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左传导读 晁岳佩】022 会盟葵丘

2022-03-27 21:25 作者:眼晕的账号  | 我要投稿

       洮之盟,齐桓公支持王子郑,也就是后来的周襄王继承王位。周襄王继位后,齐桓公会盟葵丘,寻盟,且修好。

       后来,大叔带召戎族,来伐王室。王室政局稳定之后,齐桓公又帮助他们,缓和与戎族的矛盾。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

这两件事都体现了齐桓公、管仲对周王室的尊崇。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五章导读部分的第四节会盟葵丘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 春秋导读——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

       我们讲下一篇,会盟葵丘。大家先翻开课本的第51页,看一下经文。所以这本书,洪亮吉把经文和传文分开,有时候,反而影响阅读。第51页,经文。

       《春秋・僖公九年》,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先说宰周公,这个宰在这里应该是官名,就是他是周王室的,太宰一类的官员。周公是周王室的世袭卿大夫,我想这个周公,应该是周公的另一个分支。

       伯禽封鲁,他的长子伯禽封鲁,周公仍然担任着周王室的卿职。他死后仍然由他的另外的儿子,继承了周王室的卿职地位。这就延续下来,所以在整个的历史上,周人的历史上,历代都有周公。所以这也是周公旦的,另外的儿子传下来的一支。

       齐侯、宋子。宋子在整个春秋当中,凡记载宋国的君主均称宋公,其他的都是称侯、称伯、称子,只有宋国称公。宋国为什么称公呢,宋人说,与周为客。他是殷商后裔,作为前代天子的直系,周天子封他为公爵。也就是齐、晋、鲁等等都是侯爵,只有他是公。

       但这里为什么称宋子呢,因为宋桓公在此年去世,宋襄公继位。因为在那时候有一个原则,新君继位,逾年称君。因为一年当中,在纪年,历史纪年的时候不能有两个公。这一年是宋桓公最后一年,那么宋襄公的纪年,必须从明年开始。

       所以在未过年之前,我说逾年不是满一年,一定记住,不是满一年。而是转过年,过了年就算逾年。必须过了年之后,你才能正式宣布继位,纪年从你开始。那么在没过年之前这一段时间,称子。未逾年称子,逾年称君。这是当时一个规矩,这是这个规矩在春秋当中的体现。但是春秋当中也有例外,不称子者,我们就不多说了,也有。我们只是说有这么一种现象。

  • 春秋导读——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

       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像这种记述方式,在春秋当中基本上是一致的。首先是公,那就是鲁君。因为这是鲁史,所以以鲁公为主,鲁君为主。下面接着是,如果有王人参加,宰周公就是所谓的王人,有周天子的代表参加,把周天子的代表放在最前面。

       其次是霸主,其次是宋公,然后是卫侯、郑伯这一类的,再往下排。再往后就是按大小排了。所以春秋关于参会参盟,诸侯的这种排列顺序,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地位特点,各诸侯国之间的地位特点。

       所以现在很多学者,不愿意承认,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认为这是孟子理想化的东西。但是我想在《春秋》经文里面,这一点体现得还是比较明显的。所以我认为五等爵,五等爵制,还是不宜轻易否定。

  • 春秋导读——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丘

       下边是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丘。这里有两点要说一下。在《春秋》,我们平常说的时候,春秋时代,我们往往会盟连说,会盟、盟会。其实在《春秋》和《左传》当中,二者有时候是要分别的。上句是会,下句是盟。

       凡是结盟必然开会,但是并非所有开会都要结盟。所以有的只有会,有的有会和盟。所以会和盟是两件事,但是我们平常说的时候,往往把会盟、盟会理解为一。大家注意这里是诸侯盟于葵丘,强调诸侯盟于葵丘。

       是因为宰周公不与盟,在结盟的时候,周天子的代表是不参加结盟的。为什么呢,诸侯是天子之臣,没有资格与周天子的代表结盟。所以结盟,春秋时候的结盟,要把王人请到一边去,王人不参与结盟。

       关于这一点,《谷梁传》说得很好。就是强调天子不能与,诸侯不能与天子结盟。你只能听命于天子,你哪有资格与天子结盟。天子的代表也是代表天子来的。

  • 会盟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

       下面我们看传文284页,夏,会于葵丘。在这里大家要注意,我们前面说过,读《春秋》不能离开《左传》。但是像这样的经文我们也应该知道,读《左传》也离不开《春秋》。如果没有《春秋》经文,这里说会于葵丘,你不知道谁在会。所以经传互为表里,谁也离不开谁。

       寻盟,且修好,礼也。这是寻盟是一个事,且修好又是另外一个事。在《春秋》当中,经常出现寻盟这个词。寻者找也,寻盟就是找盟。找什么盟呢,是找回以前的旧盟。周寻盟就是重读旧盟约,不再重新发誓,不再重新拟定新的盟约,文字。发誓可以再发誓,还是再遵照原来的旧盟约执行,这叫寻盟。找出原来的旧盟约,再读一遍,再宣一下誓,再发一下誓。

       且修好,修好是建立各诸侯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为什么中间有个且呢,这告诉你,这是两件事,旧盟和新好是两回事。关于这两件事的具体内容,我们下边会再讲。礼也,礼也是《左传》作者的评论。他认为齐桓公,会于葵丘做这两件事,都符合那个时代的礼制。

  • 会盟葵丘——王使宰孔赐齐侯胙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这时候的王是襄王,宰孔就是上文的,经文当中的宰周公,周公名孔。胙就是用过的祭肉。其中为什么要专门地拿一块祭肉,来赐给桓公呢。因为祭肉是神灵享用过的东西,上面带有神灵赐予后人的福气,吃祭肉意味着得到神灵的护佑。

       曰,天子有事于文、武。有事,在《春秋》经文中,凡出现说到有事,全是指有祭祀之事。那么有事于文 武,就是祭祀文王和武王。那也就是周天子,进行了大规模的祖宗祭祀活动,因为他从文王 武王开始嘛。

       使孔赐伯舅胙。因为周天子祭祀了祖庙,撤下来的祭肉,天子让我给你送一块。孔是自称名。所以我们在《左传》当中,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左传》称人往往用尊称,或者用谥号,或者称字,或者用其他类尊称。

       当这个人自己说到自己的时候,一定是称自己的本名。伯舅,前者一般说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但实际上真正称伯舅的只有齐国。他对宋国从来不称伯舅。那也是异姓诸侯。

       这是因为周初,姬姜两家就是婚姻关系,所以他称舅是正当的,是对的。因为他和宋国,好像没有这种婚姻关系,他不称舅。所以我前面说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其实似乎我们,我们也没有看到称陈国为伯舅,也没有看到称宋国为伯舅。称伯舅的只有齐国。

       那么为什么宰孔要专门,为送一块祭肉,搞得这种大张旗鼓,来说这个事呢。因为我们知道,祭肉一般只分给同姓亲戚,不送给异姓。在这里齐桓公作为异姓诸侯,得到天子的一块祭肉,这是特殊待遇,是一种特殊照顾。

  • 会盟葵丘——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齐侯将下,拜。下、拜是两个概念,一是下,二是拜。所谓下,就是从堂上走到台阶下,或者称降。下到,走到台阶下,站在那里,立于两阶之间,面向堂上。然后再是拜,要行稽首之礼。

       将下,拜。也就是齐桓公表示要下拜。这时候孔曰,且有后命。且慢,天子还有其他命令。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耋老,耋也是老。现在一般说七十八十为耄耋之年。齐桓公现在应该在七十岁左右。

       为什么呢,我们知道,齐襄公继位的时候,齐桓公,公当时还是公子小白了,担心受牵连被杀逃亡莒国。那这时候的公子小白不会太小。如果他是幼年或者少年,他不必要担心被杀,因为他没有争夺君位的可能性。

       因为他和齐襄公,应该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逃跑担心被杀,他应该有二十来岁。齐襄公做了十二年,下面齐桓公回国继承君位,有三十来岁。到现在他又做,齐桓公继承君位又有三十几年了。现在将近七十岁或者七十岁左右。所以这个耋老不是乱说的,齐桓公现在是真正的是老头,也许比我现在要大。

       加劳,赐一级,无下拜。所谓加劳是特别加以慰劳,特殊优待。加一级,提高一级待遇。侯爵可以享受公爵的礼仪。无下拜,不需要下拜。就是对这个老头表示优待,沿着台阶下去 跪下行礼,再爬上来。是不是,免了吧。

  • 会盟葵丘——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

       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天威,实际上在这天威,天子之威,实际上指的是宰孔。因为宰孔在这里是代表天子说话。那齐桓公面对的是宰孔,也是周天子,所以这叫天威。不违颜,违则离也。我就在天子面前,远不过咫尺,咫就八寸。

       这句话就说我就在天子的面前。小白,余,这是重复的。小白,所以在这里又一次体现了,自称名,尊称是让别人称的。自己不能用自己的尊称,比如说现在,哪一位书记,他给别人说我是张书记,我是李书记。他一般不会这样说,对不对。尊称是别人给的,自己介绍自己,对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总是本名。所以这里是小白。

       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就面朝着天子,我作为一个臣,哪敢贪图受天子之命,不下拜。恐陨越于下。陨越,颠坠,跌倒。如果不下拜,那等于违背了天命。上天会惩罚我让我摔倒,让我摔个跟头。于下,于天子脚下。这里体现了人在做天在看,我如果不下拜的话,老天爷会让我摔个跟头。

       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以遗天子羞这句话,自谦的味道更浓了。我摔个跟头不要紧,但是让天子面上不好看。因为我违背了礼节,我受到了天子的惩罚,上天的惩罚,也让天子蒙羞。我跌倒是小事,让天子蒙羞才是大事。

  • 会盟葵丘——下,拜,登,受。

       敢不下拜。下,拜,登,受。登就是升,升降。齐桓公应该说,颤颤巍巍地走下台阶,规规矩矩地行礼,然后又颤颤巍巍地登台阶而上,然后恭恭敬敬地受祭肉。登,受。所以我们从这四个字里边,我们看到了礼仪是什么。

       秋,齐侯盟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我们现在还用言归于好。这个言无意,就是归于好。大家既盟之后,都归于好,同归于好。归于好,是说原来不好的你现在也要好。所以在这里面,有很重要的一个成分,就是捐弃前嫌,建立友好关系。所以这就是上文的修好。

  • 管夷吾尊王——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

       下面这一段,是书本上的290页。《左传・僖公十二年》。这是两年的传文,把它合成一篇。冬,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管夷吾就是管仲,平戎于王,平是和解,是调解。戎族和天子之间打了一仗,和王师打了一仗。具体内容我们下面再讲。

       使隰朋平戎于晋。隰朋也是齐国大夫。因为戎族伐周王室的军队,讨伐周王室的军队。晋国帮助周王室,去和戎族打仗。所以平戎于晋,也就使戎族和晋国,也恢复和平关系。

       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飨管仲就是招待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司是有关部门官员,或者说是具体做事的官员。他说我地位很低贱,只是具体做事的官员。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

  • 管夷吾尊王——陪臣敢辞

       天子之二守。前人一般认为,上卿为天子所命。那也就是帮助天子,来守护他下面的诸侯国。国、高,国氏、高氏,是齐国的世代上卿。在这里是说国 高是上卿,我不是上卿。所以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这些问题。职位很高的人权力不一定很大。在齐桓公称霸期间很明显,是管仲在执掌国政。但是他地位没有国、高二氏高。

       若节春秋来承王命。节春秋是在春秋时节,前人一般认为,诸侯朝见天子,或者派大臣去聘问天子,都在春秋二节,都在春秋二时。其实也就是说,是按照规定时间去朝聘天子。所以管仲的意思是,如果国、高二卿,按照规定来朝聘天子。

       何以礼焉,何以礼是以何礼,用何礼。你现在用上卿之礼来招待我,那如果真正的上卿来了,你怎么办呢。如果也按照上卿之礼,那他们就会不高兴,那就是违礼。陪臣敢辞。就是为了避免你们以后不好做,那么现在我应该不受上卿之礼。陪臣,这我们都学过,陪臣就是臣之臣

       前人一般解作,陪臣就是重臣,双重之臣。诸侯是天子之臣,管仲是诸侯之臣,所以是天子的臣之臣称陪臣。王曰,舅氏。这个舅氏,等于说是舅家的人,舅舅家的人。或者也可以理解成舅舅 舅父。

       杨伯峻先生认为,管仲应该是出自姬姓,也就是与天子同姓。因为他是齐国之臣,所以称舅氏。但是杨伯峻先生没有提出,更有力的证据。我想管仲应该是姜姓,出自姜姓,出自姜姓,才是舅舅家的人,才可以称舅父。

  • 管夷吾尊王——余嘉乃勋

       余嘉乃勋。余,自称。嘉是喜欢,乃是你,勋是功绩,我对你的功绩感到很高兴。应乃懿德。应是受,懿是美,是受你美德。谓督不忘,督,前人认为是解为笃,就是厚。笃不忘 实不敢忘,我受你的美德实不敢忘。

       往践乃职。践,我们现在叫践行。你回去以后还履行你的职务职责。无逆朕命。逆者违也。就是你回去以后,还可以履行你的下卿之职。但在这里,不要违抗我的命令,接受上卿之礼的飨宴。

       我们看这段文字,是不是有点和《尚书》接近。所以通过这些,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尚书》当中的文字,体现的是比较原始的,特别是《周诰》当中的文字,是比较原始的周人的文字。

       而《左传》当中其他的文字,是战国间的文字。就是有些词义是不一样的,句式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所以这是体现了一种,文字的演变轨迹。

  • 管夷吾尊王——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

       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尽管周襄王,说得很恳切。但是管仲坚持推辞,仍然只受下卿之礼。所以这里省略了一些东西。君子曰,所以我们说,《左传》当中的君子曰,往往是作者借君子之口,对所载人和事的一些评说。

       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这是说管氏在今后世祀不绝,一直在齐国保持高位,是有理由的。宜哉。是应该的。为什么呢,让不忘其上。谦让不忘上司,不忘上级。即使有天子所命,仍然谦居国高之下,这是一种谦逊的行为。

       《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就是这种和悦平易这种人,是可以得到神的护佑。我想下边少了一句话。按照正常的引诗,往往还会有说,管仲之谓也。好像这里缺了这句话,但是我们补上以后,似乎语句更完整。

  • 左传导读——与王子郑会于首止

       导读部分我们先说一下历史背景。因为这是两段传文,所以历史背景,我们也分开说一下。首先说,宰孔和周襄王,为什么对齐桓公和管仲,如此的客气呢。为什么对他这么好呢,因为受了他们的恩惠。

       因为周惠王有两个儿子,长子是郑,王子郑。次子名带,王子带。王子郑作为长子被立为太子。但是惠后,就是周惠王的夫人喜欢小儿子。又一个,喜欢小儿子的事很多,是吧。她又是喜欢小儿子,她就一再鼓动周惠王,废郑立带。想让她小儿子继承王位,周惠王也有这个意思。接受了夫人的建议,还没有实施。但这个事情似乎传出去了。

       所以鲁僖公五年,齐桓公召集八国诸侯,与王子郑会于首止。八国诸侯在这里开会,请来了王子郑。意思是什么呢,明确承认王子郑的太子地位。也就是表示反对周惠王废长立幼。所以《左传》说,会于首止,会王子郑,谋宁周也。

       因为废长立幼,极易引起政治动乱,兄弟争位。齐桓公率八国诸侯,公开支持王子郑,避免王室废长立幼。那也就是避免王室因废长立幼,而引起政治动乱。所以叫宁周,使周王室安宁和平。

       但实际上,齐桓公此举明显带有要挟天子的,这种意图。周惠王当然不高兴,不高兴的表现是,他明确劝郑伯投楚叛齐。他跟郑伯说我支持你,齐桓公这个人不怎么样,你投楚吧。这就导致了郑国叛齐投楚。

  • 左传导读——周惠王去世

       鲁僖公七年闰月,周惠王去世。当我们读《春秋》的时候,大家也应该知道一点。《春秋》当中,凡记闰月,均在年底。《左传》说这叫归余于终。我们知道,太阳年是365天多。按照月亮计算的年,12个月是354天。所以每年就要差11天。

       这样要使月亮年赶上太阳年,必须加一个月。但春秋时期,历法水平还不是很高。他还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安排闰月。所以他把多出来的这些日子,都排到一年的最后加一个闰月。他知道加闰月,但他不知道加到哪里合适。归余于终,是把多出来的这些日子,都放在一年的最后。所以《左传》当中,《春秋左传》当中的闰月,全部是闰十二月

       周惠王去世以后襄王,襄王就是王子郑。恶大叔带。大叔带就和我们前面讲的,大叔段一样。因为他是长弟,所以称大叔。恶大叔带之难。也就是说,因为王子带有他母亲的支持,想和哥哥争位。

       虽然老头死了,惠后的说话就有分量。所以王子郑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故意把这个消息瞒下来。因为他害怕,他担心,王子带会在惠后的支持下,继承王位。所以他不说,不发布,他父亲去世的消息。所以叫不发丧,而告难于齐。

  • 左传导读——寻的就是洮之盟

       首先把这个消息告诉齐国,让齐桓公主持,拥立他继承王位。因为我们前面,我们刚说了,齐桓公两次,三次明确支持,支持他。所以他现在要求得齐桓公的支持。

       八年,春王正月。公会王人、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款于洮。这是经文。传文说盟于洮,谋王室也。谋王室也,齐桓公再次组织中原诸侯,共同商量王室的问题。那也就是王子郑和王子带,谁继承王位的问题。

       那当然也就是再次公开表示,我们支持长子,王子郑。在这种情况下到了年底,周王室才正式向各诸侯国,发布天子驾崩的消息。在齐桓公的支持下,王子郑继承王位,是为襄王。

       因为洮之盟,所谓盟于洮。就是大家共同发誓,结盟,拥立王子郑,这是洮之盟的主要条款,支持王子郑。所以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于葵丘。寻盟,这个寻盟寻的就是洮之盟。就是要求参加会盟的诸侯,再次宣誓效忠王子郑。

       所以说我们前面说寻盟,寻盟的真正含义是,再次发誓效忠襄王。

  • 左传导读——王子带之乱

       第二个事的背景,是鲁僖公十一年。夏,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同伐王师。入王城,焚东门,王子带召之也。秦、晋伐戎以救周。王子郑继承了王位,王子带心里不舒服,就去召戎人。召戎族,来伐王室,来争夺王位。这时候的秦国和晋国,帮助周王室的军队打败了戎族。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才有了管夷吾平戎于王。实际上也就是调解。因为在这一次驱逐了王子带,打败了戎族,稳定了周襄王的地位。所以下边王室政局稳定之后,齐桓公又帮助他们,缓和与戎族的矛盾,这就是管仲此行的目的。

       管仲隰朋,都是在缓和周王室、晋国,和戎族的关系。刚才说到这些戎族,大致都分布在今天的洛阳以南,西南那一部分地区。也就是离周王室都不远。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春秋初期,即使在周天子的身边,仍然有许多戎族的存在。如果不是齐桓公的帮助,周王室的军队都打不过戎族。

  • 左传导读——两个事件的意义

       下面我们再简单说一下,这两个事件的意义吧。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宰孔代表天子之意,优待齐桓公。赐胙,以及表示对齐桓公的尊重。和周襄王愿以上卿之礼飨管仲。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实实在在地,受到了齐国的恩惠。

       所以应乃懿德绝非空话。确实受到了齐桓公的美德,齐桓公的帮助,他才有了王位,他的王室才能稳定下来。所以这两篇传文,我们都可以看出,都可以看作是周襄王,对齐桓公和管仲的报答。

       另外在这两件事中,我们更可以深切地感到,齐桓公和管仲,对周天子的尊崇之意。尽管齐桓公是天下的霸主,管仲是齐桓公的得力助手。但是在天子面前,他们都表现得非常的谦逊。

       尽管赐祭肉是一个务虚的行为,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但是这个行为,它体现着周天子对齐桓公的恩宠。也有利于提高齐桓公,在中原诸侯国的地位。齐桓公的谦逊和管仲的谦逊,所体现对天子的尊崇。

       或者有人认为,这里边有虚假的成分,未必真心实意地尊崇天子。甚至齐桓公,可能也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这种意图。我说尽管如此,我们还必须承认,齐桓公对周天子的这种尊崇,在那个时代,很容易得到天下诸侯的认同。

       尊崇天子,拱卫王室。王室才是那个时候,大家都能够接受的理念。这也是齐桓公和管仲,在整个历史上,一直受到人们尊敬,受到人们认可的一个重要理由。后来的历史学家们,对晋文公往往有不少批评。但对齐桓公和管仲,几乎没有多少批评。

       原因主要是两条。第一,齐桓公真正地帮助了,不少其他中小诸侯国,打击了共同的敌人,戎狄部族。第二就是,他一直倡导,尊崇周天子,听命周天子,拱卫王室。这是在那个时代,最具号召力的行为。这是他受到好评的主要原因。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五章第第四节会盟葵丘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左传导读 晁岳佩】022 会盟葵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