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工程
早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KV坦克是苏军当时最强大的地面力量,发展KV坦克的同时也衍生了众多型号作为实验配平台,而212工程就是我们要说的例子之一

212工程由科京担任设计师,在借鉴KV与SMK坦克的基础上设计,该项目最早可以追寻到苏芬战争时期,苏军当时缺乏自行火炮,因此在这影响下,在基洛夫于1940年末开始提交该设计。


苏芬战争时期,当时苏军为了攻克极其坚固的曼纳海姆防线,苏联军方当时大伤脑筋,打起来远比想象中的困难许多,因为缺乏重炮掩护,根本不能伤到防线丝毫,就算有重炮掩护,但没用机动装置下又太笨重,这个问题可以用坦克底盘搭载来解决,但出现时间已经过去了,直到1940年2月芬兰防御被攻克才进行测试实验,由于当时迫切需要重型坦克以及自行火炮,而苏联军方当时也更倾向于KV2,科京利用这一点,决定独立重型发展自行火炮的项目,它可以用来直击对方前沿阵地,或者后方目标。

对于武器上,212工程选择了BR2 152毫米炮,该火炮早在1931年就被制造出来,最初再与B30火炮测试时被拒绝,该火炮当时被拒绝的原因是炮管比较脆弱,但即便如此,当时苏联重炮团依旧装备了30多门。

但BR2的炮口能量很大,有很高的动能,缺点就是过于笨重,设计复杂,炮管耐久度较低,有两种弹药,一种是48公斤重的高爆弹,和一种49公斤重的混凝土破坏弹,最大初速880米每秒,射程25km。如果坦克或者装甲车这炮弹击中,那么毫无疑问将会被彻底炸毁。但由于火炮部件的增加,再加上重量和设计的缘故,需要对其底盘进行重大改造,车体加长,悬挂结构也进行了加固,车体的负重轮从六个增加到了七个。

由于布局的变化,212工程看悬挂系统与原版KV的位置相反,原先的后驱轮变为主动轮,而导向轮位于后方,它可以调节履带的缩紧能力,悬挂为扭杆系统,履带宽度为660毫米,底盘的设计也改变了车体的总体布局,战斗位置位于车体后方,发动机和变速箱位于车体前面与中间,车体前面是司机与航向机枪手,剩下的位于后面的炮塔内,车体为焊接轧制装甲,最大装甲厚度60毫米,最薄的地方为20毫米。

火炮配备了光学设备,火炮的角度也很不错,范围在-3°到-15°,水平方向为-8°,为了防御步兵212工程配备了三挺DT轻机枪,一挺位于车体前方,一挺位于炮塔后面,还有一挺位于炮塔上,用于对抗低空威胁。车体最大弹药量为47发,采用分装弹设计,以及3000发机枪子弹,而KV2则是36发,机枪子弹比212要多一点点。

除此之外,还带有通信设备,是一台71-TK-3M电台,带有天线,车体内部也有一个TPU3多通讯设备,供车组成员联系。

虽然212工程项目已经彻底实施完毕,该项目当时已经获得苏联军方批准准备量产,212工程马上就要实行生产,然而在1940年12月份军方突然要求对KV1与2进行新的创新,为此212工程项目被抛弃,1941年4月初,开启了新项目KV3坦克的设定计划,而212工程也没有量产的机会了,因此212项目被停止,随后军方也拆除了这辆212工程原型车。

重量63吨,成员七人,武器152毫米炮,和三挺DT机枪,发动机B-2CH12缸柴油发动机,功率850hp,时速30km每小时,最大航程200 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