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左传导读 晁岳佩】021 齐桓公伐楚

2022-03-27 21:24 作者:眼晕的账号  | 我要投稿

       齐桓公安鲁、救燕、存邢、救卫,为救郑国准备伐楚。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五章导读部分的第三节齐桓公伐楚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 齐桓公谋救郑——楚人伐郑,郑伯欲成

       下一篇是齐桓公伐楚。《左传・僖公三年》,我们从三年讲起。楚人伐郑,郑伯欲成。郑伯欲成,成者吗,平也,就是和解,就是和平。实际上这个平,这个成,实际上是变相地投降。就是楚人伐郑的时候,郑伯愿意投降。

       孔叔不可。孔叔就是郑国的一个大夫。曰,齐方勤我,弃德,不祥。勤者,劳也,勤我就是劳我,劳我就是为我劳。也就是齐侯,齐人现在正努力地帮我们。这就是劳我,这就是勤我。帮助我们御楚,图谋对抗楚人。

       弃德,不祥。德,何谓德,德者,得也。让别人得到好处就是你的德。所以这个齐方勤我,齐人为我勤,为我劳,正在帮助我们,这就是对我们的德。如果我们在这时候投降了楚人,那是弃齐人之德而不顾。

       那齐人对我们提供帮助的,一切努力都化为零。这个弃德实际上是没有报恩之心,没有报恩之心是不吉祥的。他就说了这么多,就说这么多。实际上言下之意是,郑伯接受了孔叔的建议,没有投降楚人。

  • 小插曲——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囿应该是花园,里面有一片湖泊。蔡姬是齐桓公的三夫人之一。两个人在划船玩,这应该是很浪漫的一件事。但是浪漫过程当中,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意外。这个蔡姬看来水性不错,在船上故意,荡者,摇也,摇荡。就是故意地摇这个船,使这个船摇晃。

       我想蔡姬在这样做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前提,她知道齐桓公的水性不行,甚至说他晕船,故意看他的笑话。公惧,变色。我说这可以证明,齐桓公确实水性不好,确实可能有晕船。禁之,不可。吓得脸都变色了。

       这个蔡姬太没有眼色了,让她不要再摇了,就是不听,太任性。你凭什么任性,我们不知道。公怒,归之。齐桓公一怒之下,把老婆赶回娘家了。未绝之也。尽管把她赶走了,但并没有说要和她断绝夫妻关系。

  • 小插曲——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人嫁之。这蔡人可能以为撵回来了,肯定不要了,不要了再让她改嫁吧。改嫁的结果是齐桓公恼了,我又没说不要,你敢再让她嫁人啊。于是这就有了下文是,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好像这个仗就是为了,蔡人把他老婆改嫁引出来的。

       在这儿说的以诸侯之师侵蔡。如果我们离开经文,去读传文的时候,我们也会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这就是一个证据。诸侯之师是哪国之师。经文是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八国联军,实际上是率八国军队侵蔡。

       蔡溃,遂伐楚。你想一个蔡国,可能对付一个齐国都对付不了,何况是八国联军呢。所以还没打就散了。溃者,散也。干脆就逃跑了。遂伐楚。把蔡打败了,接着进一步地往西去,就到了楚国边界。

  • 齐桓公救郑伐楚——风马牛不相及

       楚子使与师言曰,这时候是楚成王,楚成王派使者到联军中见齐桓公,是谈判。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大家都知道,是不是。其实我们要稍微说一下,就是北海和南海。都没有具体所指,就是你在最北边,我在最南边,我怎么也想不到,你会跑到我这个地方来。

       所以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就是连牛马发情相逐相诱而奔跑,都不会跑得这么远。我怎么也想不到你会跑这么远,到我这儿来。何故,为什么呢。大家注意,这是楚国的使者用楚成王的口气,在与齐桓公对话。

       管仲对曰,下面是管仲仍然是代表,齐桓公的口气在对话。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召康公就是召公奭,太公就是姜子牙,太公望,姜尚(姜望)。这句话是说在分封初期,我们就得到了如下的权力。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五侯九伯也没有确指,就是泛指天下诸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为了夹辅周室,齐国拥有对天下任何诸侯国,进行征讨的权力。赐我先君履。这个履因为它是个名词,现在很难准确地解。所以按照意译,就把它理解成疆界,实际上不是疆界,是征伐之界。

       因为我们国家从建立之初起,就拥有征讨天下诸侯的权力。所以这个履指的也是,征讨天下诸侯的范围。其实我说如果这样,按照名词去解的话,履是鞋子,赠给我们一双鞋子。我们可以穿着这双鞋子,代表周王室到各地去。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因为这个鞋就是我们,拥有征伐天下诸侯的象征。

  • 齐桓公救郑伐楚——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关于这四个地方,我们都说不清楚,所谓东至于海这个清楚,到海边。西至于河到哪里呢,到黄河,到黄河哪一段呢,不太清楚。

       所谓南至于穆陵,这个穆陵明显有两解。一是指今天山东临沂的穆陵关,这是从齐国疆界来作解,也就是齐国的疆界,当时可能到达临沂的穆陵关。另外一个解释是,湖北和河南之间的交界地方,有一个穆陵关,当时属于楚国,也叫穆陵关。

       说北至于无棣,无棣前面的,如果按照这是说齐国疆界的话,那么它应该在山东的北部。如果按照这是齐国征讨范围,来说的话,那前人认为,这是指今天的河北北部,至辽东半岛交界的那一块,辽宁交界那一块。

       按照齐国的国界去理解,它范围就小。按照它征讨范围来理解,它就应该大。因为在这里管仲强调的是,齐国拥有征讨天下诸侯的权力,拥有这么大的征讨范围。更重要的是,我到你这儿来并没有违法。这里也是我可以征讨的地方,所以我来了。从这个角度说,这个穆陵应该是指今天的,湖北和河南之间的那个穆陵。

  • 齐桓公救郑伐楚——尔贡苞茅不入

       尔贡苞茅不入。苞茅就是成束的茅草。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因为你们没有按期,给周天子进贡这种成束的茅草。这导致天子祭祀的时候,无以缩酒。缩,滤也。就是过滤的滤。

       关于这个缩酒有两解,一是在酿酒中,在酿酒过程中,为了滤掉酒中的杂质,使酒变清,用茅草过滤。第二种说法是把茅草竖起来,祭祀的时候竖好一束茅草,然后把祭祀的用酒洒到茅草上。这个酒是顺着茅草就滴下去了,这象征着祭祀的神,被祭祀的神把酒喝了。

       说因为你们没有按时贡献茅草,导致王室的祭祀受到影响,所以我要来问一问这个事。寡人是征,寡人征是,要来问问这件事。这是第一件。

  • 齐桓公救郑伐楚——昭王南征而不复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竹书纪年》记载说,昭王十九年,丧六师于汉。我们知道《竹书纪年》,和《春秋》是同一性质的文献。它也是只记一句话,它的记述方式,记述格式和《春秋》是一样的。况且我们今天看到的,《竹书纪年》,一共有两种。

       一个是所谓的古本,一个是所谓的今本。但是不论是今本还是古本,都是辑佚本,都不全。所以《竹书纪年》,也往往不能够提供很完整的信息。这里只是说昭王丧六师于汉,六师是周王室的全部军队,一共六师。

       昭王带着它到汉水流域,去干什么去了,去伐楚去了。在伐楚的过程当中他没有回来,死在了汉水流域。所以这就是所谓的,昭王南征而不复。复者,反也。寡人是问,我也要来问问这件事,也就是我来问的。你不是问我为什么跑这儿来吗,那我告诉你为这两件事。

       第一,你没有按时贡献茅草,第二,我要问一问,当年昭王是怎么死的。

  • 齐桓公救郑伐楚——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楚国的使者在这里很诚实,说没有贡献茅草,确实是我们不对。我觉得这个寡君之罪,似乎应该是寡人。因为他是用楚成王的口气,在和对方谈判。所以前面他也说的是寡人处南海,君处北海。

       寡人处南海,那用的是寡人,是用楚成王的口气在说话。在这里说寡君,又变成了他自己的口气。所以我说这两者相比较的话,此处寡君似乎应该是寡人之误。那是在流传过程当中错了呢,还是作者在写的时候,本身就没有顾及到呢,不知道。

       贡之不入吗,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他说这个事确实我们错了,哪敢不上贡。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关于昭王当年怎么回事,你去问问汉水去吧。师进,次于陉。

  • 齐桓公救郑伐楚——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关于屈完如师,前人一般认为,屈完是率领楚国军队,来抵御八国联军的。他到联军里面首先来谈判。师退,关于这个师退,齐桓公为什么率领军队后撤一块,没有解释,前人没有解释。我想这应该是齐桓公,也愿意和谈的一种表示。

       次于召陵,就是北方军队退到召陵,这个地方驻扎。齐侯陈诸侯之师,陈当然就是列,那也就是八国军队都排好,其实在炫耀。与屈完乘而观之。这个乘实际上是同乘一辆车,齐桓公和屈完同乘一辆车来。

       用今天的话说叫检阅部队,这个检阅,实际上有点炫耀的内涵在。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关于这个岂不穀是为,杨伯峻先生理解为,岂是为不穀。就是他这样读,那这样翻译呢,就是我们这次来,不是为了我个人。岂是为不穀,这是一种解读,也通。

       但是我个人认为,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读法。那就是不穀岂为是,因为他让屈完来检阅部队,目的是吓唬他。那就是告诉他,打仗并不是我的本意。不穀岂为是。就是我不是为了打仗来的,打仗不是我的本意。我想这样理解也通。

  • 齐桓公救郑伐楚——先君之好是继

       先君之好是继。我想这样呢,和这句话联系起来更通。就是我们这次来,目的不是为了打仗,是为了继续先君之好。所谓继续先君之好,这是春秋时期,常用的一个外交辞令。先君之好是说我们以前的,历史上的历代以来的友好关系。

       其实历代的齐国国君和楚王,是不是友好关系呢,不重要。要打着先君之好这种旗号,这种旗帜。这在《左传》当中出现过多次,这是一种外交辞令。就是我这次来不是为了打仗,是为了恢复以往的友好关系。

       与不穀同好如何。不穀是自称,谦辞。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惠是敬辞,徼就是求。求福于敝邑之社稷。这句话是说,你这种和平友好的理念,等于为我国社稷求福,我表示感谢。辱收寡君,辱也是敬辞,我们可以理解为你不计耻辱,收我寡君于麾下。寡君之愿也。这里边充满着外交辞令。我说这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文明一种体现。

  • 齐桓公救郑伐楚——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你看,八国联军,你怕不怕。用这么多人来打,谁能抵挡。以此攻城,何城不克。这就有点恐吓的味道。

       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绥者,靖也,安也。就是安诸侯,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这个力和前面的德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你要使用武力的话,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方城两种说法,一说是方城山。另一说是泛指江淮之间的,崇山峻岭区域,可能主要是大别山那一块。因为后面是汉水以为池,汉水以为池是以汉水为池,池就是护城河。从这个角度说,这个方城应该理解成,整个的崇山峻岭一带。

       否则的话如果仅是一个方城山,恐怕很难把整个的汉水,看成护城河。也就是说我们楚国,有这么多的崇山峻岭,又有汉水阻挡,挡着你们。虽众,无所用之。人再多没有用的,这是针对齐桓公的恐吓,所作的一个回答。屈完及诸侯盟,就是说结果是双方签订了,一个友好条约。

  • 左传导读——齐桓公称霸

       导读部分,我们就讲两个小问题。关于齐桓公称霸,其实大家都曾学过,我们在这儿只是简单地说一下。这一次齐桓公伐楚之役,被认为是齐桓公称霸的顶峰事件。也就是说齐桓公称霸,以这次战役为标志性顶峰事件。

       特别是《公羊传》认为,挽救了中国的危亡。因为他认为是在南夷与北狄相交,中国不绝若线的环境下,齐桓公这一次遏制了楚人的势力,使中国才没有灭亡。也就是北方有戎狄势力,南方有楚国势力,中原眼看就要被他们蚕食殆尽。在这种情况下,齐桓公伐楚意义重大。

       但实际上就我个人看来,意义没有那么大。我们先说一下齐桓公称霸的本身。这个霸,我们现在一般称霸,其实在先秦文献中更多地称伯。伯我们现在说就是霸,五伯和五霸是一样的,称伯和称霸是一样的。

       但是为什么要称伯呢,我的理解是伯就是老大。所以我说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霸主就是带头大哥。那齐桓公如何做上带头大哥的呢,我想有以下几条。

  • 齐桓公称霸——安鲁、救燕、存邢、救卫

       第一,这个鲁庄公去世,他的弟弟公子牙、公子庆父,联合庄公的夫人哀姜,杀死了庄公的儿子子般和闵公,也就是杀死了两任即位君主,导致鲁国政治一度混乱。在这个情况下,齐桓公支持公子季友,拥立了僖公,才使鲁国政局稳定下来。所以前人往往把这一点称为安鲁,帮助鲁国政局稳定。

       第二是救燕。在整个春秋时期,燕国和中原诸侯国交往极为少见。但是当燕国受到戎族入侵的时候,齐桓公仍然去伐山戎,那就救了燕国。

       第三点就是救邢卫。这一点我们前面讲了卫国,就是当卫国面临灭亡的时候,齐桓公帮助他重建了一个新城,也给了他很多资助。同时当邢国也遭受到,狄人的侵扰的时候,他又去救了邢国。

       所以前人把这两个东西,说成是邢人如归,卫人忘亡。都是他们在灭国的情况下,稳定下来,重新建立了国都。实际上这是四个事情。因为这四件事,齐桓公在中原诸侯当中,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也就成为了公认的中原领袖。

       所以我说带头大哥是这样当上的,是在帮助别人,多次帮助别人这个前提下,大家才拥立他做了大哥。同时这些行为,也遏制了戎狄部族的,戎狄势力的发展,保护了整个中原地区的相对稳定。

  • 齐桓公称霸——争郑、称霸

       下面我们再看南部的。鲁僖公元年,秋,楚人伐郑,郑即齐故也。就是说在僖公元年,这时候的郑国,明确地是倾向于齐国,也就是说他接受了齐桓公做大哥。这时候正是楚国,南方势力北上的时候,所以从这时候就开始了争郑。所以在整个春秋时期,争郑是争霸,一个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争郑国。

       郑国因为那个位置,正好是楚国势力和北方势力,一个缓冲带。因为它紧靠着,它再往南一点就是楚国的范围了。所以它只要往北一上,接着就是伐郑。齐桓公率鲁、宋、郑、曹、邾结盟,谋救郑也。

       就是楚国要伐郑,齐国就要开始救郑。二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这是经文。江和黄都是离楚国很近的小国,但这时候它也参与了北方集团,也被齐桓公拉拢了过来,加入了北方阵营。

       冬,楚人伐郑,鬬章囚郑聃伯。三年,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阳谷。这是经文,谋伐楚也,这是传文。也就是在这两年当中,这两三年当中,齐桓公一直在忙活着,想着怎么去救郑。那救郑就意味着伐楚。

  • 齐桓公称霸——孔叔反对郑伯投降求和

       冬,楚人伐郑。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郑国大夫孔叔反对郑伯投降求和。认为这样就辜负了齐桓公,为救郑而做出的各种努力。我说齐桓公称霸,最重要的也就是北御戎狄,南抗强楚,所以大家认为意义重大。

  • 齐桓公称霸——齐桓公救郑伐楚

       那么我们下面,我也说一下我认为的意义,也就是这次伐楚的意义。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救郑伐楚,应该是齐桓公的既定目标,已经酝酿了两三年了。但是在这时候,《左传》作者却加了一个小插曲。

       似乎这一次战争就是因为蔡人,把蔡姬又嫁给了别人引起的、我说这个小故事,看起来很好玩很有趣,似乎成为这次伐楚战争的导火索、这是作者喜欢用一些,这样的小事件。小插曲,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但是在这里,我说似乎有弱化主题之嫌。因为他本来并不是,为了蔡姬的问题才去伐楚。对不对,伐楚的真正目的是救郑。但是他却加了这么一个小故事,误导大家,认为蔡姬事件成为导火索。

       我们通过传文可以看出,齐桓公这次率八国之师伐楚,这是在春秋时期,南北两大集团第一次交锋。但是在这次交锋当中,似乎没有看到,齐国占有太多的上风。

  • 齐桓公伐楚——何以伐楚

       我们回顾一下这个过程。楚成王派使者到军中交涉,这一点大概反映了春秋时期,伐与被伐之间的常用模式。一方军队来伐,他必须向被伐方说出他的理由,如果他说不出正当理由来,这就是赤裸裸的侵略行为,你没有道理。

       如果伐人方说出了道理,那被伐方就需要作出解释。伐人方说你有什么罪,我所以伐你,被伐方说你说的这个罪,我有还是没有。如果解释都通过了,那大家可以双方和解。如果被伐方不能说明他无罪,他就要作出或战或和的这种选择。所以楚成王派使者来,就是来问你带着这么多军队,到我这儿来伐我,为什么,来问理由。

  • 何以伐楚——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管仲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来伐的理由合理性。他说第一点是,从我们齐国建国之日起,就具有征讨天下诸侯的权力。这是周天子赋予我们的权力,因此我到这儿来讨伐你是合理的,因为我有这个权力。

  • 何以伐楚——南至穆陵

       第二点是当时我们,周天子给我们征讨的范围,包括你楚国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到这儿来,也没有违背天子之意。也就是说周天子给我们的,征伐权力和征伐范围,是我们这次来伐的,合理性的说明。这就是所谓的,五侯九伯,女实征之。另外我的征伐疆域到南至穆陵。穆陵我说从这个角度说,应该指现在湖北麻城的穆陵关,这也属于我们的征伐范围。

  • 何以伐楚——尔贡苞茅不入、昭王之不复

       第三点是作为已经承认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楚国,你应该有向天子贡献方物的义务。那么你们的义务,就是贡献成束的茅草。你们没有贡献茅草,这是失职,这是犯罪。这就是我们来伐的理由之一。第二,当年周昭王南征,死在了汉水,那我要问问是怎么回事。

       也就是这两点,前两点强调的是来伐的合理性,我有这个权力。后两点强调的是来伐的原因,你们有罪。实际上大家会感到,管仲的这个回答,是不是有点怪怪的。怪在哪里呢,目的是来救郑。但是在这整个的答辞当中,没有一句涉及到郑国的问题。

  • 春秋初年的特点——周天子仍是天下共主

       我在想这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反映了春秋初年的特点。我想大概齐桓公和管仲他们,认为救郑不能够成为,伐楚的正当理由。因为按照管仲所说,你的征伐权力,你的征伐范围,目的是夹辅王室。当周天子的地位受到影响的时候,你可以征讨天下诸侯。

       但是现在我们楚国,并没有影响周天子的地位。那么你来伐楚,和周天子无关是不行的。伐郑,楚国伐郑,楚国伐郑并没有直接影响,周天子的地位。这不能够成为齐桓公伐楚的理由。如果说楚人伐郑不对,那么你齐桓公,带领八国军队伐楚对吗?

       同样都是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征战,都是不被允许的。如果你要伐我可以,但是你必须有天子的授命。你有吗,没有。你没有周天子的授命,你率这么多国家来伐蔡伐楚,也是不对的。所以我想正是在这个思路上,管仲没有把救郑作为一个理由,没有把楚人伐郑作为一个理由。

       我说这种观念是典型地反映着,春秋时期的特点。春秋初期的特点,大家都仍然承认,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国只有在夹辅周室的旗帜下,才能够征伐别国。管仲提到了两条理由,都与周王室有关。

       一是茅草问题,你影响了天子的祭祀。二是昭王南征不复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这成为他伐楚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本来是救郑,却一字没有提救郑。一字没有提救郑,我说原因就在这里,这是那个时代的特点。

       自晋文公称霸以后,也经常地伐楚伐郑,但是再也不提这样的理由。他很少再拿着周天子说事,我说这是时代特征。

  • 齐桓公伐楚——君其问诸水滨

       我们再来看楚人的回答。楚国使者首先对管仲所说的,来伐的合理性,也就是征伐权力和征伐范围,表示默认,没有对这一点表示异议。那好,你有这个权力,就有这个权力吧,对不对,他没有说这个事情。对茅草问题他承认,是,我们有罪,这一点我们确实不对。

       但是关于周昭王南征不复,他不愿意承认。因为这个事情太大,再说也不是他直接打死的,所以他就要推托。他是淹死在汉水里面的,那你去问汉水是谁害了他。也就是对这个事情,他不愿意承担责任。

       其实在这里,楚国使者虽然也承认,没有进贡茅草不对,但实际上口气还是比较硬的。所以下面就是师进,次于陉。齐桓公提出的茅草问题,你承认有罪。第二个问题,你不愿意承担责任。所以我还是要表示进一步地讨伐。

  • 齐桓公伐楚——没有真的要打

       在这种情况下,楚成王派屈完带着军队来抵抗,准备抵抗。屈完首先作为代表去谈判,齐桓公立即做出退师的这种行动。我说很明确地表示,齐桓公也不希望真正的打仗,退一步准备和谈。

       在谈判过程当中,屈完一开始表现得很友好。因为齐桓公表示友好的时候,他也表示友好。齐桓公吓唬他的时候,他就表现得很强硬。你友好我就和你友好,你要不友好,我就愿意和你打。

       在这种情况下,齐桓公和管仲,似乎都没有要打的意思,结果是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左传》没有记载条约的具体内容,我想内容无非是互不侵犯,保持友好这些虚言而已。其中也许有言归于好这种条款。

  • 齐桓公伐楚——伐楚之战的意义

       但是这次伐楚之战,第一,没有真正地重创,楚人的军事实力。第二,这两次交锋,齐人实际上都没有占到,明显的上风。楚国的两位使者都是外柔内刚,表面上表示愿意和平,但是骨子里表示我不怕你。

       第三,齐人根本就没有提到救郑的事。我想正是因为这几点,使郑人认识到齐人未必那么可靠。于是转过头来,明年就正式投靠了楚国。也就是说这次伐楚救郑,实际上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

       当然换个角度看,齐桓公此举也避免了一场,有多国参战的血腥战争。所以我说有些时候,要换个角度看可能就不一样。我说另外还有一项意义,这次战争的意义。

       从这时候开始抗御楚人北上,成为中原诸侯国的共同目标、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在此以后,中原诸侯国要团结起来共同抗楚、这是齐桓公开创的一个事业,尽管只是象征性地伐了一下。但是在此后成为一个主题,谁能组织抗楚,谁就是中原诸侯国当中的,带头大哥。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五章第第三节齐桓公伐楚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左传导读 晁岳佩】021 齐桓公伐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