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平均数》说课稿
转自易公教育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 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 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 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 同样多? (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让学生明白把多 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 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 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 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 4个人,再除以4)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14+12+11+13)÷4 =52÷4 =13(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4?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 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 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 (1)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我并板书。 (2)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我在做小结。 2、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 3、活动:求平均年龄 在小组内说出每个同学的年龄,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 学的平均年龄。 4、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的统计表。根据题目中给的数据,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多少 蛋。 月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 个数202326283029 5、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 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6、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45厘米,小明身高135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 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让同学们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 系。 七.板书设计 平均数 出示统计图 小结: 观察分析平均数是什么数? 1,份数的概念 2,平均数的概念 总结: 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 3,常用方法 先求总数÷份数=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