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000 第一章《乡土本色》
可能是时代变了,我对所谓“土气”没有太多感受;但由于个人经历,对“半身插入了土里”还是很有体会的。太极拳练拳要求双脚贴地、人和大地连为一体,站稳了;不允许像拳击那样中心呈倒三角、在空间中不断变化,尤其忌讳重心上下变化。这些费老是说到了。但是,实际上并不存在绝对的静止,外表看起来没有变化,自然要求内部通过气的变化来实现重心的上下调整,通过腰部和四肢的运动来实现虚实的转化。这个意义上,乡土社会内部不可能是僵化的。
费老认为乡土性是稳定的、不流动的,所以人有足够的机会去熟悉环境,人与物的交互是基于实际情况展开的。现代人(或者说城里人?)的傲慢就在于,他们不再通过熟悉环境、不再通过了解个别的物来调整自己的行动,转而采用外在于物的高度抽象的“书本上的知识”来指导实践,相信存在一个“抽象的普遍原则”可以指导一切。这实际上是唯心的。当然,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事物都做到事无巨细的熟悉,最终都要妥协。
所谓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的区别,无非是社会秩序的区别,是在长期社会劳动中自然内生的共同体伦理,还是由少数人规定的对人进行强制性塑形的外在法。外在法是脱离了熟人社会的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君子不器”,人,怎么能被一系列参数进行标准化呢?物,同样不能。从看到蚂蚁搬家就去田里开沟,到听说有优惠就去抢购,哪个更“有文化”?幻想存在以科学为名的知识大全可以解释一切,失去了具体生活经验,失去了对周遭具体事物的应对能力,人的素质是提升了还是降低了呢?嗯,现在看来,当时这一段评论和下一章《文字下乡》有异曲同工之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