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戒指为什么要带无名指?关于结婚的那些知识点

2022-02-14 12:06 作者:滚呀滚呀的海洋球  | 我要投稿

首先,情人节也被成为圣瓦伦丁节,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天被定为情人节是为了几年反抗罗马皇帝克劳迪乌斯的神父瓦伦丁,据说这位罗马皇帝为了维持罗马的战争机器规定自己手下所有的士兵都不准结婚,而神父瓦伦丁为了人们自由婚恋的权力为许多士兵主持婚礼,最终与269年的12月14日被处死,这位瓦伦丁神父也就成了情侣的守护神。

然而,真是情况可能并不完全一样,实际上在二月庆祝婚姻和爱情的习惯在基督教流行之前就出现了,在古希腊与古罗马,每年的二月都是纪念婚姻女神赫拉和朱诺的月份,在祭典的几天中,罗马的青年男女们会随机选取自己的伴侣约会作为纪念朱诺的一部分,基督教流行后很可能用自己的圣徒取代了远古的旧神,将古罗马原本用来纪念朱诺的节日送给了圣瓦伦丁,随后便随着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传遍了全球。

 

而在情人节当天结识的新人如一切顺利最终会步入婚姻的殿堂,新娘会穿上洁白的婚纱,但为什么婚纱大多数的白色的?

白色在西方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纯洁,古希腊与罗马的女祭司都身穿白袍,基督教的神职人员也会在复活节庆祝耶稣复活时穿着白色的祭服,而新娘身穿白色的婚纱是直到维多利亚时代才流行起来的,当时上流社会的小姐和太太们用白婚纱来彰显自己的富贵,因为婚纱这种东西一般来说只有结婚时才会穿,是一种一次性的礼服,这种一生只穿一次的衣服特别适合用来彰显自己的财富。

当然,早期的婚纱各种颜色都有,除了红色,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一般与魔鬼相关,黑色也是一样,一般来说只有再嫁的寡妇才会穿黑色的婚纱,与黑红一样被认为不适合做为婚纱的颜色还有棕色、黄色和绿色,甚至当时的人们还编了小诗来告诫新娘不同颜色婚纱的含义。

婚纱最开始流行时迷信的人们有着非常多的小规矩,比如新娘自己制作自己的婚纱是不吉利的,婚纱要到婚礼开始前的最后一刻再做好否则会带来不幸,珍珠代表眼泪因此新娘不能带着珍珠,等等等等,当然,现在这些琐碎的东西都被忽略,婚纱的颜色、质地和风格也变得更加多样。

 

另外,在婚礼上穿着婚纱的新娘还会拿着捧花,虽然现在捧花一般是各色花朵,但在过去捧花中放的东西甚至不一定是花。

在遥远的过去,捧花象征着女性的生育力,因此其内容也被各种奇怪象征的植物塞满,比如打算、香葱和迷迭香,古代的欧洲人认为这些有强烈刺激味的植物可以驱赶邪恶与疾病,另外麦子也是捧花中的常见植物,饱满的麦粒意味着丰收,当玉米从新大陆传入欧洲后,甚至能看到手捧玉米的新娘......

当然,花朵中最能代表爱情的还是玫瑰,在古希腊、罗马的传说中,小爱神丘比特误将葡萄酒洒在了奥林匹斯山上,神酒泼洒之处盛开了红色的鲜花,也有传说是维纳斯在去看受伤的情人阿多尼斯时被白玫瑰的刺划伤,爱神的血将原本纯白的玫瑰染成红色,玫瑰也从此成为了维纳斯的象征,不过它作为代表爱情的鲜花还是近代的事,在古罗马,墨角兰和樟树才是代表爱情的植物,在德意志地区,认门则更加喜爱桃金娘。

至于现在常在欧美影视剧中看到的扔捧花的习俗,其实起源自美国,在旧大陆,新娘一般会将自己的鞋抛向人群,而不是捧花。

 

婚礼的高潮则是新郎为新娘带上戒指,之所以在结婚时选用戒指,是因为戒指是一个闭合的圆环,象征着永恒,当然如果说的黑暗一点,婚戒也可能是从古代绑架女性作为妻子的习俗中的镣铐演化而来的。

婚戒的确切出现时期尚且未知,不过早在古埃及的墓穴中就发现过女性手上带着戒指,不过在罗马到近代以前,婚戒是普通百姓唯一被允许带着的戒指,有钱人会用金银打造自己的戒指,而一般百姓的婚戒有时只是一个铁环,如果连铁戒指都买不起,有的教堂会提供戒指租借服务,用极低的价格租一枚金戒指以完成婚礼仪式,而在英格兰的一些的确穷人会用灯芯草编成戒指使用。

至于我们现在熟悉的钻戒,有史可考的第一枚钻戒是在1477年奥地利的马克西米利安大公送给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订婚礼物。

同时,婚戒一般被带在无名指上,当然,这种习俗也不是一开始就固定的,13世纪的人们会将婚戒带在食指或中指上,16世纪到17世纪早期还有些人会吧婚戒带在大拇指上,至于带那只手也是各有各的带法,英格兰在文艺复兴后左手带婚戒,而德国和法国的婚戒一般带在右手。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无名指大败了其他手指成为了婚戒的栖身之所,他的胜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在古代,人们认为无名指和心脏相连,而心脏被人们认为是灵魂所在的地方,所以将代表爱情的信物放在这里也没什么问题,古希腊学者阿庇安认为无名指有一条直通心脏的静脉,罗马人将这条血管成为爱情之脉。

而自基督教流行后,吸收旧信仰的教会将无名指与爱情绑在了一起,在基督的教义中,手指都有自己所代表的东西,拇指、食指和中指分别代表圣父、圣子和圣灵,而无名指在基督教中代表尘世男女的爱情。


戒指为什么要带无名指?关于结婚的那些知识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