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一提到丞相,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曹操而不是诸葛亮?(海量史料考据)

2023-07-13 15:09 作者:关羽是刘备的义子  | 我要投稿

丞相是褒义词,是对一个人的尊敬,为什么一提到丞相,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曹操而不是诸葛亮?

我认为原因有三

一、曹操匡扶汉室

先问几个问题,各个都是灵魂拷问:

1、曹操可有废帝?丞相非董卓

2、曹操可有发动某某事变?丞相非司马懿

3、曹操可有篡位或者自立?丞相非袁术

4、曹操可有烧皇宫?丞相非李傕(三月丙寅,李傕胁帝幸其营,焚宫室。)

5、曹操可有让皇帝冒着生命危险?丞相非郭汜(郭汜攻李傕,矢及御前)

6、曹操可有逼迫皇帝?丞相非郭汜(郭汜使其将伍习夜烧所幸学舍,逼胁乘舆)

7、曹操可有让皇帝暴露在荒野之外?壬申,幸曹阳,露次田中

8、曹操可有让皇帝饥乏?是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

由以上可知,曹操非司马懿、董卓、袁术、李傕郭汜之辈,任何用司马懿、董卓、袁术、李傕郭汜来比喻丞相的,非蠢既坏。



那曹操在干什么?

1、收复汉土,征陶谦,伐袁绍,驱季备,灭吕布,收张绣,复西凉等等,一辈子东征西讨,就为了汉献帝可以多管理一点点的领土,往往就要付出几年的代价。

2、抓民生,下文会详细介绍

3、兴皇室,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汉献帝,开枝散叶,为汉室做出贡献

在曹操做了这些事情之后,汉献帝在干嘛?

1、感激,给曹操加官进爵,给到加九锡的高规格待遇(隔壁诸葛亮吵着闹着要加十锡),因为丞相配得上。人家汉献帝不是迂腐的人,什么老祖宗的非刘不王狗屁规定,刘协可不是因循守旧不善变通的人

2、杀了奸臣董承,董承是董卓的心腹,董卓死后曹操救了汉献帝刘协,你说对汉献帝来说,董卓残暴痕迹未消,刘协怎么可能和董承之类同流合污?要发布什么狗屁衣带诏杀丞相?

《三国志·董卓传》注引《献帝起居注》:“近董公之强,明将军目所见,内有王公以为内主,外有董旻、承、璜以为鲠毒。”


所以我看这段后汉书的描写都想笑,还能再假一点吗?

董承是鲠毒,替董卓为虎作伥,残害献帝,献帝会和董承合作?

董承是鲠毒,替董卓为虎作伥,残害献帝,献帝会和董承合作?

董承是鲠毒,替董卓为虎作伥,残害献帝,献帝会和董承合作?


《后汉书献帝纪》: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袁绍败走。
《后汉书·董卓列传》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承遂与刘备同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事泄,承、服、辑、硕皆为操所诛。

真相:董承自说自话,自导自演,自称受了帝衣带中密诏,联合了反贼刘备等一票人反对曹操,然后给献帝发现了,诛杀奸臣董卓的同伙——董承

《三国志武帝纪》: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
《三国志先主传》: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
《资治通鉴》:初,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

3、献帝杀了奸后伏皇后,因为伏皇后挑拨君臣关系,外戚干政是大忌

看了以上论证,相信大家对后汉书的史料有了一个认识,后汉书基本都是在黑曹操,史料不客观。给大家一个建议,在回答中但凡看到用后汉书作为史料的,见一个踩一个,全都是史盲,后汉书黑曹操的史料没有任何意义

后汉书的三国史料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比如这段编造屠城史料,把“死者万数”改成“凡杀男女数十万人”

真正的史料再此:

《三国志 · 武帝纪》:十一月,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辞甚丑恶,发闻,后被黜死,兄弟皆伏法。

可以看到,伏皇后挑拨汉献帝和丞相之间的关系,辞甚丑恶。人家曹操为你汉家打江山,你一个皇帝老婆毫不知足,还要挑拨,岂有不杀之理?问题来了,谁杀的?

原文“发闻,后被黜死”,能杀皇后的只有皇帝有这个权力,如果是丞相杀的,肯定会明写“曹公发闻,后被黜死”,否则会惹人歧义。而且陈寿为晋国办事,断无帮丞相隐瞒之理,所以唯一的可能是,被汉献帝发现了皇后挑拨自己和丞相的关系,一气之下杀了皇后。所以丞相没有杀,是汉献帝杀的,因为伏后作死干政,外戚干政是大忌。


所以综上所述:丞相对东汉是绝对的忠臣,匡扶汉室,献帝给什么官,是献帝给的,不是丞相拿刀架在献帝脖子上抢的。事实上献帝是丞相的女婿,丞相的两个女儿都和献帝关系很好,至于后来献帝让位给曹丕,又关丞相什么事?关曹丕什么事?献帝怎么处置他的国家,臣子们听着就行了啊。


二、丞相善待百姓

相信不少季吹又要跳脚了,我知道你们很急,但请你们先别急,听我举出证据来证明。

先说说季吹们的可笑观点

很多季吹,喜欢吹季国贬曹魏,也很喜欢用民生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三逗:

蜀汉260年(亡国前三年):经野民皆菜色。
曹魏220年(曹丕称帝前):经郡县,历屯田,百姓面有饥色,衣或短褐不完。
说一句三家政治稳定和环境气氛蜀汉最好,应当不过分。

注意到没有,此逗用了“经郡县,历屯田,百姓面有饥色,衣或短褐不完”,把下半句故意漏掉了,全文是:“且闻比来东征,经郡县,历屯田,百姓面有饥色,衣或短褐不完,罪皆在孤;是以上惭觽瑞,下愧士民。由斯言之,德尚未堪偏王,何言帝者也!”大概此逗实在找不到曹魏集团民生差的史料了,难为了。

由于缺乏明确史料数据,无法做具体对比,但毫无疑问,蜀汉是三国之间,政治最稳定的。

好家伙,此逗说了缺乏史料无法对比,然后得出结论季国是最稳定的,这种证明方式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1,诸葛亮北伐宣传政策,发动群众——(无史料支持)
2,诸葛亮亲力亲为,把法令,向蜀汉群众公开,公正执法——(无史料支持)
3,诸葛亮以打击南中豪强酋长,来补贴北伐军费——(无史料支持)
4,诸葛亮发展蜀布产业,增加出口,以降低巴蜀群众的税负——(无史料支持)

好此逗一条史料都没有,直接宣传北伐政策,发动群众,这是认真的吗?群众想打仗?哪个群众脑子坏了想打仗的?还不是强制征兵男子战女子运?

诸葛亮除了教化群众外,还被比喻为召公和子产,召公亲力亲为处理群众上访,子产将法律条文刻在鼎上,向群众公开

蚌埠住了,哈哈哈哈哈,让我笑一阵子缓缓

蜀汉相关的文字文物我一直没有找到。但从史料推断,它既不像曹操那样,为了高层的个人享受滥征民力,也没有出现过任何肉刑。蜀汉一朝或许没有出现过大治,但百姓至少可以活得下去。
和蜀汉一比,同期的一切国家都与地狱无异。
桓宣武征蜀,犹见诸葛亮时小吏,年百余岁。桓问:“诸葛丞相今谁与比?”意颇欲自矜。答曰:“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葛公殁后,正不见其比。”

磕磕巴巴半天,一条史料没找到,此逗干脆从小说入手

《殷芸小说》卷六 吴蜀人:桓宣武征蜀,犹见诸葛亮时小吏,年百余岁。桓问:“诸葛丞相今谁与比?”意颇欲自矜。答曰:“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葛公殁后,正不见其比。”

可以看出以上三逗,对于大汉和蜀国的民生对比,都号称缺乏明确史料数据,而强行得出蜀国民生更优的结论。



下面是正文,论述大汉和蜀国的民生,本来蜀国是不配和大汉比的,但是想一下还是要做个对比,让更多的中间派看清事实的好。

首先说说蜀国的民生状态,真的是缺乏史料吗?

先看荆州:

刘表治理前: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荆州人情好扰,加四方骇震,寇贼相扇,处处麋沸。

刘表治理后: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六》:天以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未有衅

刘备接手了荆州部分地区,治理成效如何?

《述异记》:袁绍在冀州时,满市黄金而无斗粟,饿者相食人,为之语曰:虎豹之口不如饥人。刘备在荆州时,粟与金同价
《三国志 庞统传》注引《九州春秋》: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是,荆州是经过了赤壁战乱,但人家打的是水仗,又不攻城略地,对民生影响不大,后期南方四郡投降,四郡没有受到多大的战争影响,唯一有影响的就是江陵。

刘备从公元209年12月占据了荆州2/3的地盘(襄樊、南阳在曹操手中),到公元214年才帅军入川,中间这四年多的时间,刘备非但没有为百姓吃饱出过一份力,反而大力发展军力强征粮草,用4年的时间,强行从1万人左右的部分发展到可以灭蜀的军力,老百姓到了遭了多少罪?难怪“粟与金同价”。而三逗们熟视无睹,不做任何的引用分析。

再看重头戏:益州

刘璋治理前: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一:焉乃更求益州。会益州刺史郤俭赋敛烦扰,谣言远闻,而耿鄙、张懿皆为盗所杀,朝廷遂从焉议,选列卿、尚书为州牧,各以本秩居任。以焉为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东海刘虞为幽州牧。

刘璋治理后:

《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焉徙治绵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

刘璋有异心,但是治理的很不错

隆中对: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九》:备报曰:“益州民富地险,刘璋虽弱,足以自守。
《三国志·蜀书·法正传》:阴献策于先主曰:“以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 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璋出降 。 蜀中殷盛丰乐

别管知不知存恤,人家治理下就是民殷国富,这是诸葛亮不得不承认的,直到刘璋出降,还是保持蜀中殷盛丰乐的状态

刘备诸葛亮来了以后呢?

出师表: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后出师表: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九》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
《太平御览·卷八百一十五》《诸葛亮集》曰: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条亮五事》: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
《华阳国志·刘先主志》: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
《资治通鉴第六十七卷》:及拨成都,⼠众皆舍⼲⼽赴诸藏, 竞取宝物。军⽤不⾜,备甚忧之,刘巴⽈:“此易⽿。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 备从之。数⽉之间,府库充实。
《三国食货志》:刘备在益州复铸直百钱,圜法愈趋紊乱矣
《三国志·魏书·桓二陈徐卫卢传》:昔刘备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
《华阳国志•汉中志》: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王连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
《三国志.李恢列传》: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三国志·蜀书·谯周传》: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偪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
……

史料中侧面记载蜀国在刘备诸葛亮统治下的民生太多了,而三逗一概不提,我只是列举了一小部分,再来看看季吹们引以为豪的诸葛亮治军成果

《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蜀郡一都之会,户口众多,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

诸葛亮辛苦治军数十年,刚死不久就出现了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的现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想而知诸葛亮治军治了个寂寞,把军队矛盾推到顶峰。这证明了诸葛亮后期的蜀国已经被治理的乱七八糟,蜀国经过刘备,诸葛亮两代人的折腾,交给刘禅的是一个烂摊子。就这治理水平还碰瓷大汉?

再引用一位大佬(lvjjing)整理的蜀汉叛乱记录,简简单单整理了一下就有24起叛乱,可想而知蜀国的民生多糟糕


1.黄元,《三国志·先主传》:“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2.朱褒,《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初,益州从事常房行部,闻褒将有异志,收其主簿案问,杀之。褒怒,攻杀房,诬以谋反。诸葛亮诛房诸子,徙其四弟於越隽,欲以安之。褒犹不悛改,遂以郡叛应雍闿。臣松之案:以为房为褒所诬,执政所宜澄察,安有妄杀不辜以悦奸慝?斯殆妄矣!3.雍闿,《三国志·李恢传》:先主薨,高定恣睢於越巂,雍闿跋扈於建宁,朱褒反叛於牂牁。都护李严与闿书六纸,解喻利害,闿但答一纸曰:“盖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其桀慢如此。闿又降於吴,吴遥署闿为永昌太守。4.高定,《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先主薨后,越巂叟帅高定元杀郡将军焦璜,举郡称王以叛。5.刘胄,《三国志·马忠传》: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6.张慕,《三国志·张嶷传》:建兴五年,丞相亮北住汉中,广汉绵竹山贼张慕等钞盗军资,劫掠吏民,嶷以都尉将兵讨之。7.汶山郡一叛,《三国志·蜀书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后夷反叛,辞“令得前何府君,乃能安我耳”!时难屈祗,拔祗族人为,汶山复得安。8.汶山郡二叛:《益部耆旧传》:军前讨余种,余种闻他里已下,悉恐怖失所,或迎军出降,或奔窜山谷,放兵攻击,军以克捷。9.汶山郡三叛,《三国志·姜维传》是岁,汶山平康夷反,维率众讨定之。10.马秦、高胜,《三国志·李严传》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于郪,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11.孟达,《三国志·刘封传》: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12.傅士仁、糜芳,《三国志·吕蒙传》:蒙遂到南郡,傅士仁、糜芳皆降。13.张达、范强,《三国志.张飞传》: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14.魏狼,《三国志·张嶷传》:北徼捉马最骁劲,不承节度,嶷乃往讨,生缚其帅魏狼,又解纵告喻,使招怀馀类。15.冬逢、魄渠,《三国志·张嶷传》:苏祁邑君冬逢、逢弟隗渠等,已降复反。16.李求承,《三国志·张嶷传》:又斯都耆帅李求承,昔手杀龚禄,嶷求募捕得,数其宿恶而诛之。17.狼岑,《三国志·张嶷传》:定莋、台登、卑水三县去郡三百余里,旧出盐铁及漆,而夷徼久自固食。嶷率所领夺取,署长吏焉。嶷之到定莋,定莋率豪狼岑,盘木王舅,甚为蛮夷所信任,忿嶷自侵,不自来诣。18.涪陵国叛乱,《三国志·邓芝传》:十一年,涪陵国人杀都尉反叛,芝串军征讨,即枭其渠帅,百姓安堵。19.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复叛魏,《三国志·曹真传》: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原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20.永昌郡蛮夷,《三国志·霍峻传》:时永昌郡夷獠恃险不宾,数为寇害,乃以弋领永昌太守,率偏军讨之。21.蛮夷数叛、叟夷数反,《资治通鉴》:越巂蛮夷数叛汉,杀太守,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寄治安定县,去郡八县馀里。《三国志·张嶷传》:初,越隽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上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22. 南夷复叛,《三国志·李恢传》: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锄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三国志•谯周传》: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23. 郭修刺杀费祎,《资治通鉴·魏纪·魏纪八》春,正月,朔,蜀大将军费祎与诸将大会于汉寿,郭修在坐;祎欢饮沉醉,修起刺祎,杀之。24. 孟获造反,《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曹魏民生考据

先拿季吹最津津乐道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出自:蒿里行,作者:曹操
创作背景: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然而这支联军中的众将各怀私心,都想借机扩充自己的力量,故不能齐心合力,一致对付董卓。当董卓领兵留守洛阳以拒关东之师时,各路人马都逡巡不前,惟恐损失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据史载,当时无人敢于率先与董卓交锋,曹操对联军的驻兵不动十分不满,于是独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虽然战事失利,但体现了曹操的胆识与在这历史动荡中的正义立场。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从此开始了汉末长期的军阀混战,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极大破坏。此诗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极大破坏,也就是说曹操统一中原之前的状态,一方面大量难民食不果腹,另一方面大片荒地无人开垦,于是曹操开始发力。

曹操治理下的中原,又是什么状态?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

注意对比:

《资治通鉴第六十七卷》: 备从之。数⽉之间,府库充实。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

曹操的仓禀皆满,用了数年,而刘备的府库充实用了数月。背后原因不难得出,曹操鼓励耕种,开垦大片荒地,安置难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刘备用直百钱,直接把百姓的财富粮食,转移到了自己手中,从表面上解决了财政问题,留下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的严重隐患。

李响:曹魏集团,用数十年的时间,积极寻求改革的策略,户调制,定额田租制,兴修水利改良土地,重开太学,甚至九品中正制。曹魏面对汉朝覆灭的原因,积极寻求应对措施。曹魏早期还是军阀的话,中后期在努力的向一个完整的国家转变。战争虽然对曹魏有影响,但是并没有阻挡曹魏的发展。


丞相治理国家的评价:

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 归者以万数。於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芍陂及茄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畜。
边境肃清,百姓布野,勤劝农桑,令行禁止
于是魏武遣谒者仆射监盐官,移司隶校尉居弘农。流人果还,关中丰实。
镇合肥,广屯田,修芍陂、茹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公私有蓄,历代为利。
修守战之具,堨汝水,造新陂,又通运渠二百余里,所谓贾侯渠者也。
夷虏大小,莫不归心,诸叛亡虽亲戚不敢藏匿,咸悉收送。于是野居晏闭,寇贼静息。
招乃简选有才识者,诣太学受业,还相授教,数年中库序大兴。
河右少雨,常苦乏谷,邈上脩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禁厚葬,断淫祀,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西域流通,荒戎入贡,皆邈勋也。

……


作为反面教材,我再贴一个诸葛亮治理蜀国的,同样是丞相,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出师表: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后出师表: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
《太平御览·卷八百一十五》《诸葛亮集》曰: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资治通鉴》诸葛亮佐备治蜀,颇尚严峻,人多怨叹者。
《条亮五事》: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
《华阳国志•汉中志》: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三国志.李恢列传》: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三国志·蜀书·谯周传》: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偪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
……


以上列举了海量的史料,证明丞相曹操治理下,老百姓安居乐业,这也是后世尊奉曹操为大汉丞相的原因之二。


三、丞相制度改革

我们在阅读三国历史会发现一个现象,曹操针对东汉当时的税收制度的弊端,提出了一个影响后世千年的重要改革——屯田制,重新改革了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让大汉的经济充满活力,人民安居乐业,吃饱喝足,论证如下:


别的军阀:饥困交加

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
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
备军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相啖食,穷饿侵逼,欲还小沛,遂使吏请降布。

汉军:

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晋书.食货志》:魏武之初,九州云扰,攻城掠地,保此怀民,军旅之资,权时调给。于时袁绍军人皆资椹枣,袁术战士取给蠃蒲。魏武于是乃募良民屯田许下,又于州郡列置田官,岁有数千万斛,以充兵戎之用。
《晋书.载记九》:且魏晋虽道消之世,犹削百姓不至于七八,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百姓安之,人皆悦乐。
《晋书.傅玄传》:又旧兵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私牛者,与官中分,施行来久,众心安之。今一朝减持官牛者,官得八分,士得二分;持私牛及无牛者,官得七分,士得三分,人失其所,必不欢乐。

50%-60%的征收比例就是沿用的汉制,丞相身为汉臣,沿用汉制是非常合理的

醉不成欢惨将别:有人可能认为50%-60%的征收量过大,其实也不过承接汉屯田征收量以及汉豪强征收量。
唐长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论从》中认为,既云长官,当然是官方组织无疑。西汉亩产大约是一石至一石半,而这是边疆新开发的荒田亩产可能更低,根据汉简亩出仅数斗都不是不可能,总体大约汉民屯就是对半分的征收量。
而西汉豪强已经【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到了东汉荀悦更是称【民输大半之赋】【豪强之暴,酷于亡秦】(秦税:许慎曰贾一作置民之三而税二。师古注“泰半,三分取其二”,即秦收三分之二的税,而荀悦认为豪强收三分之二还过分,东汉末豪强是否征收量相对于西汉有提升不得而知,但据此至少不会降低),乃至到了隋仍然是【被强家收大半之赋】
综上,居延汉简显示当地亩产七斗,官收地租四斗。两汉之际时耕豪强田已实什稅五,可知汉代就是五五分成的社会,连年征战的曹操不过是沿用旧制,总不会有人期望他降租。
【右第二长官二处田六十五亩,租廿六石。】


醉不成欢惨将别:学界一般认为至少曹操时期屯田民并无徭役,是【武皇帝特开屯田之官,专以农桑为业。】,只有两次突发兵变临时征调,似乎很难作为屯田民有徭役兵役的证据。屯田虽然确实是军事化管理,但至少曹操时期并无徭役,这一点是对百姓有利的,当然,曹丕,曹睿时期也是逐步有了徭役等负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或拿淮南民多逃亡江东以证北方屯田比江东残酷,然吴屯田则是定额制,以会稽钟离牧为例,他的亩产才两斛多,故长沙亩产不太可能超过三斛,可官收米一斛六斗。因此没法看见吴简的马植杰在《三国史》的推论可以作废,只能说乡人恋土,宁渡江也不愿往北。
口卅三亩五口步屯田民田亩收米一斛六斗为米六百九十
又有人拿农奴来围曹救刘,然而围曹救不了刘。因为某群体压根不知道 蜀汉同样施行民屯。诸葛亮设督农,大约与东吴屯田农官督农校尉一样,则为力证。高敏已明说,若非要说农奴制,只能说是三国共同拉开魏晋南北朝农奴制的序幕,曹魏残酷蜀汉就干净?蜀汉九民一兵恐怕只会更甚。骂曹魏屯田农奴只是连着自家房子一起骂罢了。
蒋福亚先生在《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提到,“魏武屯田”成为以后封建王朝在创业或面临,财政匮乏时经常提到的话题或效仿的榜样。事实也的确如此,一直到明清时期屯田也一直有,朱老总在看《三国志》时也认为屯田是“留薪办法”。
宜简流人,兴复农官,功劳报赏,皆如魏氏故事,一年中与百姓,二年分税,三年计赋税以使之。公私兼济,仓盈庾溢,可计日而待也。这是东晋尚有魏武屯田之遗响。
欧阳文忠公曰:其势艰而难田,莫若充国,迫急而不暇田,莫如曹操,然皆勉焉。
《范文正集》卷五:臣观汉赵克国兴屯田,大获地利,遂破先零。魏武于征伐之中,分带甲之士,随宜垦辟,故下不甚勞,大功克举。
《读通鉴论》卷十:曹孟德始屯田许昌,而北制袁绍,南折刘表;邓艾再屯田陈、项、寿春,而终以吞吴;此魏、晋平定天下之本图也。屯田之利有六,而广储刍粮不与焉。战不废耕,则耕不废守,守不废战,一也;屯田之吏十据所屯以为己之乐土,探伺密而死守之心固,二也;兵无室家,则情不固,有室家,则为行伍之累,以屯安其室家,出而战,归而息,三也;兵从事于耕,则乐与民亲,而残民之心息,即境外之民,亦不欲凌轹而噬齕之,敌境之民,且亲附而为我用,四也;兵可久屯,聚于边徼,束伍部分,不离其素,甲胄器仗,以暇而修,卒有调发,符旦下而夕就道,敌莫能测其动静之机,五也;胜则进,不胜则退有所止,不至骇散而内讧,六也。有此六利者,而粟米刍槀之取给,以不重困编氓之输运,屯田之利溥矣哉!
屯田在历代的评价是较高的。
魏晋南北朝史论(黎虎)
魏晋南北朝史论(黎虎)



黎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黎虎(1936年8月22日-2022年7月6日),祖籍广东省兴宁市,1936年生于北京,从老家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黎虎先生从事高等教育近半个世纪,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在史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成绩卓著,是海内外颇有影响的著名史学家。

黎教授虽然驾鹤西行,但对研究曹操的屯田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后人将承黎教授的学术精神。

另外提一句,方国瑜黎虎、罗荣泉缪钺等前辈学者否定季亮的七擒孟获,并且认为诸葛亮在南中大肆掠夺。



言归正传,我们再来看看屯田制历来的评价,以下内容来自李梦阳转世的回答

三国志陈寿表示肯定
【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於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王沈觉得屯田制很好
【魏书曰: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唐朝人修的晋书食货志记载
【汉自董卓之乱,百姓流离,谷石至五十余万,人多相食。魏武既破黄巾,欲经略四方,而苦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祗建置屯田议。魏武乃令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世之良式也。"于是以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之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祗死,魏武后追思其功,封爵其子。建安初,关中百姓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及闻本土安宁,皆企望思归,而无以自业。于是卫觊议为"盐者国之大宝,自丧乱以来放散,今宜如旧置使者监卖,以其直益市犁牛,百姓归者以供给之。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远者闻之,必多竞还。"于是魏武遣谒者仆射监盐官,移司隶校尉居弘农。流人果还,关中丰实。既而又以沛国刘馥为扬州刺史,镇合肥,广屯田,修芍陂、茹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公私有蓄,历代为利。贾逵之为豫州,南与吴接,修守战之具,堨汝水,造新陂,又通运渠二百余里,所谓贾侯渠者也。当黄初中,四方郡守恳田又加,以故国用不匮。时济北颜斐为京兆太守,京兆自马超之乱,百姓不专农殖,乃无车牛。斐又课百姓,令闲月取车材,转相教匠。其无牛者令养猪,投贵卖以买牛。始者皆以为烦,一二年中编户皆有车牛,于田役省赡,京兆遂以丰沃。郑浑为沛郡太守,郡居下湿,水涝为患,百姓饥乏。浑于萧、相二县兴陂堨,开稻田,郡人皆不以为便。浑以为终有经久之利,遂躬率百姓兴功,一冬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入倍常,郡中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魏明帝世徐邈为凉州,土地少雨,常苦乏谷。邈上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及度支州界军用之余,以市金锦犬马,通供中国之费,西域人入贡,财货流通,皆邈之功也。其后皇甫隆为敦煌太守,敦煌俗不作耧犁,及不知用水,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隆到,乃教作耧犁,又教使灌溉。岁终率计,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西方以丰。】

晋朝人傅玄表示肯定
傅玄【又旧兵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私牛者,与官中分,施行来久,众心安之,今一朝减持有牛者官得八分,士得二分,持私牛及无牛者,官得七分,士得三分,人失其所,必不欢乐。】
因为后来司马家加税了,所以晋朝才废屯田制

东晋时期燕国人封裕对于曹操屯田制表示肯定
【且魏、晋虽道消之世,犹削百姓不至于七八,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百姓安之,人皆悦乐。

唐朝著作《通典》对曹操屯田表示肯定
【魏武既破黄巾,欲经略四方,而苦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祗建置屯田,於是以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於许下,得穀百万斛。郡国例置田官,数年之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大兴中,三吴大饥,后军将军应詹上表曰:"魏武帝用枣祗、韩浩之议,广建屯田,又於征伐之中,分带甲之士,随宜开垦,故下不甚劳,大功克举。閒者流人奔东吴,东吴今俭,皆已还返。江西良田,旷废来久,火耕水耨,为功差易。宜简流人,兴复农官,功劳报赏,皆如魏氏故事。一年中与百姓,二年分税,三年计赋税以使之。公私兼济,则仓庾盈亿,可计日而待之。】

宋朝皇帝亲自肯定曹操屯田
【十二月一日,诏臣寮陈请乞淮南东、西、川陕、荆襄等路行屯田之制,令学士院降诏晓谕诸帅。诏曰:「 襄阳府路帅臣:朕考蹑古昔,斟酌时宜,欲丰军食之储,必讲屯田之制。故充国经画于金城,而兼得十二便之利;曹操始用于许下,而遂收百万计之饶。先积粟以为资,乃厉兵而为战。况今寇戎未靖,征戍方兴。赖 将帅之同寅,致士卒之乐附。顾尺籍所隶之数日以增多,而经赋所入之常岁有定限。既不可剥下以取给,固莫若兴田而力耕。卿等 志合谋,悉忠体国,率励众士,和协一心令:原作「今」,据本书食货二之一四改。勿惮朝夕之劳,共建么长之策。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北宋名臣范仲淹表示肯定
【臣观汉赵克国兴屯田,大获地利,遂破先零。魏武于征伐之中,分带甲之士,随宜垦辟,故下不甚勞,大功克举。數年之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唐置屯田,天宝八年,河西收二十六万石,陇西收四十四万石。】
南宋洪迈表示肯定
【当天下乱离,诸军乏食,以枣袛、任峻建立屯田,而军国饶裕,遂芟群雄。】
明朝王夫之表示肯定
【曹孟德始屯田许昌,而北制袁绍,南折刘表;邓艾再屯田陈、项、寿春,而终以吞吴;此魏、晋平定天下之本图也。屯田之利有六,而广储刍粮不与焉。战不废耕,则耕不废守,守不废战,一也;屯田之吏十据所屯以为己之乐土,探伺密而死守之心固,二也;兵无室家,则情不固,有室家,则为行伍之累,以屯安其室家,出而战,归而息,三也;兵从事于耕,则乐与民亲,而残民之心息,即境外之民,亦不欲凌轹而噬齕之,敌境之民,且亲附而为我用,四也;兵可久屯,聚于边徼,束伍部分,不离其素,甲胄器仗,以暇而修,卒有调发,符旦下而夕就道,敌莫能测其动静之机,五也;胜则进,不胜则退有所止,不至骇散而内讧,六也。有此六利者,而粟米刍槀之取给,以不重困编氓之输运,屯田之利溥矣哉!诸葛公之于祁山也,亦是道也;姜维不能踵之,是以亡焉 。】
近代学者卢弼表示肯定
【足食足兵,立国要义。诸葛武侯之屯田渭滨,亦此意也。魏武能用此议,可谓知本矣。方握国柄,即有远谋,见事之捷,赴功之敏,诚不可及。】


如何评价曹操的「屯田制」是不是有结论了?

答:屯田制是三国时期的一项史无前例的善政,纵观整个三国时期所有的善政,无能出其右者

1、解决了北方老百姓的粮食问题,在中原地区别的老百姓在啃树皮,被季备这种官老爷吃掉的时候,丞相治下的老百姓丰衣足食,无饥饿之忧

2、解决了军队的粮草问题,使得汉军出去打仗,无后顾之忧,粮草丰足,为大汉的续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屯田制等制度创新,是后世尊奉曹操为大汉丞相的原因之三。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方面,比如曹操对水利制度的改革,曹操对豪强的打压,对寒门的启用等等,我只是从三个方面,整理大佬们的史料,我刘备只是大佬们的搬运工

另外特别感谢B站中二酱聊三国的视频节目,也帮助大家了解曹操的仁政,曹操对当时东汉的贡献,远超任何人,甩什么诸葛亮、刘备等一百条街都不止。



为什么一提到丞相,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曹操而不是诸葛亮?(海量史料考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