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去世了,他留给了中国一份无可替代的遗产

文/行走斯图卡
5月22日是一个悲伤的日子,一连传来几位“国士”去世的消息;先是故宫原副院长、文博专家杨伯达先生在5月21日去世,享年94岁;接着又是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先生于5月22日去世,享年99岁;但是公众关注的最多还是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
据新华社5月22日报道称,“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当袁隆平院士的灵车驶过长沙街头的时候,路人们纷纷自觉为他送行,每一辆车都主动让道、鸣笛致哀。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在推特上表示了哀悼,总干事屈冬玉写道,“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袁隆平院士,他基本上解决了中国历史上困扰了我们五千多年的一个难题:吃饭问题。他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因此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可以说,如今中国人饭桌上的每一碗米饭,都是袁老毕生心血的成果。
中国是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每年的粮食消耗非常惊人,因此吃饭问题毫无疑问是头等大事。这不仅涉及到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也是国际粮食安全问题的重中之重,而袁老解决的就是这个重中之重。
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国家不少人是不相信中国能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至今在国外都有市场的观点。他认为,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约到2030年,中国粮食产量至少减产20%,而人口会增加到16亿,届时不仅中国自己,就连全世界都无法养活中国人。
莱斯特·布朗的观点,其实是所谓“黄祸论”的一个变种,而且在西方流传甚广。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就曾经说过,“中国人不能过和美国人一样的生活,否则对地球来说是一个灾难”,日本媒体也曾经炒作过“中国暴食论”,虽然它自己是一个粮食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就连莱斯特本人,一直到2008年都宣称自己没有改变过这个观点。
显然他不了解袁老等中国科学家们的能量。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对杂交水稻等粮食作物不断改良,亩产量和总产量不断提高,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从1994年的约4.45亿吨增加至2020年的约6.7亿吨。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成就,不仅从根本上保障了中国的粮食安全,也充分保障了全球的粮食安全;如果中国人养活不了自己,莱斯特的观点恐怕真就成了现实,中国和世界将会变成怎样,我们也不敢想象。
以前在旧中国的历史上,遇到灾年就饿殍遍地,如今基本上能旱涝保收,中国的储备粮就算全年颗粒无收,也能保证中国人三五年不饿肚子;说袁老和杂交水稻的成就是功在社稷、利在千秋,这话一点都不假。如今中国人几乎不用考虑有没有饭吃的问题,而是吃什么好、什么好吃、好吃什么的问题;作为一个吃货民族,全体中国人对袁老说一声“谢谢,您辛苦了”,一点都不过分。
如今袁老已经仙去,他和共和国的无数先辈们团聚了,向他们讲一讲如今的盛世中华;但是我们也知道,他老人家的愿望是“活到100岁”,将自己的研究坚持一下,直到今年的年初,他还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我们也不忍心他老人家这么辛苦劳作,希望他能好好安歇;他将这一辈子都奉献给了我们这个民族,留给我们的是一份无可替代的遗产,有此国士实乃中华之大幸!
这才是共和国的脊梁、这才是我们年轻人追的明星。愿袁老您安息,我们后辈绝不负您一片赤诚之心,一定会守护好今天的盛世,一定会继承您的遗志,不仅让国人吃得饱,而且吃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