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片头片尾文案】第八十二集 海疆与互市
❶巍峨壮伟的长城,在明朝北部边疆的山川之间逶迤盘旋,自景泰二年(公元1451)到嘉靖年间,前后经过十八次重新加修,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绵延一万四千六百多里,防御来自北方的蒙古骑兵。与此同时,另一道长城,在明朝的东南海岸线上蜿蜒而行,至明朝中期,在北起辽宁金州湾,南至广西钦州湾的海岸线上。明朝政府建立起以沿海军事卫所为主,以巡检司、寨讯、烽火台为辅的海防体系,通过它们,明政府构筑起一道铜墙铁壁般的海上长城,抵御来自东南沿海日益猖獗的海上倭寇。一南一北的压力,对明朝政府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❷随着东南沿海的逐步宁静,明朝政府也开始反思长期以来的海禁政策,嘉靖大倭寇的现实,让明朝政府痛苦地认识到,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要彻底平息倭患,政府必须反思,必须直面现实,作出政策调整。隆庆元年(公元1567)鉴于日益紧张的财政危机和海禁政策的失败,明朝政府终于同意放宽禁令,选择在走私贸易最为猖獗的福建,准许开放月港一地对外通商。某种意义上说,开放海禁是嘉靖时期海商集团反海禁斗争的结果。从此,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海盗纷纷解甲归田,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福建漳州的月港成为重要通商港口,百姓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国家财政收入也极大增加。
❸不过明政府的开放海禁只是有限的解禁,规定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前往日本,从出海船只到贸易路程,从出海时间到贸易货物,政府都有严格的限制,明朝政府犹如一个裹脚的女人,走走停停,反反复复,步履蹒跚地走在乡间小路上。但无论是皇帝还是高管大吏们,完全不知道一个由西方新兴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大潮已经风生水起。
❹这个时候,装载着佛朗机炮的葡萄牙商船继续在海上游戈,荷兰帆船航行到南洋群岛,接着占据了澎湖、台湾,英国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新的海上霸主,东印度公司的商船畅游在这个大航海时代,明代的长城与海岸线曾像两道紧箍咒紧紧握住了明朝人的手脚。如今,我们有更大的勇气与气魄打开国门,融入世界,它们一则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一则成为我们民族复兴的海上生命线,引领和激励中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