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笔纵横铸千秋:渭南市博物馆韦江凡绘画作品展
从2017年2月3日起,我开始在渭南博物馆工作,转眼已经过去十多天。对于博物馆来说,我是一名新来的员工;但对于我来说,博物馆的任何工作都不陌生,毕竟本人已经在文博系统里折腾快九年了!
上班之后的第二天,我就被博物馆的领导,安排在考古勘探部。但是,春节刚刚过去,相关田野发掘的工作并不多,所以博物馆其他部门的工作,我们也偶尔搭一把手。
2月8日,为期一个多月的《逸笔纵横铸千秋——韦江凡作品展》在渭南博物馆落幕。下午1点半,我和展览部的同事一起,在馆长的带领下,前往博物馆一层的临时陈列厅,有条不紊地进行撤展工作。

我们将80余件韦江凡先生的画作,小心翼翼地从挂钩上摘取下来,先轻轻地摆放在地面上,待清点完毕之后,再转交给澄城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未来,大家可以在那里再次一睹韦江凡先生画作的风采!
由于初到博物馆,我一直忙着办理各种入职手续,所以之前并没有机会观看《逸笔纵横铸千秋——韦江凡作品展》。在撤展工作进行的同时,我借此机会粗略地观看一番,才发现自己差一点儿错过一个精彩的展览。

韦江凡先生是陕西澄城人,1922年出生,早年师从赵望云,后得徐悲鸿指授。擅长画马,兼善人物。展出的画作,涵盖韦江凡先生各时期的精品,共分为五个部分——
1、 跬步千里
汇集了韦先生近七十年的各类写生作品,呈现出他一生走遍大江南北的足迹。韦老一生始终坚持“一只手拿笔,两条腿走路”的信条,认为传统与生活,二者缺一不可。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人生情感关照的基点;传统是人类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是艺术取得进步需要不断汲取的丰厚滋养。

2、缘情体物
人物画是韦先生艺术生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自上世纪50年代起,韦老就深入工厂、农村、马场、街道、军营甚至列车上,画下大量的速写、水彩和国画,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祖国山河的新貌和人民大众投入建设的热情。
从20世纪50年代的《女列车员》,到60年代的《检车工》,再到70年代的家喻户晓的连环画《暴风雨前后》的手稿,都渗透了韦先生严谨与勤奋的汗水。


3、发古思变
韦老多次前往敦煌、龙门、云冈、永乐宫、法海寺等石窟寺庙,实地绘制了许多速写。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他还在敦煌临摹了几十幅壁画,之后留给敦煌艺术研究院作为教学资料。

4、研精覃思
徐悲鸿画马名重天下,成为他笔下一绝。韦老作为他器重的学生,铭记其“师造化、师真马”的教诲,很好地继承了他笔下墨马的精神。韦老画马,以草书之势纵笔疾驰,只在马的关键体态结构,如鼻梁、身体与马蹄的骨骼和关节处讲求精确,而在其他地方则意笔草草,大胆落墨。



5、翰墨情缘
自师从赵望云先生起,韦江凡先生先后与许多现代书画大家有过很好的交往。在徐悲鸿地引领下,韦先生进入学院派教育体系,从而与黄宾虹、李苦禅、李可染、叶浅予等先生,有了亦师亦友的密切交往。
在展览的结尾处,可以看到一幅绘制于20世纪40年代的画稿,刻画出三只活灵活现的大花猫,落款写道:“此图乃四十年代,北平艺专临摹恩师徐悲鸿授课时的课画《猫图》,今日观之,恍如梦境。两千零五年,江凡久病初愈,并记于北京方庄。”
由此可见,韦江凡先生对曾经学习生活的深深怀念,以及对自己恩师徐悲鸿先生的感激之情。

2016年6月19日,韦江凡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从2016年到2017年前后,相继在北京、渭南和澄城县等地,举行了《韦江凡作品展》,希望以此缅怀韦先生辛勤耕耘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