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杂谈】浅谈如何整活?
前言:以下内容仅是对文艺作品片段及该片段表达效果的极其粗浅的讨论。但就如同鸡汤梗的成功不能掩盖《激战江南》那六点几的评分一样,,一个好活不能决定作品质量的高低,不能决定创作水平的优劣——更何况文艺界还有“整体优先于局部”这种普遍看法。最后,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有序讨论指正。 —————————————————————— 首先,我们先明确本文中“整活”一词的含义。笔者以为,整活是一种有意让人感到滑稽好笑(如玩梗)或为迎合读者(如被宅宅们称为“单纯就看一乐子”)的片段。 部分单纯为整活而创作的作品(为整活而整活),“单纯就看一乐子”的作品不在今天讨论范围内。 先是第一类整活,其功能是调整作品叙述节奏,缓解紧张气氛,为下一次高潮进行蓄力(毕竟行文讲究的就是一个“张弛有度”,一直紧绷这读者反而不爱看。)因为又不是每一个创作者都像大刘一样一个称核弹的剧情都能写的一波三折(详见《三体一》中核弹女孩这一段),所以一到一个高潮结束,节奏和氛围都需要放松时,整活就成了性价比最高的选择——毕竟作者写起来轻松,读者也不大介意,两全其美嘛。这是为故事节奏而整活。 但,还有第二类整活,读者一开始它是“为整活而整活”,或者“为节奏而整活”,但随着情节的不断展开,故事的不断推进,主旨的不断浮现,读者们逐渐对作品的表达理解、乃至共鸣。此时,当我们回到开头,重读一遍之前一个又一个整活时,便不免会心一笑。没错,我要举的例子就是———《中二病也要谈恋爱》《前辈是男孩子》《别当欧尼酱(动画版)》 (很抱歉啊,笔者只有最后一部是实打实看完的,故而以下的内容可能存在很大程度上的断章取义,欢迎大家指正) 好,那么话又说回来,这种效果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还是先从结构上讲吧,稍微看过这些作品的宅宅们肯定第一眼就发现了,这些作品的中的“整活”片段,那些读者一开始抱着看整活心态的片段,始终贯穿着全文,成了连接全篇的线索;成了矛盾产生的一大推力;成了整个故事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是这些整活令人难忘的原因……之一 决定一部作品上限的,终究是他的表达充不充分,深不深刻,后者先不论述。我们把这些作品中整的“活”与其表达罗列出来:“中二”与“永为少年”(与青春和解),“女装”与“遵从自己的个性”(人不为他人的偏见而生),“性转”与“重来一段不一样的人生”(如果我天生不是如此,我会不会有更好的人生?)———当我们拂去长期互联网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第一印象,便能发现每组内的几个词其实很容易联系在一起,这边是以故事承载表达,让表达融入故事。 这便是为故事整体而整活,这些整活令人之难忘也另一方面说明,:故事的表达决定作品的上限。 补记:《妹妹的姐姐》中画XX虽然也是剧情发展的一大推力,但至少我看完后回到开头还是一样的难绷,这或许是我的个人喜好问题,不过我更认为作者仅仅是把画XX作为一个工具,并未融入故事,把它换成其他冒险打怪兽之类除减少荒诞感(网友们所说的“精神病感”),所以我严重怀疑藤本树是故意的,但表达的好坏(包括我之前说的充分性与深刻性)决定着作品的上限,这种荒诞感与故事整体的割裂反而有些影响作品的表达(不然你试试看一遍后最先记住的是什么)也使得这部作品至少在国内没有被视为藤本树的代表作。(这也姑且算是大师刚入门时踩下的一个小坑吧) 尾声:一提到荒诞与深刻表达,肯定有人举出《明日方舟|水月肉鸽》中的“最后的骑士”与《黑暗之魂I》中的索拉尔和他们那两句“杀死大海”和“赞美太阳”,这个我们下次再说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