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些好莱坞大片的剧本套路
真的好用,因为旱涝保收,可以在战术上偷偷懒,战略上又紧紧围绕于“中国人的故事”而展开。 这是一种语言上的艺术也! 倒是经典戏剧中的三幕式结构被玩烂了。 然而,就算它们烂大街了,只要不是溃烂到根子里,最多就是某种炒冷饭和使观众们审美疲劳的(偏烂片方向的)问题而已。 据我观察,也包括自己在内,一些国内能够相对来说出人头地的年轻编剧,都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钻研于商业片的创作套路,而不是那种什么文艺片、独立和地下电影等。 甚至有的编剧朋友,你跟他聊什么法国新浪潮,他会觉得你憨,有一点儿老掉牙,已经不是学院派不学院派的问题;况且,他自己本身就是根正苗红的学院派出身,但他们已经不再青涩,也有过不少的剧组经验,已晓得大概商业电影的界限等。 换言之,倘若你是聊一些手上正在推进的项目,到广电了要审核的电影梗概云云,他们都会比较兴奋,不止是学会了一个养家糊口的世俗概念,也是他们进入了那种职业编剧的范畴内。 聊一个创作工作,聊更具体的项目细节,而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前期策划工作,以及很注重于无中生有的《大纲》设定时——这便同好莱坞大片中的剧本套路如出一辙了。 它们在所有的职业教育中,也将剧本创作工作,进一步严格地规划好了。 也就是说,你大概投资多少钱,写什么题材的剧本,选什么样子的导演,拍什么类型的片子,给什么群体的观众看,以及自己与合伙公司的宣发渠道,等等,都会有一个相对严格的计算系统。 而过于强调分工合作的创作模式,不是国内的导演中心制,或是韩剧的编剧中心制,也就意味着,某种核心权力回到了一些制片人,以及投资人的手中。 好莱坞是什么样子的创作模式? 导演可以换一换,因为不少导演都没剪辑权,连自己拍的片子,都不可以剪出来“我说了算”,那么创作的自由度有多大?可想而知了。 编剧也一样了,你可以帮我们公司写个《大纲》,他再来个《细纲》,而这个老小子更擅长于写台词…… 反正很少是一个人的作品,能署名的编剧,都是幸运儿了,还有很多参与其中的小编剧呢,无法拥有署名权,更别提某些业内理所当然的导演只署“自己的编剧名儿”,剩下通通不给上的霸道潜规则了。 从做生意的角度出发,这无疑是一个好事情也。 主创团队的重要性也进一步被削弱了。 另一方面是美国独有的政治影响力了。 之所以好莱坞大片能够畅销全球电影市场,无外乎它是一地球霸主的主导地位罢了。 这个东西是所有的国家当下学不来的操作了。 除非先干死美利坚再说。 我们国家的编剧能学到的是好莱坞大片的皮毛罢了,只有剧本套路还远远不够,缺业内一流的专业制作团队,人家好莱坞云集全球电影精英人士,也缺电影市场,人家美国有全世界的院线排片以及全地球最有钱的财团、公司运作…… 毫无疑问的是,咱们祖国更欠缺的是后者,全球的精英人才和资本运作也。 那么,好莱坞大片的剧本套路为何能够“旱涝保收”呢? 这就是一把屠龙宝刀,你现在没有一个好的原材料,也没有可当传家宝的锻刀手艺儿,但不能说——屠龙刀很垃圾,它不是很厉害的锻刀法子。 业内真有把《故事》翻烂了的新人编剧…… 也有那种把某部好莱坞大片拉片都能磨出浆来的年轻编剧…… 一般好莱坞大片的剧本套路,它高明就高明在那些人儿将它们变成了一个电影工业的严格体系,任何一种故事类型,哪怕是最奇特而异类的题材风格,到了好莱坞的创作中心,也能使它们更通俗化了,拍成了某种偏爆米花大片的玩意儿。 相反的是,我们国内的电影工作者也缺少这种化繁为简的创作精神,更进一步说,应该是我们的电影商业环境太差了,关于影视融资真是个一言难尽的话题呀…… 从而导致了无法聚拢真正的创作人才,从而导致了尽管北京遍地都是编剧、导演与演员等,还是骗子占大多数的样子…… 因为没办法找到更靠谱的制作团队,更缺少的是以官方(如制片厂为主导)与民间行业协会(如各种影视协会等)的大力支持,甚至各大制片厂(大部分)早死在了两千年前,影视协会更是如同养老俱乐部一般毫无生机。 所以,不怪我们,真的,也不怪国家,因为美国现今乃一地球霸主也;也不怪我们只能某种意义上的邯郸学步,或是进行着种种怪异的垂死挣扎之举。 再加上东西方各不相同的国家文化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等。 无论如何,拍电影也好,电视剧也罢,它们与某种意识形态等同于一身,正如你聊塔可夫斯基或指向于这一部《伊万的童年》的电影时,都不能忽视的是其导演是一个苏联人的创作背景,而《伊万的童年》所表达的也是苏联所独有的社会主义形式下的某种英雄主义了;故而说,就算是同在一个欧洲电影的广义范畴内,它们也不是什么法国新浪潮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风潮,更不是叫法国人戈达尔和瑞典人伯格曼的电影作品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中国人也不可能直接加入整个好莱坞大片的创作之中,至少绝大部分的创作者只是向它们学习而已,正如当年的好莱坞向欧洲电影学习一般。 至于这个过程要有多长? 第一点是我国的电影行业起步并不晚,在民国已初具规模。 第二点是改开以后,某种程度上,一边用文艺片开路,让国际影坛重新认识了中国电影的魅力,另一边则不断利用于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的制作资源,快速地产出各种各样的合拍片子。 到了两千年初,终于可以稍微的扬眉吐气了,有了张艺谋的《英雄》之流,因为是李连杰等主角,可以在美国院线有了许多排片量,从而开启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大片时代…… 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事儿,不足为奇了。 就像萨特对老塔的电影评价一般,你不要用纯西方或是很欧洲(西欧)电影的原生概念,尤其是法国和意大利的电影流派抨击人家,间接地摧毁了一个新生力量的苏联导演(即:塔可夫斯基)。 首先,老塔是一个苏联人,一个生活在苏联的导演; 其次,苏联的意识形态与有些欧洲国家并不相同,这是重中之重的核心问题; 最后,就算是那部《伊万的童年》的电影里,纵然是在讲一个英雄主义的片子里,也不一定是只有“一个文化标准”而已。 而面对于一个伊万的死亡现实,苏联不用对其负责,除了纳粹德国、意大利与日本等一干法西斯国家,因为正是它们杀死了这个苏联的孩子,也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从而导致了无数的苏联孩子、中国孩子、无数的无辜人儿皆是命丧黄泉了。 所以,我们中国的编剧肯定是学不到那一套真正的西方意识形态下的创作形式,同样的,它们才叫糟粕之处。 犹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般。 我的个人建议是可以学习一下好莱坞大片的剧本套路,没事儿就私底下多盘一盘,可是,切记中学為体,西学為用。 真的,你写一个一模一样的好莱坞大片剧本出来,肯定连“梗概”都过不了广电那一关,更别提什么出个完整的院线电影剧本了。 一定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紧紧围绕于中国人的故事而展开。 不是在跟你讲要拜山头的凡俗话题,而是老塔生于苏联,是一个苏联导演,也就代表了苏联的电影圈和文艺界呀! 作者: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