同的声音表示同一个词义,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地方、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叫法,这都是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表现。同时“狗”,却在德语中叫“wau-wau”,在法语中为“gnaf-gnaf”在英语中为“dog”,就是这一原理的表现。

(2)语言符号的社会性。语言的音义结合之间无必然的联系,而是由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不同的社会 集团在表达同一事物时语音形式又会有不同。“狗”在德语、英语、法语中的读音不同就是社会性的表现。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每种语言都有其相应的语言系统。就单个的语言符号而言,其形式和意义的关联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它所从属的符号系统,取决于它在系统中的位置。同样是“狗”这个失误,在德语中使用德语系统的语音材料和结构方式,在英语中用的是英语系统的语音材料和结构方式。

 

《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 [老外]①外行②外国人。

[老总]①旧社会对一般军人的称呼 ②尊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某些高级领导人(多和姓连用)。据此,能否断言现代汉语里的“老外”和“老总”都是多义词?

(1)可以断定是多义词。

(2)多义词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且意义之间有联系的词。在词典里,多义词时候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的词。多义词的不同意义属于同一个词,它们出现的语言环境不同,而且彼此之间有联系,即存在着引申、比喻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1)“老外”一词的两个义项是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出现的不同意义,义项 1 出现的语言环境是“一看你

这架势就知道是个老外”,义项 2 出现的语言环境是“他是个老外,刚来中国不久”。而且两个义项之间有引申关系,因此是多义词。

(2)同样,“老总”一词的两个义项也是出现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两个不同意义,而且两个义项之间也有联系,因此也是多义词。


好可爱呀语言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