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烧烤”吉祥物之汉服故事
今年的五一假期,淄博文旅预估有12万人慕烧烤之名前往当地旅行,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在其中呢?

(图源:澎湃新闻)
为了回应来自五湖四海的热情,淄博也推出了多个生动活泼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吉祥物,以更好打造淄博形象,拉近与游客们的距离。
而阿罗惊喜地发现,这些吉祥物不仅代表了淄博烧烤文化,还代表了汉服文化:淄博烧烤音乐节的吉祥物“香博博”头上束发戴儒巾,和“美淄淄”一样着深衣,是典型的束发戴冠、交领右衽的汉服形象;

而由网友制作的另一种“香博博”“美淄淄”形象,虽是以烧烤为原型,却也同样巧妙地展现了汉服元素:两人都行揖礼,身上的煎饼化成宽袍大袖的样式,最妙的是“美淄淄”胸前的两颗代表性的山东大葱交叠在一起,化成交领右衽,可谓将汉服与淄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样的设计并不是附庸风雅。都知道淄博烧烤很有名,但大家是否知道淄博与汉服也有一段很深的渊源呢?让我们穿越回千年以前,先从历史上的淄博讲起。
01
“上一次这么多人去淄博,还是五国伐齐的时候”
淄博烧烤火起来的时候,大家一定见过这句打趣的话:“上一次这么多人去淄博,还是五国伐齐的时候。”
淄博,春秋战国时称“临淄”,是当时齐国的都城。齐国是姜太公之后,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历史上赫赫有名。当年五国伐齐虽已兵临淄博,齐国却还是搏出一线生机,六十年之后才被秦国所灭。
而"淄博"这个地名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原为淄川、博山两地的合称。
同一时期,“汉服”被称为华夏衣冠,较有代表性的样式为深衣,是将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又保持着一分为二界限的长款衣。而汉服“交领右衽”的特点在此时便已出现。

(章丘危山车载建鼓俑 图源:搜狐新闻)
孔子曾有言:“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此言意在表扬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之功。这里的“夷”是指当时某些北方民族,被发左衽是他们的习俗。而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功抵御了当时某些北方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也就是保护了中原文化。
阿罗要说明的一点是,“汉服”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基本内涵为汉族传统服饰,随着时间推移也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
同时,“汉服”在历史上有很多其它类似称谓,彼此可相互替代,如“衣裳”、“汉衣服”(《汉书·西域传·渠犂传》)、汉衣冠、“汉装”(《清史稿·宋华嵩传》)、“华服”、“唐服”(《新唐书·吐蕃传》《旧唐书·回纥传》)等,就像人有小名一样,同一事物有多个名称很正常。
02
“简其礼,因其俗”
回到正题,阿罗想考考大家:我国最早的丝织业中心在哪里呢?
Bingo!正是我们刚刚谈到的齐国,更精确一些,正是在以临淄为中心的齐鲁地区。
早在姜太公吕尚被周武王分封至营丘(淄博)之时,当地的桑蚕丝织业就在他的鼓励下兴盛起来,而他“简其礼,因其俗”(《史记•姜太公世家》)的开国政治策略,也逐渐改变了先齐东夷人“交领左衽”的着装习惯,将“交领右衽”的服装形式在当地逐渐推广开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当地官府更是大力支持丝织业发展,齐国生产的“冰纨、绮绣、纯丽”等高档精细丝织品,不仅做到了国内“人民多文采布帛”,能够充分自给,而且还大量输出,畅销各地,以致于“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即《史记》,《汉书》所称道的齐“冠带衣履天下”。
齐国发达丝织业也催生了一个成语——张袂成荫。《晏子春秋·杂下九》有云:“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齐国国都临淄有三百多户人家,一起张开衣袂,就能遮住太阳,一起挥一挥汗水,就能下一场雨,在大街上,人挤人肩靠肩,脚尖能碰到别人的脚后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
这里的“袂”指的就是深衣袖身扩大部分,这也是当时汉服的一大特征。

03
小城出圈新思路
千年之前,古齐国精美的丝绸与服饰使“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千年之后,独具风味的烧烤再次使淄博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而这些吉祥物们则巧妙化身为联系古今的纽带,抓住烧烤带来的热度,引出当地汉服文化,为淄博再添一分可供众人讨论热议的话题度。
但在互联网时代下,热点此起彼伏,搏出话题度仅仅是“出圈”的第一步。要长久地留住知名度,还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借流量之机讲好城市故事,打造有深度、有内涵、更立体的城市形象。
淄博烧烤出圈的背后,是华夏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是齐鲁大地的文化滋养,更是今天新时代政通人和的切实反映。外在形象与内涵底蕴的交相辉映,展现着泱泱中华数千年的薪火传递,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探索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