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阿加莎克里斯蒂《东方快车谋杀案》:赫尔克里波洛静坐思考

2023-06-25 17:52 作者:不睡懒觉的蝗虫  | 我要投稿

波洛正搭乘著名的东方快车出行。在一个下着暴雪的深夜,波洛的隔壁隔三岔五就响起一阵骚动,他刚刚在噪音间勉强睡去,门又突然响起砰的一声,他赶忙打开大门,只看到一个穿着猩红色睡衣的人向着列车尽头走去了。第二天,波洛的邻居被发现在昨晚遭人乱刀刺死,凶手就在快车上的十三个人之间……

2017年,新的反派电影上映了,但是我去看之前先看了小说,毕竟电影肯定有所删减或改编,而且我也没法在电影院里暂停捋思路。不如先把原汁原味的故事给读完,再去欣赏导演会用怎样的镜头语言来讲这个故事。

2020年,新星出版社,郑桥译。我手上这本是2020年二次重印的一批,波洛和马普尔出场的书都在书腰上画了小胡子或老太太的简笔画,2015年之前的版次是没有的。可能对于强迫症来说,书架上这一大行书花花绿绿的凑不成整,看起来会十分痛苦。不过我其实还挺喜欢这个感觉,就应该有的新有的旧,有的保存不错有的翻烂了,否则买书就跟摆拍似的了。另外,我看书时候都完全想像不出来列车里头是什么样,因为我只坐过硬座车,上大学出远门坐过两三次高铁,都想象不出来带独立洗手间的列车包厢里头是有多豪华。竟然还有这么齐全的家具,天哪。

老规矩,这个专栏不剧透谜底,所以没看过的观众大可放心阅读。我不推荐没看过推理小说、但是慕名而来的观众直接就读这本书,至少应该先读点通俗易懂的作品练练手。东方快车上的这个案子实在是太复杂了,人物众多,时间错乱,线索复杂,虽然可以一句话把真相概括出来,但是它的推理过程非常繁琐。就连经典的苏切特电影版也非常粉丝向,节奏非常快。

从故事的结构来看,这本书还是很简单的三段式推理小说,发生命案——调查命案——推理出真相,非常普通,也非常朴素。调查过程就可以认为是非常顺利,波洛中途没有被误导得出错误的结论,也就是说剧情基本不存在反转。但结构虽说很简单,案情却十分复杂,还具备相当的迷惑性。

案件开始于这个下着暴雪的晚上,这里的视角在波洛身上,故事拿不小的篇幅详细刻画了他在死者隔壁的所见所闻。波洛本来已经躺下要睡觉了,但是他因为外边的响动而起身开了两次门,两次开门的见闻都不同:第一次是听到隔壁有惨叫、铃声响动,列车员赶来后屋子里有人说“这里没事,我按错铃了”,然后波洛顺便在门口找列车员要了瓶矿泉水。这时候又有个人按铃,后来我们知道是俄国公主按铃叫她的笨蛋女仆过来揉肩膀。第二次是波洛听到隔壁的美国老太太按铃说她房间里有人,但列车员看了说是虚惊一场。就在波洛快睡着时候有人撞了下门,他打开门发现有个穿着红睡衣的人刚走过去了。我们最基本的事实认为,在这时候死者早已在乱刀下毙命。

这里波洛的见闻是碎片化的,列车包厢的门和墙壁将死者和波洛隔开,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全部都是“有某种声音”这种极其缺乏说服力、且非常容易伪造的证据。就连波洛仅有的亲眼看见的一幕,那个穿着红色睡衣走过去的女人都让人感觉只出现在梦境里,令人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迷惑。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吗?为什么她会穿成这个样子?她又是否真的有能力潜入房间杀死一个性格凶恶的成年男人?若是阿加莎稍加改写,仿佛就要变成一个关于幻视、幻听的精神疾病流悬疑故事。

第二天,人们发现了尸体,波洛开始调查。列车何时离开上个车站、预计何时抵达下一站、何时因为暴雪而停车;列车员去隔壁车厢聊天事件;俄国公主叫女仆来按摩,以及笨蛋女仆回去拿了次毯子;两个老太太在死者隔壁的见闻;秘书和上校下车一起键政,过会儿又回车上,后半夜还叫列车员铺了次床;死者收到的信;在角落里窥屏的蹩脚侦探都看到了什么;还有疑似在互相包庇的男仆和意大利人;以及看上去最没有嫌疑但是关键证件有毛病的公爵夫妻。

这里的调查过程占据故事的一多半篇幅,这辆车上除了波洛和死者以外有13个人,调查的过程就是在验尸之后把每个人都叫到跟前进行审讯,跟一篇论文一样“A的证词”“B的证词”……每个人都自说自话、各执一词,都在昨天晚上干了一些事情,基本上每个人都有疑点,但其实每个人的可疑之处又都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的。在写作这部分时,阿加莎近乎是放弃了一切“故事性”,把整个调查过程纯粹地写成了审讯报告。至少在故事的前80%,所有线索都是极度公平的,至少这是一本纯古典推理之作,读者尽可以在这里彻底享受脑内推理的快乐。

阿加莎的很多很多名作都很“简单”,其所用的诡计用区区几个字就能概括,但谜面却远没有真相那样简单。东方快车这个案子的复杂程度在她的作品里是排得上号的,这13个人都在各干各的事,需要记忆的内容十分繁杂。但是,这个故事复杂的地方还不只是内容的繁琐。这个故事真正可怕的地方在于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近乎是无懈可击的证词,都可以清晰地说出命案发生时他大概在做什么,并且有至少另一个人能用他的证词或行动来侧面证明他没错,就连在现场留下手帕、烟斗通条的关键嫌疑犯都可以被证明不在现场。也就是说,如果侦探认为有一个人撒谎了,那就必然还有另外一个地方搞错了。对一个命题的质疑必然会引起对另一个甚至多个命题的质疑,而且这份质疑的程度还很浅,无论读者证明了谁撒谎,都只能停留在“撒谎”的程度,只能证明这个人不老实,根本就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证据能点名红衣女子的身份和凶手的身份。

那么波洛究竟是怎么从这种死局中杀出重围的?其实面对这个谜团,他也没有通过暴力或者莽撞的方式与之正面对抗。波洛极其敏锐地注意到了嫌疑人们的职业和身份,这成为了破解谎言、提炼真相的关键线索。此外,波洛在本案中的查案可谓十分精彩,情商拉满,通过软硬兼施、甚至挖坑下陷阱的方式在审讯中套话,纯粹用语言的艺术来挖到了大量常规手段根本得不到的情报。

和《东方快车谋杀案》类似的是《罗杰疑案》,罗杰家里的每个人都在当晚做着不同的事,两本书的线索都是复杂而又公平,且诡计都可以“一句话概括”。而且,这两个案子在知道谜底之后,重复阅读故事就会变成彻底的“重复游玩一个机关房”。整个故事会从一个考验逻辑推理的谜语“坍塌”成一个全心全意对读者进行迷惑的诡计,放眼望去,所到之处几乎全是伏笔,很有可能第一遍被骗到的读者在二刷时候会感叹“啊,原来这句话是这个意思!”不过在证词方面,罗杰案和东方快车案正好相反,罗杰案里大多数人都是自说自话,嫌疑人普遍缺乏强而有力的洗清自己嫌疑的证据;而东方快车案正好相反,每个人的证词都天衣无缝,侦探和读者需要自行去鉴别究竟哪个人撒谎了、哪个人是真正有嫌疑。从这角度来说,这两部阿加莎的代表作还是严丝合缝的姊妹篇。

最后我想说一个我印象很深的轶事,真实性不保证。英国女王曾经在和阿加莎聊天时提到,她老人家看过《东方快车谋杀案》但是她不记得结局了,请阿加莎提醒一下她故事的结尾到底是什么。阿加莎当时很礼貌地建议女王回去好好看看。这里女王暴露了,她绝对是没看过这本书,根本就是个云读者!我不信这世界上有人看完了这个案子还能不记得结尾是什么!她要是忘了波洛破案的关键、嫌疑人各自的身份、凶手作案的动机,我都可以理解,但是我不信她能把结尾忘了,根本不可能!

《东方快车谋杀案》我给10/10分,绝对是满分。这是阿婆的第19本书,也是按时间顺序来排的话第一本我给满分的巨作。这本书最为人熟知的可能是关于正义与人性的探讨,包括几版电影都是凸出剧情的争议性。但我最关心的还是推理和谜题的水准,这本书它的优秀之处绝对不止是剧情,它把推理也给写到了一种极致,阿婆前18本书里只有《罗杰疑案》可以与本作掰掰手腕,剩下的推理水准都根本比不上这本。因此,绝对不能因为它的“社会意义”和“人性拷问”而忽视它严密的逻辑推理——况且其实小说还是偏向于古典的,波洛并没有对于这个案子的真相而感到特别纠结。

下一本看《金色的机遇》。

阿加莎克里斯蒂《东方快车谋杀案》:赫尔克里波洛静坐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