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会移动的堡垒:一战德国A7V重型坦克的发展史

2020-03-12 22:19 作者:女神是天依  | 我要投稿


     当欧洲各列强向20世纪初期的世界级大战迈进时,做为中欧强国的德意志帝国对自己的陆上战争力量充满了信心,其由步兵、炮兵、骑兵为主体构成的陆军是当时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地面武装,而就是这份强大带来了德国陆军过分的骄傲,使得他们对任何新兴的机械发明都不屑一顾。于是一战爆发后,德国人依然固执的认为骑兵才是是战场上的主要机动作战力量。在他们看来,装甲汽车防护能力弱,而且通行能力有限;至于装甲列车,只有俄国这样的国家才会疯狂的迷恋(真的是充满歧视和自大的观点)。德国陆军相信,训练有素的步兵、轻装剽悍的骑兵以及重装的炮兵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

      一战初期,德军在东西两线遭遇了英国、法国、俄国的装甲汽车,这才勉强在这个领域做了一些研究,而且基本上没有什么成果。德国人对装甲战斗车辆的僵硬态度从骨子里就没有改变。在这种充斥偏见的情况下,当英国的坦克于1916年9月15日出现在索姆河前线时,对德军造成的心理震慑是可想而知的。

在索姆河战役首次亮相的英国MK.I型坦克,德军为此产生了巨大的恐慌
德国在1916年投产的Bussing A5P重型装甲车

    其实与军方的冷漠态度不同,德国工程师们在履带式战斗车辆的开发方面一直没有放弃过努力。1914年2月,德国陆军技术通信测试委员会就收到了弗里德里希.戈培尔(Frederich Gobel)博士的一个车型设计—尽管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履带式车辆。

      另一位工程师雨果.布雷默(Hugo Bremer)则比戈培尔更进一步,他在1916年10月试图为戴姆勒的一种汽车改装履带和负重轮,以使它具备在泥泞道路上行进的能力。这辆样车同样送到了军方手里,而后者的态度同样似是而非。

雨果.布雷默


     

雨果.布雷默提供的样车

     现在,当英国坦克首次在战场上公开亮相并且痛击了德军步兵后,德国统帅部不得不改变态度,开始迫切的需求德国自己的坦克。1916年10月30日,在弗雷德里希将军的主持下,一次联席会议在柏林召开,专题探讨在德国工业现状基础上尽快生产出“原创坦克”的可能性。主持者称,这也将成为旨在实现军工业生产全面提速的“兴登堡计划”的最新部分。但是在德国国民经济已经被战争全面拖累的情况下,德国工业家们已经没有多少兴趣开发新式武器了。

      尽管军工企业反应冷淡,联席会议最后还是建立了所谓的“A7V委员会”。而后来成为新式坦克名称的“A7V”是德语“第7交通处”的简写。和英国的“tank”一样,这个也是为了迷惑敌人起的名称。

     在把布雷默与戈培尔的设计从废纸篓里翻出来后,在摩托化车辆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戴姆勒公司终于同意加入A7V项目。和英国人一样,德国设计者也打算从美国的霍尔特履带式拖拉机入手;在当时,这种拖拉机是最理想的坦克底盘了。德国人无法直接从美国购买,于是从盟友奥匈帝国那里想办法搞到了一辆,由戴姆勒公司的设计师欧根.林克(Eugene Linck)负责改进其悬挂系统以适应作战机器的需要。

     1916年12月,A7V项目总负责人约瑟夫.沃尔默(Joseph Vollmer)博士交出了第一张设计图。他承认,与英国坦克相比,尽管A7V装有2台发动机而享有速度优势,但预计其越壕能力可能会稍逊一筹。他接着表示,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第一辆原型车有望在1917年5月完成。此时的军方已经很是性急了,在试制工作还停留在纸面阶段的时候,他们就发出了100辆的订单。然而,看起来颇为顺利的进展,在这时遇到了种种迟缓。

约瑟夫.沃尔默
现代军迷复制的“施努克”号A7V重型坦克

      首先是来自同僚的竞争。原来,就在第7运输处的项目上马之际,同属普鲁士战争办公室管辖的第2处也采取了同样的霍尔特拖拉机底盘,为步兵开发出了一种装甲运输车。而且,第2处的动作很快,首次实车演示定于1917年3月举行。

      这次展示的规格非常高,那些对“机械化”充满热情的高层人物都亲临现场。然而不幸的是,在兴登堡元帅和鲁登道夫将军的注视下,这辆赶制出来的运输车表现出的通行能力十分糟糕—即使是在最小载荷的情况下。

第2处开发的装甲运输车

     这个不愉快的插曲戏剧性的降低了将军们对坦克的热情,鲁登道夫似乎轻易的忘记了自己曾说过的话:“运动迅速的坦克在有谷物的田野上增强着奇袭的效力。”曾经流行于德军中的僵硬态度再一次占据了上风,A7V坦克的订单随之一下变成了10辆!

      第二个变化接踵而至。军方在看了图纸后向沃尔默下达了改动要求:坦克的装甲不仅要能抵御机枪子弹,还要能抵御炮弹。设计团队展开了测算,结果表明,如果要达到这个要求,装甲厚度以30毫米为宜。但是如此一来,坦克会沉重到无法移动的地步。最后沃尔默来了一个折中方案:只在坦克正面安装30毫米的装甲,车身其他部位装15毫米装甲。这个“头重脚轻”的改动不仅再一次耽误了开发时间,也为未来的作战埋下了隐患。

     第三次混乱发生在1917年4月,英国推出了新型的MK.II型坦克之后。鲁登道夫将军收到了关于这种英国坦克越野能力的报告后下令:A7V应采用英国坦克的菱形结构。设计者快要被逼疯了。还是沃尔默在这时想到了应对之策,他采取“两面手法”,一方面加快A7V的项目进程,另一方面开始设计一种采用了类似英国坦克“履带过顶”布局的A7V-U坦克。

A7V-U

     多亏这一“花招”,A7V坦克的首辆样车才得以在1917年4月底完成,而A7V-U一直到1918年6月才算小有所成,而且始终停留在样车阶段。

     在军方反复无常的暧昧态度下,设计团队的热情终于被耗尽了。拖拉到9月底,他们才完成了几辆A7V的底盘,而在没有加装上部车体的情况下,这些底盘在11月被送往法国北部,加入那里的第111摩托化车辆分遣队接受测试。这得注意的是,这支分遣队的徽章,是一个黑色的万字。 

      与此同时,德军高层开始讨论第一支坦克部队的番号问题。最后这支部队的名称被定为“突击坦克分队”,“突击”在德语的缩写是stuka。按照计划,每支突击坦克分队编有5辆坦克,其中1辆装备火炮,另外4辆只装备机枪,每个分队有5名军官和110名士兵。

德军坦克分队的徽章

     1917年11月20日,英国坦克在康布雷战役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向德军战线纵深了9千米之多,造成了德军巨大恐慌。在这一“刺激”下,德国将军们不温不火的态度再从转变了。鲁登道夫当即决定,在德军即将于西线发动的大反攻中,坦克应当成为主导力量:“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东西!”

      拖延了如此长的时间后,决策者终于发布了一系列正确命令:以最快速度生产出40辆A7V;首批3支突击坦克分队必须在1918年2月前做好战斗准备;原定只装备机枪的坦克全部改装火炮。

    接到命令的戴姆勒工厂开始加快进度,1918年初,A7V重型坦克终于正式装备了部队。重达30吨的A7V是世界上乘员数量最多的坦克,其标准编制是18人,最多可达26人。除了车长、驾驶员、炮手、装填手各1人和2名机械师外,其余全部是机枪手,机枪手们操作着6挺机枪。根据战斗需要,还会临时增加通信员、信鸽员和瞄准手等。

      在坦克内部,炮手和装填手的位置位于车首,机枪手分布于两侧和后部,车长和驾驶员位于车体中部发动机上方的指挥塔中。由于坦克内部空间较大,一车人或站或坐,倒也不是特别拥挤。

乘员分布图

    A7V从外表看很像一个铁堡垒,火炮从车体前部伸出的特征,使它更像是后世的自行突击炮。2台100马力戴姆勒4缸直列式水冷汽油发动机位于车体中部,发动机通过传动轴与车体后部的变速箱相连。装甲板由罗西林(Rochling)公司和克虏伯公司提供。A7V坦克正面装甲厚30毫米,侧面及后部15毫米,底部6毫米;虽然是普通装甲板,但防护力还算不错。

     这个大“铁盒”的最大速度是12公里/小时,越壕能力2.2米,最大行程40公里。A7V的外形给人以一种行动迟缓之感,但它的速度在当时并不慢,不仅比英国的MK.IV要快,甚至法国的雷诺FT-17也不如它。但越壕能力弱无疑是一个显著的缺点。

雷诺FT-17轻型坦克
MK.IV型坦克

     火力是A7V一个突出优点。其主武器是一门26.3倍径的57毫米火炮,垂直射界为负20度至20度,水平射界左右各40度,最大射程6400米。火炮备弹100发,其中50发高爆弹、30枚穿甲弹、20枚开花弹。穿甲弹初速487米/秒,在2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15毫米装甲,1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20毫米装甲。这意味着当时没有任何一种协约国坦克可以抵挡A7V的打击。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57毫米火炮居然是英国武器。素以火炮质量骄傲的德国人为自己的坦克选择了一门英国炮,这的确是一件稀奇的事。A7V本来选择的武器是贝克M2型20毫米机关炮,这门炮本身性能的确是优秀的,但测试表明其对付钢板的效果不佳。这样,在新一轮火炮的仓促筛选中,英国的马克马克沁-诺登菲(maxim-nordfelt)57毫米速射要塞炮便偶然地进入了设计者的视野。德军此前在比利时和俄国战场上大量缴获了这种速射炮。当德国工厂不可能在短时间设计一门适用的新火炮时,只好选择它作为权宜之计了。

马克沁.诺登菲57毫米速射炮

    此外,A7V还装备了6挺MG08型重机枪或MG08/15型轻机枪,其中车体两侧4挺,车体后部2挺,备弹15000-18000发。这种配置足以构筑起令敌军步兵难以靠近的密集火力网。

MG08
MG08/15

    A7V重型坦克唯一一种变形车也叫做A7V-U,只不过这是一种将战斗舱换为货舱的履带式运输车,这个U是德语Uberlandwagen的首字母,意为补给坦克。按照计划,A7V-U应该生产100辆,可是到一战结束也只生产了大约30辆。它的一个设计特色是车体两段都是盖有防水油布的敞开式货舱,位于两个货舱之间的是驾驶舱,驾驶舱安装有前后各一套的驾驶装置,驾驶员座椅可以360度旋转。此外A7V-U在两个货舱都安装了载挂钩。

A7V-U履带式运输车

     得以完工的30辆A7V-U中只有8辆真正投入了战场,使用者从法国战场发回的第一份报告称“表现理想”。但这种运输车其实和A7V坦克一样存在着底盘过底、越障能力差等问题,再加上它的货舱在前后两端伸出底盘过长,在满载时的越野能力进一步下降。而且,它的油耗实在是太大,每千米要消耗10升汽油,而普通的3吨级卡车每千米只有0.84升。正是这些不乐观的因素,使得德军的履带式运输车队只不过是一战后期的匆匆过客。

     这就是德国的第一种国产坦克:A7V重型坦克的基本发展史。在下一期,我们会介绍该型坦克从服役到德国停战的短暂作战史。


会移动的堡垒:一战德国A7V重型坦克的发展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