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建议收藏】人大刘海龙讲座|学位论文选题和问题意识|学术写作|中传讲座笔记|新闻

2023-02-24 14:39 作者:拖延症要改  | 我要投稿

论文回答了什么问题?

我的论文是必须要看的。

选题:

为什么选题会被否定:

缺乏问题意识

1.紧紧描述现象,没有理论层面的深入,抽象思维

2.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新,不意味着能够发掘出有学术价值的理论

如短视频内容分析,职业形象的研究,有什么意义?换个平台不一样,换个国家不一样

传统媒体的研究已经有太多这类研究了,说明不了什么?

2.要有文献综述

和之前的观点有什么关系?要有前因后果

同样问题有新看法,前人没涉及到

和前人研究要有一个对话

3.缺乏新闻传播视角

是不是新闻传播的问题

(二)如何凸显和返现问题

1.有想象力的研究

2、亲身经历(与个人经验勾连,而不是管理者的角度,判断对错的重要的标准)

有普遍性和时代特征(社会问题,与其他人有共鸣)

2.文献综述

(1)将个人困境与已有的研究

(2)可以帮助建立对话

(3)《高效写作的秘密》

《研究是一门艺术》

(4)检验问题好不好?

用一句话说清楚你的研究

如何创新:

现实在发展,人在发展

西方理论在中国水土不服

创新的四个方面:

新材料,新方法

新命题,新问题,增加变量,问题发生变化

提出新概念,之前没人提过,有很重要(网络社会,媒介化,粉丝民族主义),概念具有解释力,能够说明不一样的体验

新范式:新的领域,突然让人看世界的眼光不同了(如具身性,传播精神交往,发现了有了身体的影子,新媒体不用身体聚焦,身体在,虚拟现实中如何安放?两级传播:意见领袖有影响的原因是身体在场,网络身体不在场觉得没那么可信,网络聚集,网络,身体在场,沉默的螺旋)再比如(空间,时间,物质性,平台研究中的数据)(自比如对劳动的理解,媒体消费是新的劳动,数字劳动)

如何创新?

(1)热点里面找冰点,独特视角

(2)冰点中找热点,旧现象与重大理论问题联系起来,冷领域变热(范式转换)

(3)多关注反常识的内容,现实会回避的内容(灰色地带,讲不清楚,不好说的东西,不好嵌入现有理论体系的东西,越是灰色越有可能创新)

默顿:显功能(想到的作用),潜功能(没想到的作用;不愿看到的结果)

证明这个政策达不到这个目的,或者有什么结果被忽略掉了,这是有价值的。

(4)简单明了,不要温吞

要不断否定自己,能不能更进一步?

现象-对象-描述-理论

如网瘾现象,认知框架是不是可以探讨?不局限于媒体内容的呈现?

科学框架,社会问题框架,病例现象,猎奇现象

框架推断生产/效果,背后是什么问题?

对于科学现象如何描述?时间线描述的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变化?

当一个不确定事件出现时,应该如何报道?(网瘾,疫情,转基因,手机辐射,核电站)科学家都没有搞清楚,怎么讲清楚?记者站在两拨专家之间怎么办?)

研究对象可能和研究问题没有直接联系?重要的是研究的问题,而不是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更迭,不影响研究,只是找个个方便的对象来说明而已。

重要的不是现象和研究对象,重要的理论。

(5)建立经验和理论的关系

既有研究和自己的经验的差距

原有文献解释不了,用经验进行分析

书本到书本,现实到书本,提出新的概念和理论

好的研究是从现象出发进行归纳,不断和已经有的理论进行对照。

提出自己的观点

不是头脑中先有理论,再找符合的经验

4.说得对又如何?

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So what?

学位论文常见问题

1.演绎而不是归纳

应该是归纳逻辑,从现实中归纳

而非用已有理论,用事实进行验证

2、类型学代替分析

烂尾研究

分类是对对现象的初加工,还需要继续分析

因为分类是主观的,分类是有利于解决研究的问题呢?

分类是桥梁


3、研究问题不明确具体

没有抽象到理论问题

4、同一研究中涉及多个关系不大的问题

、问题不够简明

6、与既有理论缺乏对对话

7、问题提出太迟被淹没

第一页或第二页就要提出问题,开门见山

像画画一样,先画个轮廓,素描,之后再上颜色

8、单一现象或者单一个案的描述

将偶然现象变为一般现象

如将奥运会作为媒介事件,国家形象研究

再如疫情期间的推送,危机时刻的推送


9、问题缺乏历史语境和社会情境

社会科学是高度语境化的,涉及现有的文化和历史

10、应然代替实然

公务员写报告,给人提出决策依据,应该怎么做

学术研究:是什么,为什么

应该怎么样取决于怎么样好?

学术研究没有到应然的层面?

11.宏达理论而非中层理论

传播研究是中层理论,应用性强,而不是宏达理论

12.缺乏经验性证明

如综述,综述不是研究

大佬来写综述

citespace 什么都测量不出来,说明不了什么,缺乏创新

13.不要预设结论

不要用如何,如何预设了结论

14.缺乏新闻或传播研究的问题意识


四;写作规范与常见问题

1、文献不成体系

核心文献——边缘文献(与核心文献对话,对其修正)

2.滥用方法

一般用一种方法


五:如何阅读文献

阅读高质量学术论文和专著

1.文章发表平台(口碑)及作者(连续关注这个领域),引用率高

2.如何寻找相关文献

1、他人

2、手册

3,、网络与数据库

4.一定要做笔记,带着问题读文献


六:相关研究热点

一、新闻推送研究

1.只要研究对象(新闻推送),无研究问题

2.研究少,没找到,没有研究价值

二、疫情

三、直播

1、直播为什么带货?

技术问题:技术可以建立联系

2、消费者行为问题:直播到消费者的行为之间,哪些因素促进转化?

3、电商直播如何链接了线上与线下(太早了)

应该先提:是否,然后再提如何

因为问题本身是有待验证的,不能直接如何?

四、无人机遇全景文化

古代:平视

现在:俯视,这种转化意味着设么?最早应用于侦测,后来应用于售楼。

背后政治问题

1、要说的问题太多

2、问题界定的模糊

观看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前人是如何讨论鸟瞰视角的?

结论:鸟瞰视角是权力视角,常识性结论

是否有反权力呢?

响水岸,天津爆炸的航拍

五:老年人手机使用与日常生活

拘泥于理论,重复前人观点

发现老年人手机使用与家庭和群体有关

关系如何促进老年收集的使用(经验上升到理论,修正理论)

不能上升到太高(能动性和结构影响,有没有新的贡献)

六:黑胶唱片销售超过CD,理解什么是新媒体,什么是新媒体

创新要不断修正,更进一步

如媒体人与人的关系决定新和旧,那么传统的黑胶意义和新的黑胶意义有什么不同?

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重新回到胶片和拍立得的人?

复古现象:什么条件会导致旧的会变新?什么因素影响的?

在前人基础上更进一步

时间变迁上去理解



















【建议收藏】人大刘海龙讲座|学位论文选题和问题意识|学术写作|中传讲座笔记|新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