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清朝统治的衰落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清朝前中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但承平日久,社会风气逐渐奢靡,社会矛盾逐渐显露。
清王朝对外则加强丰富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内涵,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国家开始丧失时代际遇。

(一)政治上,吏治日益腐败,渐成痼疾
官员贪污纳贿,成为普遍现象。嘉、道之后,歪风愈演愈烈。各级文武官员,乃至幕僚、书吏、差役,侵占公帑,搜刮民财,无所不用其极。
各地刑名案件拖沓不绝,堆积成山,冤假错案,此起彼伏。嘉庆皇帝曾哀叹:“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群臣‘悠忽为政’,积习难返。”
百姓深受官吏压迫,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矛盾日益激化。
(二)经济上,土地兼并加剧,财政入不敷出
1、嘉、道时期,土地日益集中,从皇族贵室、官僚到庶民地主,均疯狂兼并土地。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后,不得不租种地主土地,既要向朝廷缴纳各种课税,又要遭到地主、豪绅苛重的剥削,生活状况每日剧下、困苦不堪。
2、嘉、道以后,各地流民数量激增。嘉庆朝后,朝廷税赋亏空严重,财政开始入不敷出。
道光年间,鸦片的输入引起白银外流,财政状况更为恶化。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清政府推广了捐纳制度,出卖官职的合法化,为后世带来了严重的现实问题。
3、另一方面,人口的快速增长,也日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康熙末年,全国人口数量突破一亿,至道光时期达到了4亿左右。在歪风逐渐弥漫的氛围下,人口激增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引起生活资价格的上涨,许多失去家园的下层民众沦为流民。大量流民的出现,最终演化为社会动荡的潜在力量。
(三)军事上,军队腐化严重,军备废弛
1、清朝前期,八旗、绿营为稳固清朝统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但自中期以后,军队日益颓靡,战斗力陡降。清军军官不以军务为事,大量参与商业,营私舞弊,榨取贿赂,侵吞兵饷。
士兵军纪败坏,日常训练废弛,经常搜刮百姓,贻害地方。
2、至道光时期,军中吸食鸦片成风成势。
3、从乾隆末年开始,朝廷遇有重大战事,不得不开始招募乡勇,军队“不能为民,而转率民以充兵”。
同时,清军武器装备落后,主要以弓箭、刀、矛等冷兵器为主,配置以数量稀少的火绳枪、滑膛炮等老式武器。战船多以“薄板旧钉”制成,“遇击及破”。
(四)文化思想上,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
清朝统治者把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程朱理学作为官学,将朱熹集注的四书章句作为科举考试的准则。
屡次大兴文字狱,用高压手段消除反清意识,严密控制人们的思想,整个思想文化界长期沉闷不语。
(五)到清中期,阶级矛盾激烈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渐突出,社会乱象丛生,下层民众的反抗斗争日趋激烈。
1774年,山东发生了清水教王伦起义。嘉、道年间,各类民变频发,其中尤以1796年爆发的白莲教起义影响最大。

二、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侵华行动

(一)总述
正当清王朝国势衰微、日益没落的时候,欧洲一些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列强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于西欧封建时代后期。
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欧洲各国先后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各国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从而相继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西方列强具备了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其大规模海外扩张的意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们将贪婪的念头对准了古老的东方中国。
(二)分述
1、英国
18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并成为海上霸主,大肆进行海外殖民扩张。英国的工业总产量及国家经济日渐陡升,到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工业的飞速发展,刺激了英国资产阶级开辟新的海外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的强盗欲望,其先后占领了印度、新加坡、缅甸、伊朗和阿富汗等地。
1637年6月,英国舰队入侵澳门,擅闯珠江,并炸毁虎门炮台。
1832年,英国战舰“阿美士德号”环绕中国沿海,大量搜集情报,开始测绘中国地图,为武装入侵中国做了最后执行阶段的前期准备。
1838年,英国派出海军少将马塔伦率军进入广州内河。
2、法国
法国是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仅次于英国的国家。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19世纪初,法国发生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资产阶级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法国在亚洲的侵略目标主要是越南和中国。由于法国的工业和贸易还无法和英国竞争,它比较注重利用天主教作为侵略媒介。
3、美国
美国是通过北美独立战争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新型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以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早在1784年,美国就开始与中国通商。1835年,美国军舰进入中国沿海区域,成立了东印度舰队,成为英国侵略中国的重要帮凶。
4、俄国
17世纪,俄国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但由于沙皇俄国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其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各国。
但是,它很早就开始了对中国的鲸吞活动,自16世纪开始,便将侵略矛头指向东方,至17世纪中叶,直指中国黑龙江流域。
明清易代之际,沙俄乘势不断蚕食中国的土地,并在贝加尔湖地区制造事端。它还向东侵占精奇里江流域,向南入侵额尔古纳河流域和黑龙江下游区域。
康熙两次发起抗击俄军的雅克萨之役,严重挫败了沙俄侵略中国的行动。
(1)1689年9月,中俄双方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明确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2)1727年,中俄签订《布连斯奇条约》,规定了中俄中段边界。
(3)1728年,中俄两国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确定两国边界,并就贸易、宗教和司法等方面的问题作了具体规定。
该条约使沙俄在领土、贸易和宗教活动等方面获益颇多,但对限制其进一步侵略扩张,维护中国北部边疆稳定,起到了一定历史作用。
(三)总结
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与随之而来的殖民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然而,清朝的腐朽统治、虚骄自大、闭塞愚昧,对西方各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和中国所处的严峻国际形势,茫然不知,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
清王朝从维护自身统治的动机出发,实行了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把中外接触限制在狭小范围内,仅留了广州一地作为通商口岸。
“闭关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自身防卫的体现。
在西方资本主义强势野蛮的竞争下,有一定的民族自卫意义,但它切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丧失了先机,限制了贸易的发展,不利于生产力的提升和进步;阻碍了中西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接触和吸收西方近代的发展详情,严重地束缚了国人的意识和认知能力。

三、鸦片走私业扩张与林则徐广州禁言

(一)鸦片走私的概况
1、鸦片战争前,中国在中英正常的贸易往来中,一直处于出超(即贸易顺差)的大好优势。 英国商人从中国进口大量茶叶、生丝等货物,其中茶叶在18世纪工业革命后成为欧美各国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品。
但英国向中国出口的棉花、棉纺织品和毛纺织品等货物,在中国很不受欢迎,严重滞销,只得运来大量白银以购买中国货。
这不符合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为了改变入超(即贸易逆差)的不利局面和最终打开中国市场,英国资产阶级将强盗式的思维锁定在了鸦片身上,以鸦片贸易来填充、平衡对华贸易。
2、历史溯源
鸦片原产于西南欧和西亚,后传入中亚、印度、东南亚等地。明代以后,域外鸦片作为药物输入我国。
17世纪前后,吸食鸦片的恶习自南洋(东南亚)传入中国,到清朝的时候,吸食之风流传见广,最终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3、清廷采取的措施
1729年,清廷颁布第一道禁烟上谕。此后,有多次明令禁烟。
1796年,清廷下令禁止海外鸦片输入,停征鸦片进口税。
1800年,清廷颁令严禁外商输入鸦片,并禁止本土种植罂粟。
清廷严令禁止鸦片输入后,西方商人用贸易船只将鸦片非法走私到广州,再由中国鸦片贩子向内地远销。广州很快成为鸦片贸易的中心,鸦片输入数量逐年增加。
1821年,两广总督阮元严厉打击鸦片走私,成功地将鸦片走私船只逐出广州内河。
此后,英美鸦片贩子将走私基地转移到了珠江口外的伶仃洋。鸦片战争前夕,伶仃洋成为了鸦片走私的集散中心。
(二)鸦片的危害
吸食鸦片极易上瘾,因此传播很快,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鸦片市场。
1825年之前,中国为白银净流入国,此后逐渐成为白银净流出国家,每年大量白银净流出高达数百万元。
1、吸食鸦片给人的体力、精力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2、官员和军队官兵吸食鸦片,导致吏治愈发腐败,军队战斗力彻底丧失。
3、白银的大量外流严重恶化了中国的货币市场,导致“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
白银的大量外流,最终导致国内物价大幅度上涨,损害了普通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清政府财政愈发拮据,国库亏损严重。
4、鸦片泛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灾难。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
清廷多次颁布的禁烟令,全部成为一纸空文,鸦片走私和吸食鸦片之风愈演愈烈,涉及各个阶级的无数个家庭。
(三)林则徐广州禁烟运动
1、时间
1838年10月,道光帝下令将许乃济革职,以示禁烟决心。11月,命林则徐进京,商讨禁烟事宜。12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驰赴广东查禁鸦片。
2、人物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庆进士,历任学政、巡抚、总督等职,政声卓著。
3、过程
林则徐于1839年3月上旬抵达广州,与邓廷桢等官员合作,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禁烟运动。英美商人极力抗拒林则徐的命令。
3月下旬,林则徐下令包围商馆,停止中英贸易,撤退商馆仆役,断绝广州与澳门间的交通。面对强大压力,义律发布告示,命英国人向中国政府缴交鸦片。
从4月中旬开始,各国鸦片贩子向中国官府缴交鸦片,共19187箱又2119袋,计2376254斤。
自6月3日起,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在虎门海滩举行了中外瞩目的销毁鸦片行动,至6月25日全部销毁完毕。这便是著名的“虎门销烟”。
4、历史意义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至此取得重大胜利。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外辱捍卫民族利益的决心和勇气,在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禁毒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今日学习关键词: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清朝的统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阶级矛盾。
2、鸦片战争前的西方列强;英国;法国;美国;俄国;“闭关政策”。
3、鸦片走私;林则徐禁烟;鸦片的危害;禁烟的历史意义。
寄语:
任何一个结局,都有它的前世今生。
敏锐的抓住背景、相关方、时间、过程,事情的原委就会基本浮出水面,进而发挥“以史为鉴”的现实意义。
记得点赞、评论!有时候一起探讨,记忆会愈发深刻。

今日笔记者:羯同学||《水木迟迟》
参考书目(此专栏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