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附:华夏上古祖先氏族文献

2023-09-25 16:17 作者:007日月丽天  | 我要投稿

附:华夏上古祖先氏族文献

伏羲氏:《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又教民结绳,以作网罟,捕鱼猎兽,嫁娶以俪皮为礼,又创制琴瑟(《世本作篇》)。 《帝王世纪》称:“伏义尝百药而制九针”。

《山海经·海内东经》说:“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

《礼记·月令疏》引《帝王世纪》记载:取牺牲以共庖厨,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

《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

《列子》记载:伏羲,女娲,蛇身而人面。

《管子·轻重戊》记载:伏羲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

《左氏春秋》记载:大皞之后,有任,宿,须句,颛臾。

女娲氏:《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东晋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楚辞·天问》: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东汉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当此之时,卧倨倨,兴眄眄,一自以为马,一自以为牛,其行蹎蹎,其视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晖重万物。乘雷车,服驾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黄云络,前白螭,后奔蛇,浮游消摇,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宓穆休于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扬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

《淮南子·览冥训》:伏羲、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何则?至虚无纯一,而不喋苛事也。

《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东汉高诱注:“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风俗通义·卷一》引《春秋运斗枢》: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皇者,天,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三皇垂拱无为,设言而民不违,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称曰皇。皇者,中也,光也,弘也。含弘履中,开阴布纲,上含皇极,其施光明,指天画地,神化潜通,煌煌盛美,不可胜量。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世本·帝系篇》:女娲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命圣氏为斑营,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既成,天下无不得理。

《世本·氏姓篇》:女氏,天皇封娣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其后为女氏,夏有女艾,商有女鸠、女方,晋有女宠,皆其后也。

《博雅》引《世本》: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史记》引《世本》:涂山氏名女娲。

《礼记正义·明堂位》:女娲之笙簧。孔颖达疏引《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庖羲制度始作笙簧。”

《潜夫论》: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伏羲神农为三皇。其一者或曰遂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

《诗含神雾》:含始吞赤珠,刻曰:玉英生汉皇,后赤龙感女娲,刘季兴也。

《春秋繁露》:雨不霁,祭女娲。

《论衡·顺鼓篇》:“雨不霁,祭女娲”,于礼何见?伏羲、女娲,俱圣者也,舍伏羲而祭女娲,《春秋》不言。董仲舒之议,其故何哉?俗图画女娲之象为妇人之形,又其号曰“女”。仲舒之意,殆谓女娲古妇人帝王者也。男阳而女阴,阴气为害,故祭女娲求福佑也。传又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消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之足以立四极。仲舒之祭女娲,殆见此传也。本有补苍天、立四极之神,天气不和,阳道不胜,傥女娲以精神助圣王止雨湛乎!

《列子·汤问》: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列子·黄帝》 :庖牺氏、女嫡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水经注》:庖羲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

《抱朴子·释滞》 :女娲地出。

《独异志》卷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妇,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取妇执扇,象其事也。

《三皇本纪》: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运。一曰。亦木德王。盖宓牺之后,已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频木王也。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天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女娲氏没,神农氏作。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

《路史·发挥一》罗苹注引《尹子·盘古篇》:“共工触不用山,折天柱,绝地维。女娲补天,射十日。”;“……世遂有(女娲)炼石成霞,地势北高南下之说。”;引《风俗通》 :“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以其(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

《归藏·启筮》:“昔女娲……昭昭九州……平均土地。”上引:“……和合万国。

有蛟氏:据《山海经·中次六经》记载:“縞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榖城之山。有神焉, 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蟜虫,是为螫虫,实为蜂蜜之庐。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就是说,远古时候,有个叫平逢山的地方,这里的居民把“蟜”虫,也就是蜜蜂,画如人形,长着两个脑袋,作为全氏族的图腾来供奉,因此这个氏族被称为“有蟜氏”。

赫胥氏:《庄子·马蹄》:“夫 赫胥氏 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成玄英 疏:“ 赫胥 ,上古帝王也。亦言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 赫胥 。盖 炎帝 也。”亦称“ 赫苏氏 ”。宋·罗泌 《路史·前纪七·赫苏氏》:“ 赫苏氏 ,是为 赫胥 。”明·张萱 《疑耀》卷七:“古有 赫胥氏 ,一曰 赫苏氏 ,古‘苏’、‘胥’通。”

阿布卡赫赫:阿布卡赫赫满族创世神话中的始祖母,天神。与地母巴拉吉额姆、布星女神卧拉多同为宇宙创始三姊妹神。在神话中,阿布卡赫赫生育了整个宇宙。她身上搓落的泥变成了女神赫赫瞒尼,在赫赫瞒尼震天动地的鼓声中,生出了人类和其它生灵。

《乌布西奔妈妈》、《天宫大战》、《恩切布库》和《西林安班玛发》,在满族说部的分类体系中属于“窝车库乌勒本”。这些文本中描绘了多位女神的形象,这些女神分属不同的层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她们经过与男神的斗争,奠定了天庭和人间的秩序;对女神乃至于对女性的尊重、敬仰一直延续在满族文化中,也存在于当今的萨满族生活中。

盘古氏:《述异记》: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

苗瑶文化研究的学者,大都认为盘古和盘瓠最初是苗瑶民族的传说,清代李调元《南越笔记》记载,诸瑶都是盘姓,“以盘古为始祖,盘瓠为大宗”,这是清朝时期中原学者考察的结果。据少数民族研究专家吴晓东先生的调查,现在湖南、广西等地的瑶、畲两族居民,在祭祀祖先的时候,仍然是把盘古的牌位放在第一位,而盘瓠的排位放在第二位。

由此可见,在苗瑶等民族的文化当中,盘古和盘瓠分别为二人,而且都是他们传说中的祖先。盘古和盘瓠的名字,放在汉语的语境中是很突兀的。对于盘瓠,古代文献如《搜神记》、《玄中记》等,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他是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所以,他的名字由来,极有可能是来自苗瑶等少数民族语言,盘古的情况应该也是如此。

上博简之《容成氏》(节选):尊卢氏、赫胥氏、乔结氏、仓颉氏、轩辕氏、神农氏、祝融氏、垆运氏之有天下也,皆不授其子而授贤。其德酋清,而上爱下,而一其志,而寝其兵,而官其材。于是乎喑聋执烛,瞀工鼓瑟,跛躃守门,侏儒为矢,长者厇宅,偻者枚数,癭者煮鹽,宅忧者渔泽,僵弃不举。凡民俾者,教而诲之,饮而食之,使役百官而月请口之。故当是时也,容成氏、大庭氏之有天下,厚爱而薄敛焉,身力以劳,百姓口口。于是乎不赏不罚,不刑不杀,邦无饥人,道路无殇死者。上下贵贱,各得其所。四海之外宾,四海之內庭。禽兽朝,鱼鳖献,有无通。匡天下之政十又九年而王天下,三十有七年而终。

上博简《五纪》(节选):

天为首,地与四荒与行、明星、颛顼、司盟为脊,甲子之旬是司。

高大、大川、大山与月、膢、宛穷、少昊、司禄、大严及门为右胁,甲戌之旬是司。

大音、大石、稷匿与日、昜者、昭昏、大昊、司命、癸中及司���为左胁,甲申之旬是司。

南陆右肩,东陆左肩;北陆左髀,西陆右髀。西柱右肱,东柱左肱;西柱右股,东柱左股。左南惟左臂,右南惟右臂;北唯之右右骸,其左左骸。是唯大神,当大骨十二,十辰有二是司。

 

大角为耳,建星为目,南门之间为鼻,箕为口,北斗为心,玄壁为肺肝,狼为肾,伐为朘,轸为脐,奎为植,甲午之旬是司。

 

东维左手,南维右手,甲辰之旬是司。

 

西维右足,北维左足,甲寅之旬是司。

 

六旬当短节小骨,示神是司。

 

南门授仁,而北斗授爱,是秉仁而行爱。既膺受德,践位有常。

 

毋迎皇,毋道妨,慎左右,退有次,进有行。听唯聪,视唯明。珍璧毋荡,闵四方。规受天道,祠有常。后是矩援四维,春夏秋冬,后序正命以此。

 

耳唯爱,目唯礼,鼻唯仁,口唯义。

 

缜曰组,吝曰怍。参曰固,四曰抚,八曰龀,廿曰弁。四曰肢,二曰巧,德曰好。

 

足曰立步迟速旋,手曰搤御驭量秉。择蠲食饮抱,止跛蹲踞肆。武跬步走趣,两足同度曰履。腕扶咫尺寻,再手同度曰袤。是谓履袤。会躬唯度,四肢作律,周盈威德。

 

凡天下万民,作好用此,蕃息用此,嗣子用此,恭祀用此。

 

作有百祟,在人之出。占民之疾,群神群示,当其枝节,上下左右,有辰与日。

 

凡民有疾,自腰以上,是谓兴疾,天鬼祟。自腰以下,是谓辟鬲,地鬼祟。疾凥颈、脊及尻,是谓稽,诅盟祟。疾凥腹心肺肝之中,是谓囷,人鬼祟。疾凥四肢:骸、足、股、肱,是谓武疾,无良、不葬死祟。

 

凡民有疾,百体百节,莫疾莫痛。暑热漫漫,厥气为狂,瘼气为疡,肿溃不已,上下无方。杂德不纯,百祟之殃。民之不敬,神示弗良。天下有常,不违之用行。

 

凡民恭事,时遇福祸,时不祥。天作妖,神作孽,民不敬,自遗罚。天地疾瘨,神见祸孽,过而弗改,天之所罚。

 

于天如规,于神如矩,于人如度,天地、四荒、四陆、四柱、四维是司。

 

正列十乘有五。

 

黄帝之身,溥有天下,始有树邦,始有王公。四荒四陆,四柱四维,群示万兆,焉始相之。

 

黄帝有子曰蚩尤,蚩尤既长成人,乃作为五兵。五兵既成,既磨、既砺、既鋭,乃为长兵短兵,乃为左旋右旋。遍示进退,乃为号制:制锥为合,号曰武接;制方为常,号曰武壮;制圆为谨,号曰阳先,将以征黄帝。

 

逆气乃彰,云霓祲祥,[比]色长庚,五色纷纷,黑雾大盲。百神皆惧,曰:“吁!非常。日月重晕、珥抱、背璚、冲刺唯荒。”

 

黄帝大悚,称禳以图,八禨端作。黄帝遭殃,乃命四陆,徇于左右、上下、阴阳。

 

四陆曰:“吁!蚩尤作兵,乃□□□。”黄帝乃命四陆戮之,四陆乃斗,四荒、四柱、四维、群示、万兆皆斗,群祥乃亡,百神则宁。

 

黄帝大夷,天则昭明。黄帝乃服弁,陈两、参、专、伍、偏,告励武,焉左执黄钺,右麾旐,呼□□□,□□□曰:“时汝高畏,时汝畏溥,时汝四荒。孽长蚩尤,作揭五兵。肆越高畏,章正阻旷。圉汝水、梏乃准于方。武乃摄韦,四荒□□,□匏磬籥配将,天之五瑞廼上,世万留常。”

 

肆号廼耆,大溃蚩尤,四荒乃爱。

 

黄帝乃具五牺五物、五器五物、五币五物、五享五物,以宾于六合。其黄牺之尾,是为威瑞;其丹帛之币,是为孚瑞。世万以为常。

 

黄帝乃命万兆焉始祀高鬼、鬼溥、四荒,焉始配帝饪。黄帝焉始发祝首曰时。

 

黄帝既杀蚩尤,乃飨蚩尤之躳,焉始为五莽。

 

以其髪为韭,以其眉鬚为蒿,以其目为茆,以其鼻为葱,以其口为菘。

 

以其腋毛为荠,以其茸为笋。以其骸为干侯股,以其臂为枹,以其胸为鼓,以其耳为鞀鼓。

 

凡其饪为天畏忌,凡其志为天下喜。

 

太昊氏:先秦可靠的典籍中,言太昊则不言伏羲,言伏羲则不言太昊,太昊与伏羲并无任何瓜葛。荀子当生于战国之末,他在《正论篇》中提及“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伏羲”,两名共见一书,自非一人。

太昊,古籍中或记为“太皞”,是上古华夏部族的祖先和首领。东夷部族世居之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一带。《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太皞之虚也。”陈地在今河南淮阳,淮阳今存太昊墓。周代以后,其后裔属地渐次东移,《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顼,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东夷各支才逐渐被鲁、齐、越等国吞并。《后汉书·东夷列传》:“秦并六国,其淮、泗夷皆散为民户。”

在可靠的史籍中,最早将太昊与伏羲并称为一体的,乃是西汉末年刘歆的《世经》。刘歆与其父刘向俱为西汉学者,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世经》存录于《汉书·律历志下》。在《世经》中,刘歆从西汉末年的政治需要出发,突破传统的以黄帝为历代帝王之首的体系,以伏羲与太昊并称,炎帝与神农并称,列于黄帝之上,建立了一套新的上古帝王世系。

天鼋氏:周代《献侯鼎》等铭文后说:“天鼋(yuán)二字,铭文多见,旧译为子孙,余谓当是天鼋,即轩辕也”。

《国语 .周语》:“我姬氏出自天鼋”。

“2005年平谷与华夏文明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25日-28日在北京平谷区举行。来自中国海峡两岸以及韩国、日本的近6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平谷山东庄轩辕庙旧址、刘家河商代墓地和上宅文化陈列馆,认真观摩了上宅、张营、刘家河等遗址和墓葬中出土文物,结合考古新发现,就平谷史前文化、商周青铜文明、黄帝陵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讨。

 

 关于平谷黄帝陵、轩辕庙的讨论,是本次研讨会的热点话题之一。与会学者主要提出如下观点:

 

 (1)最早的轩辕台在燕。最早的黄帝陵应该在涿县至平谷一带,与涿鹿之战、阪泉之战有关。轩辕就是天鼋。刘家河青铜器上的青蛙,就是辕氏。在青铜器上,有“轩辕妇姑”,可能是“轩辕妇姬”。姬姓国都是黄帝之后。

 

 (2)平谷山东庄轩辕庙始建于汉代,历宋、辽、金、元,直至明、清,仍香火不断。

 

 (3)刘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铜盘中有一龟形徽号,当释“鳖”。鳖大者为“鼋”,大鼋即为天鼋。刘家河之部族当即天鼋族,为黄帝轩辕族后裔之一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认为青铜器尤其是青铜盘中出现鱼、龙、龟、凤等图案是常见现象,将之释为“天鼋”族徽之说,缺乏坚实的依据。在文字研究中,宜全面考察,以成套资料进行系统综合分析的方法可能更能说明问题。

 

 (4)黄帝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我们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寄托,我们应当满怀敬仰之心,从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出发,讨论黄帝文化,把平谷的黄帝文化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黄帝文化研究,要从排他性的考据学学研究中脱身而出,兼容、共存、发展进步,既是黄帝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黄帝文化研究的重要原则。

 

    与会学者一致赞同平谷轩辕陵确实是历史上存在的一处黄帝子孙祭祖的遗址,应加以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祖共祭,为海内外黄帝子孙慎终追远提供一处适宜的处所。

有熊氏:

《世本》:“少典生轩辕,是为黄帝,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可见黄帝是出于有熊国少典之后裔。

《竹书纪年》云:“黄帝轩辕氏,……居有熊。”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索隐》注:黄帝“号有熊,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授国于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郑县也。” [7]

《帝王世纪》:“(黄帝)有圣德,授国于有熊。郑也,古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

或曰: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御览》百五十五),或言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水经・洧水》注)

神农氏:

黄夷氏:据史籍《古本竹书纪年》,这九夷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黄夷是因为崇拜黄鸟而得此名。其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史籍《热河志》第七十一卷这样介绍:“《新唐书》始作潢字,辽金史因之。《清一统志》原本谓别于西黄河,故曰潢。”

少典氏: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

《史记集解》谯周:“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

《国语·晋语·四》、《世本》记载“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祖母华胥氏。”

轩辕氏:

《山海经》记载:“有人衣青,名曰黄帝女妖。”(青魅,旱鬼也。)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冀州,中土。)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妖,雨止,遂杀蚩尤;“黄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幹流,取倬子曰河女,生帝颛顼。”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

《管子》记载:“黄帝得蚩尤而明乎天道;得太常而察乎地利;得苍龙而辨乎东方;得祝融而辨乎南方;得大封而辨乎西方;得后土而辨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下治。”;“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

《尸子》记载: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

共工氏:

《尚书·尧典》是最早记录共工的文献资料:“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尧帝说:“善于处理我们政务的是谁呢?”驩兜说:“啊!共工防救水灾已具有成效啊。”尧帝说:“唉!他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谨,而气焰很高。”);“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共工被流放到幽州,共工与驩兜、三苗、鲧被列入四罪)。

《管子·揆度》记载:“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共工氏用水记事,所以设置各部门长官都用水字命名);《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

《国语·鲁语上》记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共工氏称霸九州,他的儿子为后土,能治理九州的土地);《国语·周语下》记载:“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鮌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共工沉湎于享乐,在肆意胡为中葬送了自身,还准备堵塞百川,坠毁山陵,填塞池泽,为害天下。皇天不赐福给他,百姓不帮助他,祸乱一起发作,共工因此而灭亡。在有虞氏时,崇地的诸侯鲧肆意胡为,重蹈共工的覆辙,尧在羽山惩治了他)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炎帝的妻子,即赤水氏的女儿听訞生下炎居,炎居生了节并,节并生了戏器,戏器生了祝融。祝融被放逐到长江岸边居住,便生了共工。共工生了术器。术器的头是平顶呈方形,他发明了通过翻耕土地而导致农作物丰收的方法,并回到祝融曾经住过的长江边居住。共工生了后土,后土生了噎鸣,噎鸣生了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禹攻共工国山。”郭璞注云:“言攻其国杀其臣相抑于此山,启筮曰:共工,人面蛇身朱发也。”;《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

《列子·汤问》记载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共工氏与颛项争夺帝位,因愤怒而碰到了不周山,折断了顶着天的柱子,扯断了拉着地的绳子,天往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动;大地向东南方向下陷,江河湖水都向东南流淌汇集)

《孟子·万章上》记载:“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相较于《尧典》补充了“诛不仁也”四个字,将舜置于仁德、正义的一方,将共工置于不仁、无道的一方。

《楚辞·天问》记载:“康回凭怒,地何故东南倾?”(共工勃然大怒,东南大地为何侧倾?)。

蚩尤氏: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孔子三朝记》记载:“黄帝杀蚩尤于中冀,蚩尤股体身首异处,而其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为解。”

祝融氏:

《管子·五行》记载祝融为黄帝六相之一,对应于南方:“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载:“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夔君不祭祀祝融和鬻熊,楚国人责备他。);《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祝融”为五行之官之火正:“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国语·郑语》记载“祝融”由重黎担任:“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并记载了祝融的后代八姓:“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

《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南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山海经·海内经》又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生帝颛顼。”《山海经·大荒西经》补充:“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可见祝融又为炎帝之裔,又为黄帝之裔。袁珂认为黄炎本是同族,所以这些看似不同的描述,实则又并无不同;《墨子·非攻下》记载:“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闲,西北之隅。”(上天命令火神祝融降火在夏都西北角,协助商伐。);《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乙篇记载了祝融拯救天地宇宙的传说:为经历千百年后,天地又发生混乱,日月不断产生,九州开始不平,山陵发生倾斜,以致“四时”不能按常规运作,上帝为此大动,赐给祝融等四神神力,炎帝下令祝融派四神从天而降,他们顺从天命,最终使日月运转正常,早晚有序,黑白分明,正因为天地出现“晨祎乱作”的局面,祝融才“绝地天通”,改变天地混乱局面;《吕氏春秋·审分览》记载:“祝融作市。”(祝融发明了贸易集市。);《吕氏春秋·孟夏纪》记载祝融是夏神、炎帝的辅佐神:“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此外,《仲夏纪》《季夏纪》也说“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少昊氏: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史记索引》曰:“降,下也,言帝子为诸侯。降居江水……即所封国也。”《国语·晋语》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帝王世纪》曰: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

颛顼氏:

据《史记》记载,颛顼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据《水经注》记载,黄帝次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以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若水做诸侯(此德劣被降为诸侯乃郦道元一家之言,且黄帝嫡长子乃玄嚣)。

昌意被封到若水后,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颛顼。《大戴礼 帝系》和《帝王世纪》均记载,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枢,某晚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的异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颛顼。《山海经 海内经》对此记载亦然,并指出颛顼乃昌意次子,为韩流之弟。

陶唐氏:

《尚书》:“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

《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有虞氏:

《容成氏》记载,有虞(尧的前任)是位贤明的部落首领,其德不在尧、舜之下。他的治国方略是“不赏不罚,不刑不杀”。据战国古书《慎子》记载,“孔子云:有虞氏不赏不罚,夏后氏赏而不罚,殷人罚而不赏,周人赏且罚。”可见,战国时人们对有虞氏的治国才能有很高的评价。

帝俊(帝舜)氏:

《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

《竹书》又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史记》记载:“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鲧氏(大禹族):《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禹父鲧者,帝颛顼之后。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

《史记·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山海经·海内经》:“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国语·晋语八》:“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

《左传》昭公七年云:“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

《山海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周礼·夏官·庾人》:“马八尺曰龙。龙就是鲧。

《国语·吴语》伍子胥谏吴王夫差:“今王既变鲧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以罢民于姑苏。”《韩非子·五蠹》载:“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所笑。”《淮南子·务修训》也说:“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这些记载都肯定鲧、禹同为治水的英雄与大功臣。

《归藏·启筮》说鲧“化为黄龙”,《拾遗记》卷二说鲧“化为玄鱼”。屈原在其长诗《天问》中也提到鲧。

平谷轩辕庙

 

上宅文化分布图
上宅文化生活示意图
上宅文化陶器


附:华夏上古祖先氏族文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