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的高中读书笔记(一)

2023-07-05 17:35 作者:一方独言  | 我要投稿

甘棠(诗经—国风—召南)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批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后人乘凉,不忘植树之人)

我与地坛(《合欢树》部分)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天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母亲”这个角色一直都是被人所歌颂,让人所悔恨的。人们之所以歌颂,是因为她的无私与伟大;人们之所以悔恨,是因为直到母亲去世他们才明白“母亲”的涵义。“爸妈不理解我”这句话从初中开始就一直出现在我的耳边。我想,究竟是父母不理解我们的心思还是我们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确实有些人为了子女而过多地干涉他们的生活,也的确会有人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但我们何尝也没那么干过?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相互尊重的交流空间。不要被一时的激动迷失了心智,感觉这世上什么都与自己作对。勿忘曾经美好的回忆,那才是最宝贵的结晶。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节选)
       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为游子归来而晃动。对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他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批注:游子漂流四海,奈何叶有其根。即便风雨飘摇,有家遍不彷徨)

《好时光已悄悄溜走》(节选)

       十年后的我离开了故乡,十年后的母亲守着我们在回忆中度着她的寂寞时光。我还记得前年的夏季,我暑假期满,乘车南下时,正赶上阴雨的日子。母亲穿着雨衣推着自行车去车站送我。那时已是黄昏,我不停地央求她:“妈你回去吧,路上到处是行人。”“我回去也是一个人待着,你就让我溜达溜达吧。”我望着雨中的母亲,忽然觉得时光是如此可怕,时光把我父亲带到了一个永远无法再回来的地方,时光将母亲孤零零地抛到了岸边。那一刻我就想:生活永远也不会圆满的。但是,曾拥有过圆满,有过,不就足够了吗?

《渺小与不朽》(节选)

       多少年来,多少中华儿女就如诗人所写的一般,耕地、织衣。在慢慢的长夜里,期待着忙碌的黎明,叶上露,露沾衣,衣不惜,愿无违,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渺小而不朽的涟漪。

       然而两千年后的今天,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忘却了劳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没有时间去劳动;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由人工智能来替我们劳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居然要依赖别人的劳动,自己萎缩在生活的角落里,嘲笑着光荣的劳动者!

绿衣(诗经—国风—邶风)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批注:悼亡,就是在心中筑起一座神圣的殿堂,把生命中最真诚、最可贵、最理想的一切供奉起来。对这一切的祭奠,也就为心灵本身树立了一座丰碑、一个路标)

《把栏杆拍遍》(节选)

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我的高中读书笔记(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