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悠悠球的杂谈 - Episode 1

2018-06-21 20:33 作者:悠悠球视频频道  | 我要投稿

以下仅代表个人的观点看法

若各位持有不同意见,也不必争论

因为这个文章也只是其中一种方法

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玩 



“杂谈”是笔者的随想和不知道如何归类的部分而放在一起的文章



玩家的类型

这里说的“玩家类型”可以是同一个玩家可以同时具有多种“玩家类型”,“玩家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几种类型

悠悠球接触玩家

刚接触悠悠球,对悠悠球不太了解,不知道悠悠球具体玩法的“潜在玩家”。大多数情况下,这类玩家是偶然接触到悠悠球,①可能只是玩一下接触“过过手瘾”,并不打算深入了解,②对悠悠球产生兴趣,打算深入了解其玩法。

悠悠球爱好者玩家

对悠悠球有一定的了解和接触,会一些悠悠球花式,绝大多数的玩家都是此类型。喜欢看悠悠球视频;收藏悠悠球;讨论悠悠球圈子大小事;参与悠悠球圈子各种活动。

悠悠球招式玩家

对悠悠球花式有独特了解和研究,喜欢玩一些新颖独特的招式。此类型玩家喜欢创新招式,并经常拍摄视频发布在网上。

悠悠球竞赛玩家

对悠悠球竞技比赛有浓烈的兴趣,并参与其中。此类型玩家积极参与各地比赛。但目前我国悠悠球竞赛者对竞赛的理解水平都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

悠悠球艺术表演者

注重于悠悠球的艺术和表演,通过演出手段来表达悠悠球。此类型玩家多数参与街头表演,校园活动,商场活动,和电视节目表演等等。目前我国这个类型的玩家并不多,而且表演内容水平都比较低。



悠悠球的玩法 发展&种类

单手组&双手组

悠悠球的最早玩法并不能玩出太多的招式花式,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发生飞速发展。随着悠悠球质量的提升,玩家逐渐能玩出更多的花式,到了90年代后期主要分为Single A(单手组)和Double A(双手组)的种类玩法。即是后来的1A单手线上组别2A双手回旋组别,但当时的1A单手组与现在的1A组并不太一样,很多招式都带有“回转招式”,2A组别与现在的2A组别区别不大,只是比现在的招式简单而已。为了区分以前和现代的区别,笔者将称以前的“1A组”为单手组

单手组视频:

X组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悠悠球的质量又再一步提升,让玩家能够研究出更多的花式。这时候更多的玩法被玩家研究出来,但由于这些并不是主流玩法,因此将这些玩法都归纳于“X组”(X组:除了1A和2A的玩法统称)。其中,AAA,OS,CW,是最热门的几种玩法,但并不限于这几种玩法。

2002 WYYC X组 合照

3A4A5A

直到2003年,X组终于被拆开。双手上线组别AAA(Triple A),离线组别OS(Off-String),离手组别CW(Counter-Weight)变为了常规组别,分别称为3A,4A,和5A。此后的大型比赛,1-5A变为了标配组别,而X组暂时成为了历史。

Y组

在一些小型比赛里,由于大部分玩家只会玩1A组别,并不能每个组别都举办。因此,出现了Y组(Y组:除了1A所有组别的合称)。目前大多数地区比赛中都会有Y组,从侧面来说,除了1A外的其他组别发展并不理想。

AP组,CB组,TEAM组,S组,其他组别

AP艺术表演组(Artistic Performance)大家算比较熟悉的了,因为每年世界赛还有这个组别,但本人觉得这个组别水平参差不齐,门槛很低,有些水平很低的表演队伍也可以参赛。也没一个很规范的评分标准。

全能组(Combined Division),虽然叫全能组,但这个组别最初只比3个组别2A/3A选一组,4A/5A选一组,加上1A组(Aerial + Dual + Single A),进行淘汰赛,最后算总分。后来演变的类型有比1-5A所有组别的1分钟。但目前已经没有比赛再进行这个组别。

团队组(TEAM Division),顾名思义,就是团队为单位的表演,跟AP组有相似的地方。现在只有JN有这个组别。

指定花式S组(Sports Division),完成指定的花式,都是基础招式,有次数限制,失误和不标准便算失败,这是个很考验选手基础的组别。现在这个组别随着时代已经消失,偶尔WYYC和JN会有这个组别。

S组 指定花式 详情

其他组别

除了以上说的这些,主流比赛中还出现各种组别,例如空转组,loop组,等就不再详说了。

未来?新X组&6A?

自从2003年开始,世界悠悠球主流玩法已经有1A,2A,3A,4A,和5A玩法。但是不是以后的悠悠球就只能这样玩呢?笔者认为悠悠球这项运动不应该只限于这5中玩法,自从取消X组后,大家都缺少了对新玩法的创意和追求,而限制于现在的这5种玩法当中。

15年过去了,依然没有6A组的出现。虽然主流大比赛当中X组没再出现过,但近两年也有一些小比赛出现过“新X组(除了1-5A外的玩法)”,例如日本的2016THROWDOWN和2016深圳悠悠球公开赛中就出现过“新X组”。但在这么多年期间,其实出现了很多有趣的玩法。其中比较成熟的玩法就是Double Dragon和Soloham。原本以为Double Dragon会成为新的“6A组别”,但这2年Soloham发展强势,本人觉得有机会成为下一个的“6A组别”。但不管怎么样,本人希望一些大型比赛能够有“新X组”让更多的玩法得到认识和发展。

这里就发一个另类玩法的视频让大家看看:


怎样才算悠悠球玩得厉害?

很多人觉得玩的招很有创意就是很厉害;有的人觉得玩复杂招就是厉害;也有人认为能够学会名气玩家的招就算厉害;甚至有些人觉得玩得很快就觉得很厉害。这些说法其实可以说是对的,但也可以说是不对的

“厉害”是相对的,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其实就可以算是“厉害”。所以以上说的这些都可以算是“厉害”的一个方面。一些“表面”上的“厉害”我们是很容易看出来的,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在”的“厉害”,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上面说的“也可能不是厉害”。

什么是“内在”的“厉害”呢?“内在”的“厉害”笔者觉得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我们现在假设两个人做同一套招式:其中一个比另外一个“失误少”;其中一个比另外一个“标准”;其中一个比另外一个流畅;其中一个比另外一个“好看”;其中一个能够用“等级低”的球(如:标准型球)做出来,另一个做不出来;等等的情况都可以属于“内在”的“厉害”。

“内在厉害”的视频例子:

“厉害”是有时效性的。什么叫“厉害”是有时效性呢?举个例子:在10年前你做一个甩绳2.0大家可能会觉得你“厉害”,但是10年后的现在你做一个甩绳2.0大家只是觉得很一般。因为会的人多了,相对的就没那么“厉害”了。这里顺便一说,悠悠球质量和性能提高,也是其中一个“时效性”的因素,例子:超宽蝶形的金属球做一些招式比标准型球做一些招式容易做。一般情况下,“时效性”对“外在厉害”的影响比较大,对“内在厉害”的影响相对较少。

因此,当我们在评论一个球手是否厉害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外在”因素,也要把“内在”因素考虑进去,必须要综合所有因素,才能知道是否“真正的厉害”。例如,玩家A玩一套很复杂有创意的招式,但是玩得不流畅,频频失误,别扭不好看;玩家B玩一套很简单的招式,但做得很标准,不失误,很好看。那么玩家A和玩家B到底谁比较厉害呢?我们必须要结合实际的情况,也许是玩家A厉害,也许是玩家B厉害,也可能两者一样水平。说那么多,只是想告诉大家,“外在”和“内在”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厉害”。所以,以后大家在评论一个玩家的时候,不要再轻易说“玩这个招有什么厉害的”之类的评论。

笔者认为,“内在厉害”对现在的竞技比赛影响或者要比“外在厉害”的影响要大,这些将会留在“悠悠球比赛鉴赏”里再说。



关于手感

这个问题想写也不想写。主要有两个原因:①争议性比较大,每个人对“手感”的理解都不一样,写完估计很多人找喷②真的比较难用文字叙说。因此,以下只是个人的观点,如果与您的观点不一样,请忽略

笔者在看一些视频留言评论的时候,或者看一些讨论群的时候,经常看到这类说话:“哇,这个招手感爆炸”,“这个手感,直接秒杀XXX”,“我最近的手感不怎么样”,等等。个人认为,大部分人并不真正了解什么是“手感”,只是单纯的觉得这个人玩起来好像很厉害,或者这个招看起来很厉害,就以为是“手感”好。

笔者认为,“手感”不应该是玩某个招才体现出来的,如果只“哇,这个招手感爆炸”,那肯定就不是“手感”。“手感”是一个综合反应,从玩家发球开始,即使是玩普通的招式,也能体现出来。关于怎样看手感,个人还是比较难用文字叙说。但个人将“手感”分为两种,一种是“先天性手感”,另外一种是“后天性手感”。

先天性手感

先天性手感个人认为也要分两种,一种是“常规先天性”,另一种是“特质先天性”。

常规先天性。简单的说,就是每个人“天赋”都不一样,有些人手感会高,有些人手感会低。这就好比人的声音,有的人天生声线好,说话唱歌比一般人要好听,有的则五音不全。这种类型好的手感并不少有,但是后期能不能好好发展就不得而知了,很多人天生手感很好,但由于后期学得方法不对,而“毁了手感”的例子也有不少。这种类型手感的特点是:玩招比普通人特别上手,学招相对快,如果是极品“天赋手感”的话,做招还会天生特别“标准”好看。

特质先天性。这是一种带有特点,与众不同的的“手感”,不一定好,也不一定坏,只是其他人比较难模仿学会。这就好比有些人声线比较奇特,能够发出一些比较特别的声音,例如有些人天生“沙哑声”,“尖锐声”等等。这种带“特性”的手感会在比较早期就会暴露出来,例如:Amane Okubo大部分的招,Polo Garbkamol的“甩绳”和Takumi Hakamata的“晕船”,都是靠自身的“特质手感”练成的,当然也离不开选手的努力练习。普通玩家能否能成功做出“特质系”的招式呢?这个就没法考证了,毕竟暂时没有见过,就不下结论了。

如果你读过本人写过的文章,曾经提过的“特质系”属性,很大原因是因为这些选手天生就有特质手感,所以才比较容易变成特质属性,这里就不详说了。

后天性手感

这个很容易理解,就是通过后天练习努力而成的手感。通过科学的方法,系统的练习,修正其“先天不足”的地方。例如有些人天生五音不全,但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训练将其练到“音准,跟到节拍”。悠悠球也一样,通过正确的练习,把握做招的手势,力度,方向,动作的大小等等,形成一种身体记忆,把每个步骤都做好,从而练成好的“手感”。这种“后天性手感”年龄越小,学习掌握越快,也就是所谓的“童子功”。像Hajime Miura除了自身先天手感好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练得一身好的“童子功”。关于“后天性手感”具体练习的方法这里就不说了,有兴趣的朋友请参阅本人写的《关于学习悠悠球》系列文章。

这里有一个“提升手感”的土方法,大家有兴趣可以试试。没事的时候可以练习闪电快打(INSIDE LOOP),和跳佛墙(HOP THE FENCE ),单手或者双手都可以,但是可能也需要练习一段时间才会有效果,前提也是你做这两招的动作手势是正确的。或许练这两招的时候提高了控球能力,所以提升了手感,但毕竟是土方法,还没什么科学根据,这里就只是提一下。


总而言之,本人觉得“后天性手感”比“先天性手感”要来得重要。因为从实际的情况来说,很多天生好手感的玩家,最后也没有通过后天努力的玩家厉害,毕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谢谢各位的阅读。


关于悠悠球的杂谈 - Episode 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