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乒乓那些事儿 ——(八十五)政策大改海外兵团风光难再 重上巅峰男女团体双线奏凯
各位实在不好意思,一是更新内容多,二是手残把已经完成40%的草稿给删了,我也是醉了,OK,或不多说,马上开始更新。

2008年开年第一场大赛就是世乒赛。
按理来说世乒赛不该打的那么早,正常情况下世乒赛都是四五月份,这次却挪到了二三月份。
这是自从世乒赛团体单项分置以来,世乒赛办的第二早的一次。
我很认真的找过原因,但是确实没找到。
不过我个人推测,如此早的举办世乒赛团体赛,或多或少北京奥运会有点关系。
毕竟上次世乒赛团体办的如此之早还是在2000年的吉隆坡,虽然受了南斯拉夫的影响,不过打完大家就正好赶到香港打奥运预选赛,这次也是大家在广州打完世乒赛,随后前往香港再打奥运预选赛。
2000年时代终结,大家在香港打奥运预选赛;2008年时代终结,大家还是在香港打奥运预选赛,有些事儿,你不说缘分,真的没法解释。
而国乒这次也和八年前一样,也没搞什么直通,一来奥运在即,万一再杀出来个黑马撞上国乒主力发挥不佳,这名额问题上又得和舆论、地方和球员扯皮;二来虽然国乒的几位后起之秀发挥确实都有不错的地方,但是也都各有缺点,郝帅2007年下半年的战绩和冬训期的表现就是一个悲剧,虽然2007年全锦赛表现确实不错,但是无论是面对雅典力挽狂澜的陈玘还是国乒钦点的下一代马龙,郝帅的表现都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而在女乒方面,主要就是彭陆洋、姚彦、丁宁和刘诗雯,前两位虽然打进了世乒赛的女单八强,但是大赛经验是真的不足,而且除了大赛之外,日常公开赛也没啥亮眼表现;丁宁和刘诗雯虽然被认为是国乒下两代的重要成员,不过国乒并不认为需要在这个时刻提前考虑交接问题,再加上丁宁和刘诗雯确实在关键球和比赛经验上确实有不足,所以女乒这边同样延续了上一次世乒赛的阵容。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因为北京奥运会,广州世乒赛可以说是北京奥运会的团体总演习,单打出事儿怎么说还能洗一洗,但是团体项目是真的不能也不敢出意外,毕竟在中国很多集体项目是真的有历史地位和政治意义的,万一哪位领导来看比赛,这个责任真的没人能背得起。

所以广州世乒赛国乒相当求稳,全部熟练阵容,绝对不上新人。
而外协方面,男队难度很低,韩乒内斗加阵容不齐(吴尚垠肩伤),德乒这边波尔大叔伤病复发,回家休养,两大外敌全部歇菜了。
女队这边不太好对付,因为除了传统老对手中国香港之外,刘国栋终于找到了新加坡女乒的最后一块拼图。
不卖关子了,少数几位从第一部分就开始铺垫的大咖,后张怡宁时代海外兵团的第一也可能是最后的巨星,新加坡双薇之一,丁宁刚进国青时候的舍友与老乡,刘诗雯的宿敌,和王皓一个小名的东北人,女乒九连冠梦想二次破灭的第一凶手,玄静和之后世界排名最高的外协选手之一——冯天薇,开始了她第一次世乒赛女团之旅。

冯天薇,黑龙江哈尔滨人。
和同样南下新加坡的李佳薇有点类似,冯天薇走上乒乓之路的原因是喜欢乒乓球的家长想给给孩子找一个既能锻炼身体又不太过于激烈的体育项目。
不过冯天薇的妈妈很有先见之明,没有让孩子去女子体校,而是直接进了男子体校。
理由倒是很简单:和男子训练,练出来了,面对女子有优势。
事实证明,做出这个选择的冯天薇母亲虽然未见得懂什么科学理论,也不见得预见了未来乒乓球的发展趋势,但是却让冯天薇拿到了巨大的起步优势。
五岁接触乒乓球,十一岁破格被黑龙江体育运动学校录取,冯天薇职业生涯的起步可以说是顺风顺水。
然后就是长达十年的低谷徘徊。
严格意义上讲,其实冯天薇这十年并不完全都是低谷,也有十四岁捧起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女单冠军的荣耀,但是冯天薇的父亲却在这之前一个月去世了。
我很不喜欢用宏大叙事掩盖亲情沉重,因为真的没意思,也很不人性,甚至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冯天薇在职业生涯后期和新加坡闹得不太愉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十四岁的孩子,在自己三观塑造的最重要的阶段,孤身一人南下北京,自己的父亲不在人世,自己的母亲又因为经济原因很难来探望自己,这就导致了冯天薇身上出现了这么几个特征:第一缺乏安全感;第二不善于交际;第三缺乏爆发;第四硬抗有余,权变不足
后两者更多作用在比赛上,不过前两者其实从一个人身上就能推出来,那就是丁宁。
众所周知,丁宁是出了名的社牛,再加上两个人还是黑龙江老乡,而且在两个人关系不错的情况下,竟然没有多少故事,这只能说明冯天薇确实比较内向。

而且对比李佳薇、冯天薇和于梦雨这三位新加坡一姐和新加坡乒总的关系,大家也可以明显发现,冯天薇和新加坡乒总闹得是最不愉快的。
书归正传,冯天薇在第一次冲击国家一队名列第十一名无缘一队之后,在国家队剩下的时间基本就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养病,迷茫。
养病养的是心肌炎,迷茫迷得是自己的前途。
心肌炎这个病上下限比较大,下限无症状,上限能要命,冯天薇这个心肌炎比较玄学,你说严重,冯天薇可是实实在在的在新加坡这么个高温高热之地打了十六年球,其中六年都是中国女乒的最强对手;但是你说不严重,一来这病最后确实发展到了心脏病,二来和国际乒联报出国比赛的申请上写的是心脏病,就算中新两国乒协都伪造文件,国际乒联也不是傻子,所以我只能说玄学。
但是对于前途的迷茫确实是实打实的,姑且不算比自己小两岁的郭跃,这属于不世出的天才,这个确实没法比,比自己小四岁的丁宁和小五岁的刘诗雯,前者全运会上名扬天下,后者都开始冲击世乒赛阵容了,自己连个国家一队都进不去。
而这时候吕林给出了一个选择,要不要去日本打球?
实话实说,尽管零零年代出国打球和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国打球完全是两个地位,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收入相对而言会高不少,比赛机会和接触的对手也相对更多。
虽然对于国乒的世界冠军们甚至是想要冲击国家一队的小年轻们来说,这点经济收入的提高和比赛机会的稳定无伤大雅,但是对于当时已经19岁的冯天薇而言,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至关重要。
要知道当年的国乒可不是现在的国乒,二十岁之前要是打不出来你这辈子基本就这么地了,与其在这一条路上磕死,不如出去找找机会,说不定能够出口转内销呢?
于是19岁的冯天薇收拾行李,走上了飞往日本的飞机。
这一走就是两年。
我和小七聊天的时候很多次说过一句话,那就是中国从来不缺乏天才,而是缺乏发现天才的人,冯天薇很幸运,碰上了女乒两大海外名帅之一的刘国栋。

当时的刘国栋手里虽然有王越古和冯天薇两员大将,但是对于北京奥运会依然不敢掉以轻心,虽然二人的女双效果不错,但是奥运团体还是有两局单打的,这两位的不稳定性实在是让刘国栋不放心,所以刘国栋需要一个稳定的选手,而冯天薇正在此时走进了他的视野。
不过冯天薇给刘国栋的第一印象确实不是很好,冯天薇自己回忆当时刘国栋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你咋胖了这么多?
不过刘国栋也是打过球的人,知道这并不是冯天薇自己不好好控制的原因,还是如同计划一样发出来自己的邀请:跟我来新加坡打球吧。
至此,冯天薇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伯乐,也找到了自己的龙门。
2007年3月,刘国栋带着冯天薇来到了新加坡。
这一年,距离海外兵团政策大改还有不到一年,距离刘国栋交出新加坡帅印还有一年半。
刘国栋在自己说话还算的最后时刻和换籍政策的最后窗口给予了十年沉浮的冯天薇一个机会。
而冯天薇也已经在这十年的沉浮和两年的磨练中积攒了远非一般选手所能企及的战力和韧性。
在2007年下半年,冯天薇一路狂飙突进,世界积分从第一百零四名一路突飞猛进到了第十二名,更是获得了总决赛的参赛资格,给让刘国栋彻底下定决心将奥运女单的第三个名额交给了她,同时让她进入了世乒赛的女团阵容。
这堪称刘国栋这辈子最成功的一次人才挑选。
冯天薇和王越古的到来也使得原来的新加坡主力张雪玲彻底失去了位置,在经历了2006年亚运会的灾难级表现后,在看到于梦雨(于梦雨2006年就去了新加坡)、王越古和冯天薇先后来到新加坡之后,张雪玲也是真的熬不下去了,再加上自己的爱人回国,于是正式向新加坡提出了退役申请。
我本来还想说张雪玲应该再熬一熬,但是后面的故事,我也是真心写不下去,因为对于这位姑娘实在是有点残忍,我只能说她和李佳薇都是差一步,只不过李佳薇自己在错过无数次机会后,最后等到了莫斯科的世纪爆点,而张雪玲既错过了雅典的四强,又没能等到莫斯科的冠军。

书归正传,这次女乒抽签,抽得倒是相当平均,没啥很死亡的组,但是想出线也是真的都不容易,国乒要对付美国、克罗地亚和朝鲜,这里面鲍罗斯倒是好说,她这个打法国乒有解题思路,老美这边虽然两位辽左打颗粒胶不是很顺手,但是老张和郭焱能够轻松解决,比较头疼的是朝鲜,倒不是说这帮姑娘实力有多强,而是真的怕她们人来疯和藏大招。
新加坡这边的主要对手是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理论上讲只要李佳薇和王越古正常发挥,无论是斯蒂夫、萨马拉还是托特都不是新加坡对手。
而中国香港就要头疼了,德国和奥地利倒没啥难度,最难搞的是白俄罗斯,中国香港的姑娘们面对削球是真的头疼。
而日本韩国所在的D组相对而言难度比较低,荷兰、意大利、法国和捷克,如果这是足球世界杯,日本韩国确实不用幻想,但是这是世乒赛,日韩两国女乒还是能解决对手的。
而在男子方面,国乒需要面对施拉格领衔的奥地利和塞弗领衔的比利时;韩国则是进入了死亡之组面对捷克、瑞典和中国台北的夹击;日本德国在C组炸鱼;D组的中国香港则是要面对老萨带领白俄罗斯、高宁杨子带领的新加坡、梅兹挂帅的丹麦以及格林卡领衔的希腊,也是不敢轻易翻车。
不过小组赛最后的结果相当泾渭分明,女团基本排名优先,男团这边疯狂爆冷
女团这边A组中国队一路虐菜,整个小组赛只有王楠输了一场,1:3不敌朝鲜选手金仲,不过楠姐倒是很坚定的认为纯属自己发挥不好,不过考虑到楠姐面对朝鲜半岛颗粒胶选手的悲剧战绩,也没必要吐槽分析啥了,两个附加名额被美国和克罗地亚拿到,八号种子美国队虽然小组第二,但是赢下的四盘,三盘都是3:2,不过高军和王晨倒是很淡定,拉着女乒的几位姑娘疯狂合影拍照,理由倒是简单,还不知道有没有下届呢,先拍了再说。而克罗地亚则是凭借小分的优势力压朝鲜和俄罗斯进入附加。
B组新加坡和中国队一样也是只输了一场球,李佳薇没打过波兰独臂选手帕蒂卡,其余全部拿下。
这场球我刚开始看的时候真觉得可能是李佳薇放水特意满足的,但是看看帕蒂卡在08面对帖雅娜的成绩,在没有视频的情况下,我也不好分析这场球到底是什么情况。
但是有一点,这位绝对不是政治正确的花瓶。

不过波兰出线是没啥可能的,附加名额归属匈牙利和罗马尼亚。
C组这边奥地利差点就被挤到第四名,虽然2:3惜败第一出线的香港,但是0:3惨败德国,错失了小组第二出现的机会,关键时刻3:0拿下白俄罗斯才拿到了附加赛的关键名额。
D组这边内乱折腾的韩国队也是真的打不了日本,不过解决荷兰问题不大,而荷兰击败意大利拿下了最后一个附加赛名额。
四场附加赛全部打满,也都相当出乎大家意料。
先说第一场,罗马尼亚VS德国,日后的世界杯女单亚军萨马拉大放异彩,一人独得两分,而后来的世界杯女单季军索尔加的姐姐(妹妹是左手,姐姐是右手防弧)表现则是不太理想,不过也可以理解,14岁就站上世乒赛的舞台,鏖战五局方才告负,你不能拿谁都和郭跃比。
第二场美国2:3不敌奥地利,李晓东的闺女李嫱冰大放异彩,拿下了两位在美国打进过世乒赛女单八强老将,其次李振恃和张立的闺女李南拿下了第三局,而刘佳则是在最关键的第四场顶住压力让一追三逆转战胜了王晨,为李嫱冰赢得了上场的机会,从而拿下了比赛。
第三场克罗地亚VS匈牙利,鲍罗斯确实很能打,也很能抗,但是克罗地亚的其他人战力水平明显不行,鲍罗斯空砍两分,匈牙利晋级八强。
最大的冷门出自第四场,韩国2:3不敌荷兰队。
虽说金璟娥没参加导致韩国队战力下降是事实,但是没打赢荷兰还是出乎许多人意料的,表现最差的当属为了奥运和国乒闹得极不愉快,甚至可以说是海外兵团政策大改的导火索——唐娜,连丢两分,将荷兰送进了八强。

其中立下最大功劳的是从俄罗斯转协会的梯米娜,这位1994年世界杯女子团体和欧锦赛双料冠军的重要成员为荷兰时隔11年重返世乒赛的女团八强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于她的丈夫和孩子都觉得不可思议。

毕竟女团这边,小组前三都进入了下一轮,虽然三个小组第二止步附加赛,不过这也都在大家意料之中,而男团这边四个小组的三个种子全部都没打进附加赛。
A组普里莫拉茨带领的克罗地亚接连输给意大利和罗马尼亚,而在B组,面对每到时代节点就战力爆棚的科贝尔,没有了老瓦的瑞典彻底无力回天,上来被捷克3:1拿下,而科贝尔一路活力全开,小组赛一战不输,帮助捷克打进附加赛。
AB两组的三号种子虽然惨,但是成绩也都不算很难看,而且AB两组强队确实更多,而CD两组的三号种子们,可以说一个比一个惨。
先说C组,C组的三号种子法国五场全败,日本德国打不过也就算了竟然被斯洛伐克3:2战胜,以希拉、埃洛瓦和莱贝松为主的这支新老结合的法国队就这样早早出局。
D组这边,由于格林卡不参加,希腊这边的战斗力彻底拉跨,名列小组垫底,不过这支希腊又神奇的战胜了老萨领衔的白俄罗斯,虽说这对于D组出线局势没啥影响,但是我依然很清奇于希腊和白俄罗斯那场的表现。
至于德国和新加坡两个大种子没有小组第一出线更正常,德国这边波尔没来,新加坡这边香港撤下了张钰换上了唐鹏,新加坡男乒也上演了面对颗粒胶的抓瞎悲剧,唐鹏独砍两分带领香港打进八强。
男团附加赛只有一个意外,那就是捷克战胜了新加坡。
其实这场球科贝尔发挥一般,第二场不敌高宁,当届世乒赛不败金身被破,但是这场比赛杨子的发挥更加糟糕,决胜盘的比赛中开始时完全不在状态,一上来就以0:2落后,第三局起才如梦初醒,以两个11:8连扳二局,但他在决胜局再次突然掉线,在7:4领先的大好局面下丧失优势,并被帕维尔卡以12:10翻盘。
新加坡男队也成为了唯一一个没有打进八强的大种子,而科贝尔带领的捷克也将直面中国队。
我很怀疑高宁这个坑爹发挥是被沙拉拉影响的,因为就在27日的国际乒联新闻发布会上,沙拉拉宣布关于进一步限制海外兵团的提案已经进入了最后表决环节,将于29日进行最终表决。

再联想同样是海外兵团大户,而且正在为了奥运会名额公关的中国香港女队在女单八强的苦战表现,你说这一点影响都没有我是不相信的。
最终除了中国香港、美国和新西兰(乒乓世界说法是中国香港和澳大利亚),其余成员国一致通过决议,超过21周岁的乒乓球选手将不能代表其他协会参加世乒赛和世界杯赛;但如果该选手已经在该国(地区)定居,将可以代表注册协会出席国际比赛。18岁至21岁的选手需要在其他协会注册满7年,15岁至18岁选手需注册满5年,15岁以下选手需注册满3年,可代表其他协会参赛。
以前政策基本仅局限于世乒赛团体,明确规定转籍五年不得参加世乒赛团体,单项管的不严,奥运会虽然也有五年的规定,但是这个规则是真的有公关空间的,而且查的也不是很严,只要别太过分(中国香港2002-2004规划这一堆就明显拿大家当傻子,最后还是霍家出面和稀泥),国际乒联基本都是闭眼过。
但是以后,就没那么好说话了,08奥运之后,所有选手注册参赛必须按照新决议进行审核检查,如果不符,那么除了巡回公开赛和俱乐部比赛,其余比赛一律禁止参加。
客观上讲这个政策对于乒乓球发展有利有弊,但是对于正在打比赛的海外兵团球员们而言,这个政策的公布实在是有背刺的感觉,不少运动员当时就表示反对,一向暴脾气的宋(吉田)海伟在接受媒体时直接表示这是犯罪,李佳薇、柳承敏和高军都表示反对一刀切。
而时任香港乒乓球总会主席的余国梁更是直言这将导致香港乒乓球收到致命打击,他表示如果无法从国乒或者内地引进球员,那么这必然导致香港乒乓球战力下滑。
尽管有着相当大的反对意见,但是在中国以及众多乒协的支持之下,最终决议还是落地,并决定从2008年9月1日正式生效。
至于为什么海外兵团的主要贡献者中国选择全力支持这个政策,明面上的说法是国家体育总局要将乒超打造成乒乓球界的NBA,但是实际原因大家也都知道,暂且不说明面原因基本都是拿出来糊弄人的,就说在中国搞商业体育联赛,G7造反失败才刚过去一年呢。
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就是增进国乒对于人才的掌控,毕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国乒放开出国政策以来,海外兵团就是国乒最头疼的对手,虽然国乒凭借着体量以及舆论上的优势最终没有出现动摇体制的大问题,但是从1996年开始每届奥运会国乒都被海外兵团高的头疼不已,北京奥运会大概率还得死磕,国乒大球转小球后的虚弱期差点把蔡振华按死在乒羽中心主任一级,而北京奥运会后有机胶水封禁这个已经成为必然,国乒必须尽可能以较小的代价度过这段最危险的阶段(最后实际上还是出事儿了,也确实是海外兵团爆的雷)。
第二,虽然此时的国乒依然如日中天,但是国乒的决策层已经认识到了人才的问题,国乒在之前的会议上屡次三番提出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并非夸大其词,国乒的人才富余量已经开始下降了,以往国乒有底气不在意大器晚成的选手,但是现在国乒也不得不进一步的向下深挖,这也就导致国乒不可避免地面临培养周期延长的问题,国乒必然也必须延长对于队员的观察和训练,不再可能像以往那样对于第一轮筛选未通过的球员直接选择放弃。
综上所述,从竞技、经济、队伍、稳定和舆论等多方面的原因,国乒选择了全力支持国际乒联的政策,而历史也证明国乒的决定起码在十年内是正确的。
书归正传,沙拉拉忙着折腾规则,球员们再不爽,也只能先紧着眼前比赛忙活,毕竟小宇宙爆发赢个国乒的难度比起大家集中反对迫使国际乒联修改政策还是要低的。
女团四分之一决赛,亚洲的姑娘们不负众望,把世锦赛打成了亚锦赛,国乒这边罗马尼亚的萨马拉和多迪安确实尽力去打了,但是硬实力确实打不过,李晓霞3:0横扫希瑞琪,中国女乒顺利进入半决赛。
另外两场横扫局日本3:0横扫了匈牙利,日本女队连续四届世乒赛进入女团半决赛,而新加坡3:0横扫了荷兰,李佳薇突破了曾经的削球世界冠军悌米娜,冯天薇让二追三击败了李佼,李洁又因为脚伤弃权,新加坡女乒打进八强,追平了此前她们的最佳成绩。
四分之一决赛唯一一场苦战局,中国香港对阵奥地利。
这场比赛虽然比分和小组赛一样,但是过程和小组赛天壤之别,刘佳状态火热独砍两分,不过李嫱冰这次没能卡住姜华珺,而林菱再次在最关键的第三场拿下了海纳,帖雅娜和姜华珺各下一局,总比分3:2拿下中国香港进军半决赛。
半决赛国乒打港队,新加坡打日本。
两场都是横扫,无论是实力还是经历此时的香港女队也是真的拼不动国乒女队了,楠宁跃的黄金组合以场分3:0,局分9:1的巨大优势横扫了中国香港女乒,而且郭跃对姜华珺,王楠打帖雅娜,老张打林菱,我严重怀疑这个排兵布阵有练兵的成分。
另外一场,日本搞了个十分神奇的变阵,把福原爱换到三单,让淘汰赛没怎么打的石川佳纯出任一单。

虽然我是纯妹粉丝,虽然石川已经是2007年乒乓球亚洲杯的季军,但是2008年的纯妹,并不具备和双薇这两位T0甚至是和王越古这位T1交手取胜的能力,王越古和冯天薇3:0横扫石川和福原爱,李佳薇3:1战胜平野早矢香,新加坡3:0进入女团决赛。
女团决赛,中国VS新加坡
双方都是尽遣主力以最佳阵容出战,宁薇分别坐镇一号,郭跃和冯天薇在二号位,二王三号位PK。
不过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这场应该是3:0,毕竟王楠、郭跃和张怡宁的状态都不错,双薇和王越古要么不稳定,要么没经验,应该不会出啥岔子。
结果上来就是一个超级冷门郭跃0:3不敌李佳薇。
这场球绝对是2008年十大冷门,不一定能位列第一,因为后面还有一场重头戏,但是绝对能位列前三。
这场球实话实说,李佳薇的发挥没那么超神,打郭跃的路数也是正常路数,确实有克制,但是郭跃也是真的太着急了。
整场比赛郭跃不知道为啥,打得是极其没有耐心,恨不得都是三拍解决问题,李佳薇也是挺纳闷,自己奥运会赢得是王楠,郭跃世乒赛决赛输的是帖雅娜,自己也就公开赛赢了两次,最近一次还是四年前,郭跃干啥那么激动?
我也挺奇怪的,郭跃既不是初登赛场的菜鸟,也不是首抗重任的新人,雅典济州大风大浪都见过的主,怎么打得和愣头青一样。
想来想去,可能的原因就两个:年龄、性格。
郭跃再怎么成熟,此时也不过是20岁的小年轻,正值年少轻狂的时候,再加上此时的郭跃确实有年少轻狂的资本,再加上之前几次团体输球,要不她不是主锅,要不无伤大雅,再加上手握女子技术男性化的最新版本,所以郭跃在团体赛决赛的表现一向比较发飘,与其说是怎么赢怎么来,不如说是怎么爽怎么来。
这场球不仅仅从此宣告郭跃彻底无缘世乒赛决赛的一二号位,更是成为了女乒兵败莫斯科的又一伏笔。

第二场,张怡宁对阵冯天薇
说起来,老张的团体赛生涯也是不咋消停,职业生涯也就01年和07年的团体捞了个消停,其余的几次团体,要么别人崩溃要么自己输球,不是名额斗争就是意外情况,虽然老张输球不多,但是经验见识,心理情绪是真的练出来了。
第一局老张上来就提节奏,冯天薇绝对没想到老张上来打得如此主动,在5:5后老张连得六分直接砍下第一局。
而在第二局张怡宁和冯天薇则是进入了阵地相持模式,老张虽然不是第一次和冯天薇交手,但是冯天薇去了新加坡后这真是第一次,老张也没想到冯天薇的相持能力提升这么明显,两边从3:3一路僵持到了10:10,中间老张第四个发球轮开始改用李佳薇的反手发球也没能拉开差距,甚至在10:8领先手握两个赛点的情况下都没有终结比赛,反而被冯天薇连得四分,拿下一局。

这下子女乒是真有点麻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下一局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比赛的归属。
不是说老张0:2落后翻不了,而是在第一场和第二场1:2落后的情况下,张怡宁的容错空间将被无限压缩,冯天薇也可以选择更多的战术博弈。
都是至关重要,两边也是真的都拼命了。
然而老张的第三局,依然艰难。
第三局老张开局打得确实顺,4:1领先,然后老张突然状态下线,连发球不过网这种低级错误都出现了,冯天薇5:7逆转了比分。
此时场边的施之皓、李隼、孔令辉和郭跃一个比一个眉头紧锁。

这时候老张终于清醒了,果断放弃了反手发球。
然后,老张开始超神了,所有球那是真的怎么打怎么有,硬是打出来了一个6:1的小高潮,唯一丢分还是吃了一个发球。
所以说关键时刻除非没得选了,别用新东西赌,因为这意味着不可控,孔令辉在悉尼那是真没得选了,老张在广州此时虽然被动,但是远没到悉尼的地步。
拿下了最关键的第三局,老张在第四局秋风扫落叶,11:6老张拿下冯天薇,将总比分扳成1:1平。
毫不夸张的说这场比赛决定了广州世乒赛的女团结果,因为如果老张没有在关键的第二局拿下了冯天薇,后面三局的容错空间就是个零,而王楠要打的王越古又是颗粒胶,而丢掉第一局的郭跃则是要打关键的决胜局,心理压力都是爆表。
第三局,王楠VS王越古
这场球大家觉得王楠肯定不是很好打,但是过程却真的让人意外,王楠实实在在来了一把秋风扫落叶,三局一共让王越古得了十四分,基本属于推平。
重头戏来了,第四局张怡宁VS李佳薇,国乒一姐对阵海外兵团一姐。
这场比赛基本是2008奥运女单半决赛的提前上演,李佳薇在经历了2007年的灾难级表现后,在2008年有了明显的变化就是抢开局,慢节奏。
实话实说,这两个词是真的矛盾,但是刘国栋这么调整改造我估计也是没少因为李佳薇这个坑爹的体能而头疼。
虽然头疼,但是确实管用,十四年后,当老张回忆起2008年的广州世乒赛,对于开局的评价很简单,那就是拖得很难受。
老张虽然是防御型弧圈出身,但是老张并非后来丁宁那种真·死扛型防御型弧圈,老张更多是通过防守预判以及神经反射搞机动防御的,真要是把老张拖入一拍一板的阵地相持,老张反而相当吃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老张面对姜华珺、林菱和郭焱,老张基本都是疯狂调动对方,坚决不一拍一板的打阵地战。
而这次第一局开局同理,李佳薇死活不动,老张只能和李佳薇打自己最不喜欢的慢节奏的阵地战。而由于战场局限在近台,李佳薇则放手利用自己正手正胶的低弧线优势屡屡发动进攻,并率先拿到了10:7的领先优势。
不过李佳薇的正手稳定性依然不给力,张怡宁通过李佳薇的失误连追了两个赛点。
这个时候李佳薇交了暂停,回来之后直接正手抢攻打了老张一板斜线,11:9拿下了第一局。

不得不说刘国栋的调整确实厉害。
第二局,双方开局便进入僵持,一路相持到了4:4,这时候老张果断决定不和李佳薇耗了,直接提速,李佳薇稳定性不足的劣势再次显现,一下子被张怡宁打了一个6:1的小高潮。
李佳薇在进攻中连续失手,张怡宁开始领先,随后她主动上手频频发力,一下子把比分拉开,10:5手握五个赛点。
这时候李佳薇也是终于放开了,干脆放手一搏,奇迹般地连追了三个赛点把比分追成10:8。

这时候张怡宁也没犹豫,果断叫了暂停。
别和劣势方赌概率,风险成本收益不匹配。
恢复比赛后,张怡宁则是坚定多拍相持战略,依然利用李佳薇的不稳定做文章,在对拉中得手,11:8扳回一局。

局分1:1,其实李佳薇还是有得打得,然而后面两局,张怡宁如同秋风扫落叶一个11:4,一个11:3,张怡宁3:1战胜李佳薇。

并不是李佳薇发挥不好,而是老张的发挥太好,后两局比赛老张将机动防御发挥的淋漓尽致,李佳薇是很努力的想要跟上老张的节奏步伐,但是也是真的跟不上。
而老张结束了自己世乒赛最后一场比赛的同时,也让中国女乒第二次达成了世乒赛女团八连冠的辉煌成就。

女团这边打完比赛,团体众人一起将带来的乒乓球打上了球台,场边场外红旗招展,尽是欢呼喝彩。
那是一代人的巅峰,也是一代人的回忆。
走上巅峰,男团这边还在激战。
四场四分之一决赛,两场平摊,两场小波澜
日本3:0平推了中国香港,国乒3:0横扫了捷克
从比赛意义上来说,前者高于后者,因为这场比赛是日本本土男乒重新崛起的开始,水谷隼不用20分钟就打垮了蒋澎龙,奠定了3:0胜利的基础,也带领日本男乒时隔八年再次打进八强。

八年前在吉隆坡,蒋澎龙独砍两分,中国台北没进决赛;
八年后在广州城,蒋澎龙开局大败,中国台北依然没进。

很多事儿,真就是个圈。
而另一场国乒3:0击败了捷克,王励勤在第一场1:2落后的情况下连扳两局,3:2战胜了拧拉之父科贝尔。
这位老哥从1991年在千叶一战成名,到2008年世乒赛和王励勤打满五局,这位每到时代关键节点就有亮眼表现的背景板,这位抱着拧拉死磕了足足十七年的拧拉之父,这位从打遍了国乒三代横拍的捷克名将,这个见证了国乒从历史最低谷重新走上巅峰的男人,虽然这辈子他都没能成为世界冠军,但是他的成就、他的影响超越了许多世界冠军,甚至超越了一些大满贯。
时至今日,国乒主流打法依然是以反手拧拉为核心的及战术体系,科贝尔本人虽然没能通过这个技术走上巅峰,但是国乒证明了这个技术并非仅仅是一个手段,而是可以支撑体戏的大梁。

可以了,足可以了。
另外两场附加赛拯救了李静和唐鹏延续了之前的发挥,3:1拿下了罗马尼亚,处于内讧的韩国面对波尔没来的德国虽然费了一些力气,老当益壮的罗斯科夫还拿下了朱世赫,但是此时的奥恰洛夫还是稚嫩了许多,柳承敏、朱世赫与李廷佑各下一城,韩国队3:1力克上届亚军德国队,打进四强。

男团半决赛,韩国3:1拿下了日本,水谷隼对阵李廷佑决胜局崩盘,韩阳虽然3:2取胜朱世赫,但是柳承敏拿下两分,韩国男队连续两届世乒赛打入男团决赛。
男团决赛,国乒VS韩乒
其实男团决赛远没有女团决赛来的精彩,虽然新加坡女乒也有内斗(双薇和王越古关系不好),但是王越古和冯天薇都是刘国栋调来的,李佳薇比刘国栋早十年来新加坡不假,不过一来李佳薇成绩不硬(刘国栋上任名言:你手里有个啥?),二来李佳薇和老张一样,都不是那种折腾的性子,所以刘国栋能够镇得住局面,但是韩国不一样,内斗已经摆上台面了,再加上吴尚垠缺阵,实际上对于国乒的威胁是远小于新加坡女乒的。
事实上比赛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女团的局数比是9:5,男团的局数比是9:2。
而男队的布阵也遵循了奥运原则,按照奥运单打号排阵,而韩国男队则是玩了个花活,把朱世赫扔到了三单,让李廷佑打二单。
结合后面韩国队在北京的表现和阵容,我一度怀疑这是认真筹划,但是最后效果确实真的整活。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硬实力不足,阵容不齐整。
第一场马琳VS柳承敏
赛前马琳先是主动请战,刘国梁也乐意给马琳一个机会,反正也符合自己的安排计划,马琳很想借由这场比赛走出萨格勒布的阴影,但是看见郭跃在前面的表现他也紧张没睡好,吴敬平吴指导又是给马琳重新捋了一遍技战术,马琳才安心休息。
事实证明,刘国梁和吴敬平的安排确实管用,换了胶皮颜色的马琳基本平推了柳承敏,除了柳承敏在第二局以超人的韧性拖到了马琳失误之外,其余三局全都开场优势巨大,然后一路滚雪球,柳承敏这三局得分都不过五分。
这场柳承敏打得确实有点狼狈。
第二场王皓VS李廷佑
相较于第一场秋风扫落叶,第二场王皓则是打得相当艰难,一方面确实是李廷佑左手让王皓不是很适应,另一方面王皓这场比赛失误率确实有点高,除了优势较大的第三局,一二四三局全部都是失误一堆。
按理来说,王皓真不应该这么紧张,尤其是第一局马琳还赢了,自己面对的还是这么个T2选手,王皓此前两次和李廷佑交手也是全胜,我实在也想不出来王皓有啥紧张的理由。

顺风局都紧张,何况逆风局呢?
我相信两年之后的莫斯科,当王皓面临女队依然崩盘的局面,选择了不敢的时候,他不会想到,这场比赛让他和大满贯永远说了再见。
最后一场王励勤VS朱世赫
不浪费时间了,因为真的没必要,大力哥虽然2007世乒赛之后的状态确实不是很好,但是面对削球手,王励勤就是屠杀,即便是当世第一削球手的朱世赫同样如此,王励勤三局一共让朱世赫拿了14分。最后一球老朱随意一挑,也不耽误时间了,王励勤还踉跄了一下,但是观众和国乒队员已经沸腾了。

国乒男队也完成了男团四连冠,追平了国乒第二王朝在1989年创下的记录。

二十年,整整二十年,从奥运年到奥运年国乒再现了当年气吞万里之势,随着本土作战的世乒赛团体赛全部拿下,所有人也都将目光投向了北京。
当然,要收尾的故事很多,我们依然要一代代人的往下推。

老规矩,先求一个三联,12000字的更新,大赛写着确实累,希望大家谅解,下一章我们要给一些前辈的故事收一下尾,也要给北京奥运后做一些铺垫,最后三到四章,希望大家支持到最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