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为何对前朝王公贵族的分封?
浅析周朝对前朝王公贵族的分封原因
公元前1027年,商朝的残暴君王帝辛在怨声载道和众叛亲离中被周武王推翻。自此诞生了一个拥有分封制度庞大的奴隶制社会,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旧制度交替的时期。
分封制度是周朝在国家治理中的主要制度之一,它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联。
周朝的分封根据“受(授)民受(授)疆土”即把一定的数量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一起分配给同姓弟子,异姓功臣和先王之后。对于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区域称为王畿,其余的地区则被分封给诸侯。

图片来自网络
分封制对于那些前王朝的贵族们十分的友好,这方面往往有四方面的考虑:
其一,分封是周朝统治者根据宗法原则分配政治经济利益的规定。
其二,分封让传统统治阶级间的温情保留了一部分。
其三,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地位。
其四,延续前朝政策为周朝统治者树立规则。
分封制不仅在周朝建立的初期巩固了政权,也让周王朝能在早期的社会中统治长达八百多年且经久不衰。

西周
分封制从哪里来?
这种分封土地的行为并不是从周王朝开始的。
早在虞夏时代,君主就有对土地分封的行为,周朝则选择继续延续这种制度并加以改善,对当时的早期社会和王朝的巩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分封制做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一种社会政治体系结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周王朝古代社会中的分封制,很多人都理解成中国的“封建制”但不同的是分封制只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分。

周朝分封建国
分封主体
《荀子·儒效》中记载周公摄政时“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对于这种初期的分封,我们可以发现分封的主体依旧是同姓分封。
从中也可以看出来,周王朝灭商之后为了更好的统治大片土地,选择了让大量的皇室成员和贵族建立诸侯国,由此代替周天子进行管理。
除了同姓弟子那些在灭商战场上出力的国家和异姓功臣,都得到了周王的奖赏“土地”。最著名的异姓功臣吕尚因灭商过程中显著的功劳被封于营丘(今山东临淄)。
对于分封土地的那些人往往是能臣,在国家的治理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都封国都可以见于春秋之世。可见周王朝对于先帝之后的分封是有迹可循的,大量的土地都被诸侯控制着,土地的管理制度也有了一定的雏形。
无论是有功之臣还是先王之后,分封制主要是为了帮助周王朝动员大量的贵族和民众归附中央的控制,让天子和诸侯形成一种权力与义务的对应结构。
不少前朝王公贵族也得到了分封,他们不仅是异姓贵族,并且没有在战争中帮助周王朝,这让不少人感到疑惑周王为什么还给他们分封呢?

周武王
原因一,前朝贵族封地让经济生产稳定
前朝贵族作为其前朝的功臣或者一方的代表,往往百姓会以他们为榜样。
而作为周王朝的君主,这些为百姓立下功劳的功臣被分封为诸侯这种做法可以让百姓信服。
“以史明鉴”这些榜样也让君主统治国家更加的高效,对于前朝王公贵族分封这种做法可以让封爵后的诸侯其尊崇周王为贤君,还能让地区归附中央统治。减少了诸侯与天子之间的矛盾。
那些原本王公贵族土地的经济生产也不会被动摇,国家政局也更加稳定。对于百姓而言,这种分封更引导了一种仁慈的道德标准,让大众归顺周天子的管辖。

图片来自网络
原因二,统治阶级间的温情保留了一部分
早在上古时期的中华文化,对于那些圣人的子嗣都会继承其特殊的地位和权力,促使大众学习从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对于社会的稳定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选择分封时,对前朝王公贵族的时候也是考虑到这种近人情的做法,给与一定的土地,让其作为榜样带动百姓接受天子的管理,让社会更加稳定。
特别是亡国后的贵族,往往还留有一定的封地和爵位,他们其统治阶级的身份,导致了他们在维护统治上与君主的利益是一致的。
新生的诸侯与旧的王公贵族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缓和,通过这种分封制达到一种认可,统治阶级的利益被捆绑在一起。

图片来自网络
原因三,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地位
周王朝在分封制的继承,可以追究到公元前三千年,那些时期的君主常常会选择采用分封的方式,将土地的拥有者合法化,对土地的实际控制者加以约束,这样整个国家的疆土也能迅速扩大。
商朝作为周王朝之前的统治者,早期的周朝中稳固统治是统治者的主要问题。
周边很多的部落都依旧有一定的影响力,而那些王公贵族依旧有不少的影响力,对于新的统治者来说是很难彻底根除的,这时分封的贵族则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图片来自网络
在选择给前朝王公贵族分封前,殷族的遗民中依旧存在不少渴望复国的百姓,周朝对此的做法是分封微子启于宋,将遗民分散开。
这样不仅降低了殷族的凝聚力,而且分封之后从内部瓦解了殷族的遗民动乱的可能。
而采用这种分封也保护了贵族的权益,通过这种做法封爵来分化旧势力会更加适合,让旧的贵族势力不再有异心,也让周边的势力不会趁虚而入。
通过分封制新起的周王朝得以发展,稳定周王朝的中央政权政治局面。

周灭商形势图
原因四,为周朝统治者树立规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对于新生的周王朝内部外部都需要团结,这种稳定的统治需要统治者之间相互信任,前朝的王公贵族,很多都与皇室联姻,在政治上相互支持。
古代社会中统治者在选择政策上往往会延续前者的政策,直到政局稳定,分封制就是延续的下来的规则之一,推行分封制会让大多数人接受,而且对于今后的统治者来说可以一劳永逸,那些偏远地区和难以管辖的地区都更容易服从。

图片来自网络
推行分封制之后,那些难以处理的前朝贵族很少有造反的记录,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政策上的延续让政局更稳定。各诸侯都愿意去遵从分封规则。
中央的天子能更加安心放心的延续分封制。为后面统治者的治理起到了一个模范的作用,各诸侯之间也能信服。

图片来自网络
分封王公贵族对周朝的影响
周王朝作为一个新生的中央政权并不稳固,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不仅有前朝的皇公贵族,还有新的功臣皇族。这就导致整个国家的政局并不稳定。
分封制这种仁慈的管理让周王朝能被大众所接受,那些前朝的王公贵族不再有异心,中央的权力被重新认可,神权彻底转移到人权,君主成为了民众值得信赖的明君。
那些分封的皇室成员,他们的封地大多数在经济和军事最重要的地方,他们对天子的高度服从,也会影响到周边诸侯和百姓,让天下都能接受中央的管理。

图片来自网络
而且周王朝对于诸侯国并不是充耳不闻的,随着周王朝的进一步巩固,诞生了大国三卿,次国二卿,小国一卿的巡查制度,对于诸侯的行为进行监视和管理,即使分封后各诸侯的行为君主也十分明了。
诸侯对于天子有缴纳贡品,服兵役徭役和朝聘述职等义务。
对于那些不按规定的诸侯还有一系列的惩罚,“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尽管如此,统治阶级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

图片来自网络
结语:
辉煌的周王朝分封制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中国独特的政治智慧,那些旧王公贵族和新贵族之间的矛盾被君主巧妙的缓和,中央的权力与血缘关系在亲密的交织下动乱的古代社会也展现出人际间的温情。
这种分封让周王朝顺利的完成了政权的交替,成为百年统治的基石。

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分封制本身的致命缺点血缘宗亲关系的短暂性与历史发展长远的矛盾,最终也导致了出现“诸侯或不朝,相伐”的情况,周天子的统治大厦也因此开始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