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什么是政体?如何划分政体?

2021-03-13 18:01 作者:销魂很销魂  | 我要投稿

非专业讲解,看个乐子(


什么是政体?

相信有些人分不清国体和政体?一定要分清楚,不然会闹出笑话。

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


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政体由国体所决定,与国体相适应。

因为具体的情况不同,国体相同的国家,可以有不同的政体。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政治体制也都不尽相同。


在中国大陆,政体往往等同于政权组织形式,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政体包括了一个国家纵向的权力安排方式,叫做国家结构形式,指的是一个国家地方与中央,整体与局部上的权力关系。一般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复合制又包括了联邦制和邦联制)。

还包括了各个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称作政权组织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不合法的政府或是无法成功行使权力的政府也有政体存在,一个失败的政府仍然是政府的一种形式。


如何划分?

如何界定政体类型,是政治学的一个古老问题。

政体划分依各家学说而有所不同。

对于政体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

古希腊时期各种样式的城邦制度,一直到启蒙运动后的的制度实践,各种体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再到密尔,西方政治思想家们对政体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古希腊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根据执政者的人数和政体的内在精神和原则,把政体区分为四种类型:精英政体、勋阀政体(斯巴达-克里特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五种政体循环更替。

在精英政体,统治阶级不拥有私人财产,但拥有资产的被统治阶级,摸爬滚打进入统治阶层,统治阶层产生了私有财产,从而退化为勋阀政体。

勋阀政体对战绩、荣誉和金钱的追求,导致少数人聚敛大量财富,退化成寡头政体。

头政体以财产决定地位,导致穷人对富人的憎恨,最后推翻富人,平民政体取代寡头政体。

平民政体过度崇尚目田,陷入无政府状态,使得有了极权政治产生的可能,从而僭主政体取代了平民政体。(僭主与君主同样是一人统治,但僭主只关注个人利益,忽视其他人的利益)

极权的专制走到尽头又使贵族政体有了产生的可能。

在《论政治家》中,柏拉图先按统治者人数的多少把政体分为三种:一个人统治的,少数人统治和多数人统治。

然后根据统治者是否法治,一人统治可以分为王制和僭主制;少数人统治可分为贵族制和寡头制;多数人统治可分为共和制和平民制。


一般认为,比较正式的政体类型学起源于亚里士多德。

他区分政体类型有两个标准:

  1. 最高统治权掌握在谁手中,是一个人手中,少数人手中,还是多数人手中。

  2. 这种统治服务于部分人的利益还是整体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按照统治者人数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

再根据施政目的,从这三种政体中产生出三种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多数人统治,又服务于部分人的利益,这是什么意思?

这里,亚里士多德把多数人的统治视为穷人的统治,因为底层阶级的数量总是超过上层阶级的。

多数人的统治只服务于部分人的利益是指,这种统治完全不考虑上层阶级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平民试图要迫害富人,就会成为暴民政体。

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共和政体是指,这种统治兼顾了所有人的利益。

罗马

随着罗马共和国逐渐崛起,以西塞罗为代表的罗马思想家将政体理论继续向前推进。

西塞罗将政体分为一人统治国家的君主制、少数选举出来的人统治国家的贵族制,由人民自己掌握的民主制

他认为最好的政体是这三种政体“均衡地混合”,并认为罗马共和国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教科书上说的贵族共和制。

近代

法国思想家让·博丹,根据掌握国家主权的人数的多少,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

又把君主政体按照君主行使权力的方式分为王朝君主制、领主君主制和暴君制

此后,托马斯·霍布斯完全摆脱了伦理、道德和宗教的约束,以社会契约为基础,按照主权的归属将政体分为一人掌权的君主政体、议会式的贵族政体以及全体臣民大会掌权的民主政体。

约翰·洛克根据立法权的归属,将政体分为:

  1. 由多数人掌握立法权/并通过委任官员执行法律的/纯粹的/民主政体。

  2. 立法权属于少数人的寡头政体。

  3. 立法权归于一人的君主政体(还可以分为世系君主制和选任君主制)。

  4. 立法权由多数人交给少数人或一人,然后收回立法权重新交给少数人或一人的混合政体。

孟德斯鸠按照统治权的归属将政体分为共和政体(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君主政体(英国君主立宪制)和专制政体。

政体的稳定取决于地盘的大小,小国适合共和政体,再大的适合君主立宪制,大帝国适合专制君主政体。

卢梭则按照政府成员人数多寡将政体分为:多数人的民主制、少数人的贵族制(自然的贵族制、选举的贵族制,世袭的贵族制)、一人的君主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定的政体类型划分标准主要有两个:

  1. 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人数的多少

  2. 最高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

从这两个标准出发,国家政体可以从总体上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大类。



现代

随着人越来越魔怔,缝合怪越来越多,政治学家对政体进行更精细的分类。

美国政治学家约翰·威廉·柏杰斯的政体分类

  1. 根据主权机关与政府机关有无区别分为直接民主制和间接民主制

  2. 根据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分为世袭政府和选任政府

  3. 根据行政与立法部门的关系分为内阁制和总统制

  4. 根据政府机关是否分权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

  5. 根据国家联盟的职权可分为邦联制

塞缪尔·亨廷顿从发展政治学角度,先依照政治参与程度从低到高将政体分为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

再根据制度化和政治参与之间比值高低分为公民型和普力夺型(praetorian)

公民政体又分为建制型、辉格型和参与性。

普力夺政体有寡头型(政治参与仅为少数人)、激进型(政治参与扩大到中产阶级)和群众型

在普力夺社会里,不仅政治活动家是各路好汉,用以分配官职和决定政策的方法也五花八门。各个团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富人行贿,学生造反,工人罢工,民众暴动,军人就搞政变...牧师利用布道,教师利用讲台来进行政治煽动,诗人.作家和艺术家则将他们的作品当作匕首和投枪,当作政治斗争的工具。

——塞缪尔·亨廷顿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划分在现代政体中一些情况下不太方便,比如现在有议会君主制,也有共和政体但是权力集中在一人。

所以,现代西方(注意是西方)通常先假设一条轴,一端是民主政体,比如古希腊,靠近这一端的是大多数发达国家,另一端是极权政体(又称全能政体),例如德三,其它国家的政体在这条轴中间的某个位置。

威权主义的概念是美国政治学者胡安·林茨较早提出的。林茨认为,威权主义政体既不同于民主政体,也不同于苏联的gczy,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被划为威权主义。

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的单词词根是“total”,“全部”,在这里的含义指政治权力试图囊括一切、无所不包。

极权主义意味着权力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角落。


此外,胡安·林茨认为现代政体类型有五种,分别是民主政体、威权主义、全能主义(极权主义)、后全能主义和苏丹制。

全能主义发生改革或演进后形成后全能主义。

后全能主义政既可能转变为较为标准的威权主义政体,又可能仍然保留着比较多的极权主义特征。

苏丹制,沿用的是马克斯·韦伯的概念,是指完全基于个人统治的专制主义政体。


政体划分方式各种各样,各个学者、各个文献的说法也是不一样的,在分别的时候更应该视情况而定。

什么是政体?如何划分政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