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恐战争到大国竞争,美国逃不了失败的命运

文/行走斯图卡
2021年9月11日,是9·11事件的20周年纪念日。当年人们在电视机前看着纽约双子塔垮塌时,并没有想到这场恐怖袭击将会永远改变美国,甚至世界的历史进程。
为了复仇,美国大兵在几十天里横扫整个帝国坟场,并且先后击毙了塔利班前领导人奥马尔和基地组织前头目本·拉登。如果在这个时候就收手,美国依旧有资格在自己的历史上记录一场胜利的战争;但是美国最终还是输了,因为它继续了这场战争,将其变成一场以“反恐”为幌子,实际上是推行意识形态输出的帝国主义战争,并且创造出了更多的恐怖主义。
在中亚,“基地”从一个组织变成了一个网络;在西亚,“伊斯兰国”从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废墟阴影中走了出来。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其实已经输了,除了击毙本·拉登之外没有什么像样的成果。但是国际恐怖主义更加难缠,战争制造的难民潮反而掩护了恐怖主义的扩散,战争造成的贫穷和落后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美国大兵对平民的欺辱和屠杀为恐怖组织提供了兵源和支持者。
本·拉登的死和“伊斯兰国”的崛起削弱了“基地”的影响力,但是“基地”依旧是国际恐怖主义的一面旗帜,而“伊斯兰国”则是美国反恐战争创造的一个更加凶残的怪物,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公开走上台面,建立“政权和军队”向整个人类文明叫板。
时至今日,孤狼式袭击依旧时常出现。这些恐怖组织的支持者隐藏在网络上以及社会的角落里,没有人知道下一次袭击将会在哪里发生。随着美国从中亚撤军,白宫高调宣扬“结束反恐战争、重回大国竞争”的政策调整,但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并没有消除、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依旧是恐怖主义的主要目标。
恐怖主义从台面转入地下后,生命力反而顽强了很多,美国却耗不起了。拜登匆忙从中亚撤军,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现在他急于让这场耻辱性失败的记忆翻篇,但影响可能比他预计得更加深远。
美国《华尔街日报》日前刊发评论称,拜登正在推行立法,并在美国劳动节后加倍努力抗击新冠疫情,以及应对“艾达”飓风造成的严重损失,接下来他可能想把精力集中在应对贫困和失业方面,但问题是:共和党不可能让他如愿所偿。
接下来拜登将会面临无穷无尽的国会听证会,每一个共和党议员都会想尽办法刁难这个老头,试图弹劾其内阁成员中至少一到两个重要成员,比如国务卿布林肯或防长奥斯汀。这些纯粹出于党争的权力游戏,将迫使这个八旬老者分散掉相当一部分精力。
《海外网》在9月9日的社论中认为,当美国反恐战争的主题从“复仇”到“假公济私”时,战争的性质就已经变味、结果也适得其反,已经让这个超级大国“疲态尽显”,维护霸权地位的焦虑与日俱增。现在美国又将反恐的重心调整到“大国竞争”,但是霸权的衰弱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一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迫使军事实力最强的美军狼狈撤军,用军事手段维护霸权地位已经过时了,美国的军事力量不再可信、盟友对怀疑度与日俱增;当美国没有好故事可以讲的时候,美式民主和美式意识形态也不再被视为“普世真理”,当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思考“西方民主救不了自己”的问题时,我们已经可以预见美国意识形态霸权的衰弱。
现在已经不是“世界离不开美国”,而是“美国离不开世界”。如果美国无法认清单边主义的时代已经结束的现实,最后很可能会出现内部矛盾的总爆发,到那个时候再后悔就已经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