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去汉字化?日语:是你变了啦。玄奘:6。|【百秒闽语】番外篇012

2023-01-27 21:46 作者:Gjentagelsen  | 我要投稿

去汉字化?日语:是你变了啦。玄奘:6。|【百秒闽语】番外篇012

入声(にっしょう まれ: にっせい)

  1. 唐代までの中国語の音声で、発音が-k、-p、-tで終わる発音。現代中国の普通話では失われたが、広東語等南方系中国語に残っている。

入声(checked tone、entering tone)是音韵学之概念,包括入声韵入声调。在一般行文中,此二概念往往都混同、省称为入声。

入声韵又称促声韵,是指传承自古代汉语之一类音节结构,其韵尾以浊塞音快速结束,再无声除阻,例如“谷”(南京话:gu⁵入声[kuʔ˥],广州话:guk¹上阴入)相对于“菇”(南京话:gu¹阴平[ku˧˩],广州话:gu¹阴平)。入声字是指音节有此类结构之字,此类字之声调在隋朝韵书《切韵》至宋朝韵书《广韵》都属于入声调类,其入声声调是短而急促。在该时代,入声都稳定并完整存在于中原语言之中,拥有-p、-t、-k三种辅音韵尾。入声调根据传统音韵学属于“四声”之一,入声调和非入声之差别更多来自音质短促而非高低音调值。由于当时之具体调值已经不可考,故无法得知入声与其他声调在当时是否拥有相同调值。

中古汉语入声演变成多种汉语变体中之入声调类,各种汉语之入声调值或有不同,但调型一般都是短促而急收藏[1]。在现代汉语中,有不少保留入声:例如,粤语及客家话完整保留辅音韵尾以及入声声调;江淮官话、吴语等已经丢失辅音韵尾,但拥有区别于其它声调的急促声调。即使官话内多数方言不再有入声,入声字如何归派依旧是主流学界给官话分类的唯一标准。

另外,高本汉在《中国音韵学研究》提到了他观察到汉语入声底层音为浊塞音,应表记为-b/-d/-g才对。赵元任也观察到塞音韵尾的双重阻塞。岩田礼(1984, 1992)以生理语音学的方法,用光纤维镜和肌电观察入声韵尾的紧喉运动情形,发现闽南语和广东话的入声韵尾确实存在着口腔及喉头的双重闭锁及紧喉现象。

入声在中国各地的发展情况及表现形式各不相同。粤语、客家语、闽南语、部分赣语、壮语、越南语以及汉藏语系的其他一些语言中,入声字音节以辅音韵尾(多为[p̚]、[t̚]、[k̚])作结,发出明显的短而急促的子音,使音节听起来有一种急促闭塞的顿挫感。

部分湘语、吴语、江淮官话(淮语)、部分闽东语、部分西南官话(岷江话)、部分赣语以及部分晋语也保留入声,但只带一个弱喉塞韵尾[ʔ],或依靠紧元音韵母来保持音节的顿挫感(如四川宜宾话)。大部分的官话方言(除江淮官话以外)中入声已经不复存在,大部分湘语、闽中语、闽北语、以及中原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的少数方言中尽管保留了入声,却已经变成舒声韵,失去了其原有的促声韵特点。但是它是何时消失,历来都有不同观点。

汉字大概于隋、唐时代传入日本,当时的汉语具有入声,因而日语保存入声的痕迹至今,但日语音系中无闭音节,因而一汉字被分拆成两音节,其破音音尾已开音节化独立成另一个音节[通常为ka行、ta行、wa行([p] → [ɸ] → [w] → ∅)的音节]。


去汉字化?日语:是你变了啦。玄奘:6。|【百秒闽语】番外篇01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