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1-3-1-3)现实唯心主义——面对“心不齐”的拧绳哲学

1-3-1-3 现实唯心主义 Actual idealism 面对“心不齐”的拧绳哲学
哲学史人物
乔瓦尼 秦梯利 Giovanni Gentile
墨索里尼御用哲学家“The phylosopher of Fascist”
共同体中每个人面对现实都是一样的
过去就不是现实,就是历史,而历史可以被语言篡改
场域论 1
世界(World)
Action 在同一、均质的世界中纵横驰骋的
市民社会中的第三阶级话语体系,不反思世界背景性秩序
现代社会是依赖差异存在,根本观念上的对抗,符号想要维系两者,所以语言中总是充满对抗
布尔乔亚
安稳舒适享乐的整全世界,外部有异质性他者侵入
符号学层面布尔乔亚所主导
生产关系
普罗大众
两极化的对抗
物质的实现
生产力
共同体思想与普罗大众的身体的矛盾永不可调和
发动行动,朝外部转移矛盾(多为战争,暴力侵略)
本体论 3
精神(Spirit)
认识论 1
“思想”(Thought)
目的论 3
“行动”(Action)
中介
现实
不可阻挡的、预制的、正在发生的思想活动 Act of thought
1-3-1-1 把心灵共同体构成当做现实,主体间的现实,为共同体做辩护
思想(Thought / Mind)
心灵是纯粹的活动 Pure act
1-3-1-3 集体主义共同体的唯心主义
行动(Act)唯心主义
共同体思想是行动,行动生成现实
“心往一处想”“万众一心”“万人如一人”人心统一就能实现构想,即是是不直接来自现实的心中向往(Conjectures Thought)
蒋介石“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蜂群,如臂使指
英雄崇拜,天下最大的问题是心不齐
共同体城邦中的所有人都是一个心灵(Share the same reality so Share the same mind,人同此心)
心学不复存在,共同体意识=个人收缩意识
现代意义上的、自发性的自由心灵是多余的、不利的,是共同体语言不统一所导致的不和谐
如果有自由心灵,那么这就不是一个整全的共同体
集体的心灵=个人的心灵
行动生成现实,Action(集体意志)of the highest idea(Fate)
集体心灵(意志)反而产生个人的现实、感觉
1-3-1-1~2~3的循环
前现代聪明人面对共同体与内在的Abstract Universal抽象性普遍性的循环招数
中国历史的循环
黑格尔:中国历史在本质上是没有历史的
1313现实唯心主义
场域1:秩序,世界
本体3:自我,精神
认识1:秩序,思想
目的3:自我,行动
它认为行动是一个现实和思维的中介,这里的现实是集体秩序,思维是私人自由。这里的现实是正在发生不可阻挡的思想活动,思维是产生于纯粹心灵的活动。
因为思想是行动,所以共同体的思想可以被行动所实现的。它认为“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心齐就能实现共同体的构想。
它将集体纯化成心灵共同体。并且,它预设共同体(城邦)都是一个心灵,心灵行动产生思维,所以共同体的思维也是一样的。这种集体的心灵行动,同时也是个人的心灵行动。心灵行动。并且共同体的思维也会产生个体的感觉、知觉。所有个体的感觉、知觉加起来就是全部的现实。
它进而认为王阳明这种人是不必存在的,因为按此假设,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两种秩序应该是等同的,它们的矛盾通过思想活动消失了。
它还认为思想活动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并且过去的现实不是“现实”,而仅仅是故事。这种历史故事是可以被语言扭曲的,即这种人认为历史可以随意篡改。
这种人喜欢说“拧绳”、“人心齐”。他们还认为天下所有问题都在人心——现代人类自发自由的心灵是不利的,是共同体语言不统一所导致的不和谐。
这种人幻想社会只有一个意志、一个思想。
代表人物:墨索里尼的御用Fascism哲学家秦梯利。他认为共同体每个人心灵都一样的,因为面对的现实都一样的。
评价:这是一种错误的前现代意识形态,因为它的基础是同一的均质的背景性世界的幻想。但实质上,现代社会是依赖差异而存在的,主要是布尔乔亚和普罗大众的视角差异。
布尔乔亚的视角是中心化的舒适享乐圈受着外界的异质性他者冲击,而普罗大众是两极化的对抗。这两种不同把握的差别带来了分裂。这就反驳了“同种现实、同种心灵”的假设。
要知道,唯物主义视角认为,物质由普罗大众实现(生产力),而符号由布尔乔亚主导(生产关系)。
可以说,这是最后一种前现代唯心主义。
经典前现代预设了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有人扮演头、有人扮演手、有人扮演脚(类似种姓制度)。
Fascism前现代认为所有人都是相互连接的,都有同一种运动,进而有同一种思想,进而变成同一种现实。它认为先有共同体行动、进而带来思想、接着产生现实,继续产生行动......这样行动。其中,它必须说是先有共同体的运动,因为君主和共同体的矛盾不可调和了,于是需要先行动(带有军事色彩)。这种行动往往体现在小布乔亚对圈外普罗大众的驱赶,进而美化它产生“思想”最后产生Fasism的现实。
总结:现实唯心主义常用暴力手段强行调和“客观唯心主义”者和“主观唯心主义者”的矛盾。走到这一步就起兵了,接着就会提出一套新的客观唯心主义,形成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