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博山记03】9-3『《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央视《国家宝藏》第1季摘录

2021-11-14 21:59 作者:山嵓  | 我要投稿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图片引用自《国家宝藏 》第一季第九期截图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守护人: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博士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师耿朔;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学生及校长郭卫星;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高梦琛;袁弘。

 1、简介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1960年于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一座帝王陵中被发现,出自六朝时期,时代大致为东晋至南朝宋,砖画分布在墓室的南北两壁,由三百余枚砖块拼嵌而成。两幅画面均为长2.4米,高0.88米。画里人物线条非常流畅飘逸,把当时人们对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的情怀表达得非常好,展现了魏晋名士竹林七贤和春秋高士荣启期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高士贤人“隐逸清高”的风尚。一般在砖画或者壁画上作画的时候事先要有一个原本,而从这幅图八个人物的线条和画技上看,底稿有可能出自于东晋画圣顾恺之。因此不仅是中国文物史,其就是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这幅像拼图一样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是由近三百枚砖块拼嵌而成。上面画的就是竹林七贤,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人物组图。砖画上共刻有八个人物——分别是由魏晋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组成的竹林七贤以及春秋时期的著名隐士荣启期。此八人席地而坐,或开怀畅饮或弹琴度曲,或仰天长啸或挥麈谈玄,无不尽显名士的超然高韬与潇洒风流。其是在南京的西善桥一个南朝时期贵族的墓葬中发掘出土的,为使两幅图对称,墓主人在竹林七贤旁,添加上了春秋隐士荣启期,说明墓主人对贤人隐士是相当的崇敬。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是一件六朝时期的艺术作品,而六朝这段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虽然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但是思想自由、个性解放、文化包容,甚至有人说那是一个唯美主义的时代,而我们熟悉的书圣王羲之、画圣顾恺之等人都是六朝人,所以有人常说数风流人物还看六朝。

        竹林七贤不光是在文学艺术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们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读书人立身处世的所有选择。他们在乱世里面活出了各自的尊严,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所以他们能从名士众多的魏晋时期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人的一个代表性符号。此后中国不少历代文人都争先为竹林七贤打筘盖章,足以见得竹林七贤这个第一男子偶像天团在中国历史中的位置。

        上海博物馆曾收藏了一幅唐代孙位的《高逸图》,是孙位唯一的存世真迹,但是这个《高逸图》并不完整,上面只画了四个人,到北宋末年宋徽宗年间成为宋徽宗的皇家收藏,但当时的徽宗也没有认出这四个人分别是谁。直到1960年『《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出土以后,我们才辨认出孙位《高逸图》中的四个人分别是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四人,由此可见,『《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对于书画研究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高逸图》卷】唐代孙位所作绢本设色人物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上博前研究员承名世先生参照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内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刻壁画人物的坐姿和手持器物,考证此画应为原《竹林七贤图》的一部分。

        【山言】这一段中的“打筘”一词,是我借用生僻词“打筘”,自己琢磨给其增添的语义,通过谐音化用将“打call”转化为汉字词。首先call的谐音与“筘”同。其次“打筘”的原意是纺织工人用机杼保持经纱位置,使经纬纱最终能交织成整齐划一的织物;而“打call”的原意是台下组织粉丝进行整齐划一的呐喊以对台上之人支持。两词似乎有一定的引申关联,可以考虑借词化用。因为“打call”这个词我没有找到合适的替换词,因此就采用谐音化用的方式,转成“打筘”,因是自己琢磨的,特备注其意于此。

2、前世传奇

        主演——袁弘;助演——董彦麟、朱峰、崔凯、李依洋、刘洋、邢小北、隋咏良、赵振艺、郑舒环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的前世传奇就发生在波谲云诡的魏晋时期,这幅砖画上一共有八个人,其中七人是以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他们凭借本色风流,从众多英雄名士中脱颖而出,成为后世文人争相效仿的偶像天团。但其实竹林七贤生活的环境是非常动荡的,因为他们不满司马氏的统治,所以他们每天隐居于山林之间清谈玄学纵情高歌,他们希望能够过上淡泊名利的生活。无论是谁,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都难免会跌倒,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七贤一样,寻找到合适的生存之道,这幅『《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不仅仅是魏晋时期的图像记忆,更代表了一种对独立思想和精神的追求。

        竹林七贤任其性、适其情,参差百态各有其妙,七人虽性格迥异,举止参差不齐,但就如同那七个音符一般,只有长短不一的音色组合在一起才能弹出世间美妙的音乐。即便他日曲终人殁,余情也定传千载。而砖画中的第八个人却是春秋时期的隐士荣启期,相差七百多年的八个人能出现在同一幅砖画上。就是因为春秋隐士荣启期与竹林七贤最本质的特点相似,即他们均身处乱世却还能够崇敬自然,追求自我与自由的独立人格精神,在精神层面上来说,他们都是贤人。

        此八人在世时,并未同列,直至东晋初年才有人第一次将魏晋七人合称为竹林七贤。到了南朝,为了考虑壁画的左右对称,后人就从千古圣贤中挑选出了春秋时期的荣启期与魏晋的竹林七贤置于同一幅砖画。虽处于两个时代,但性情中人相聚,自无拒绝之理。        

        ——荣启期:七百多岁,与孔子是一个时代的人物,年龄比孔子大。晚年困苦,却知足常乐,曾被问“所乐为何”,于是言道“吾乐有三,生而为人,为男人,年九十,因此老夫自知何为乐”。

        ——山涛:在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官职最高。下山出任从事中郎时,曾举荐嵇康,却收到嵇康的绝交书,已所欲亦勿施于人,你愿意饰以金镳、飨以嘉肴,而我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之后两人在表面上恩断义绝,有说法是嵇康因不愿出仕,又不愿连累山涛,因此绝交;而山涛也未真正绝交,嵇康被处死前,山涛曾冒险去转圜说项,未果后,就尽力保住了嵇康的族裔后人。

        ——嵇康:竹林七贤之首,最帅最潇洒。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是竹林七贤中的颜值担当。其身高有七尺八寸(约1.88米),帅得惊为天人(据《世说新语》记载,一日嵇康在山里面与一樵夫相遇,樵夫晃眼一看,以为是神仙下凡)。此人虽土木形骸,但风姿特秀,如孤松独立,亦如玉山将崩,的确非常人也。另外嵇康的口才很好,写得一首好文章,逻辑非常严谨,有着极强的说服能力。嵇康擅长古琴,最著名的就是《广陵散》,据说嵇康临死前在刑场还弹了一曲《广陵散》,其死后成为绝唱。

        ——阮籍:曾哭虽未谋面的兵家之女才色双全,却未嫁而亡。 但阮籍明哭兵家之女才貌双全未嫁而亡,实则是在哭自己能文能武且德才兼备却无明主可报。另外由于阮籍擅长写诗,因此竹林七贤的超级粉丝,诗仙李白曾为其作诗道:“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

        ——王戎:【卖李钻核】王戎自家的李不错,但卖李时却担心别人买去后,通过李核培育出来,于是就在卖李前挨个钻穿李核;【卿卿我我】王戎夫人常叫王戎“卿卿”,王戎认为以卿字称呼丈夫,于理不合,但王妻答道,“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王戎见其说得有理,就听之任之了。世间最难得莫过于一个情字,圣人不为情所困,冷漠之人又不懂情,而王戎大幸,懂情又忠情,纵情又情有所钟。

        ——刘伶:刘伶擅长喝酒,并且唯酒是务,一喝就不顾生死。但好在此人豁达,无视生死,置生死于度外,曾吩咐随从,若是自己在外喝酒喝死了,就随时就地把他埋了。

        ——阮咸:贫富贵贱于他而言并无不同,有一年七月七日,邻居家家户户晒绫罗绸缎(关于魏晋七月七日的晒衣风俗,详见CV12695216),但阮咸太穷,就只晒了一件大布犊鼻裈,被人问何故别人晒富他晒穷, 阮咸回答“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大致意思是我也不能免俗,就做做样子。而阮咸擅长弹琴,乐器阮咸就是因此而得名。另外阮咸的叔父就是阮籍。

        ——向秀:向秀擅长读书,曾完成全部《庄子》的解读。当时天下最懂庄子之人非向秀莫属,有此,则庄生不死矣。

        竹林七贤虽道不同但却以友相交,此绝非矫饰造作。而是因朋友相交唯求真,但七人本真看似不同,却只是本真之举不同,而本真之心却是完全相同。众人身处乱世,却唯心放逐于自然,而自然之物就该和而不同。人生在世,唯有活出真我最重要,而七贤在活出真我的路上觅得了知己良友,实为人生之大幸。即使他日水火相向,亦不悔今日相交。

        【古代四大美男】西晋时期的潘安(貌若潘安);北齐战神兰陵王高长恭;魏晋玄学家卫玠;以及位列竹林七贤之首的名士嵇康。

        【《广陵散》】中国音乐史上的著名古琴曲,魏晋名士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后遭谗被害,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犊鼻裈】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意思为短裤。

3、今生故事

(1)砖画兄弟

        2010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石子冈发掘了一座南朝墓,里面发现了数量相当多的带有画像的墓砖,但是由于此墓曾遭破坏,导致这些墓砖并没有按照正确的顺序砌成图像,但有专家发现砖画上面的线条与南京博物院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相似。仔细辨认后发现相同位置的两块砖,不仅是衣纹走向,甚至连瑕疵都相同。这代表它们是有着同一个模子——即粉本——的同胞兄弟。而这个粉本极有可能就是出自顾恺之或陆探微这样的大画家之手。

        中国数一数二的大画家,画了中国第一男子天团的群像;最牛的中国匠人又用最先进的技术,做了只有帝王才能使用的砖画。如此砖画堪称是经典中的经典,而几百块砖所拼成的图像,即使在当时也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前卫的、时尚的艺术工艺形式。而且这种砖画一般只在帝王一级的墓葬中才会被使用。

        【石子冈五号墓】2010年7月,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市雨花台区石子冈勘探并发掘了一批墓葬,其中五号墓为拼镶砖印壁画墓,壁画内容主要是竹林七贤与荣启期、龙、虎、狮子、天人等图案。

        【顾恺之】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水墨画鼻祖之一。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六朝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洛神赋图》(详见CV12973878)、《女史箴图》等。

        【陆探微】南朝刘宋著名画家,据传是中国画史上正式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与东晋顾恺之并称顾陆。

(2)砖画密码

        考古修复人员对石子冈五号墓砖画解密后,认为砖画成型的大致过程是:先将画面分段刻在木模上,再将木模上的图像印在砖上,趁砖还没干的时候快速用工具在砖侧面上写下编号文字,再将砖送到窑里面烧,最后砌在墓葬中构成一幅完整的砖画。而砖的编号,则是分为上中下三组,从上到下,数字按照从大到小进行编号,例如“嵇下行三”“向下行十八”等等。而这些就是破译这幅砖画的密码。修复人员用一种看似简单的拼图游戏将这些密码进行排列组合,最终拼凑出了南京博物院『《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的“同胞兄弟”砖画。

        砖画虽然非常生动,但是解密的过程却极不容易,看似是一个拼图游戏,实则面对的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墓砖,而且只有一部分砖上还能看到这种文字编号,初始修复时根本无从下手,只能靠修复人员一遍一遍地观察国宝的细节。例如,阮籍边上那棵柳树有四十三根柳枝;嵇康的胡子是在嵇中行二那块砖上……如此种种。修复人员下苦工尽全力,一块砖一块砖的比对,一根线条一根线条去研究,直到最后,才终于把砖画最精彩的地方呈现给大家。

(3)砖画传承

        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位于郊区,离南京博物院比较远,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的出土地却与学校挨得非常近,于是学校就和南京博物院一起开发相关的博物馆课程,给该校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这是一种巧合,但更是他们与国宝的缘分。而传承国宝这件事和我们大家都有关。我们希望孩子们能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他们生活的地方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有怎样悠久的历史,有怎样灿烂的文化,并且把他们知道的东西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博物馆不光是陈列文物,我们还希望历史、希望文物能够留在孩子们的心里,走进他们的生活。国宝之所以能称之为国宝,不仅只是因为它本身,更是因为我们能通过它看到一个时代的印迹以及能让它延续千年而不败的幕后英雄们。今天我们不仅用『《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的一块块砖敲开了魏晋时期一个个经典的精神世界,更是敲开了其通往未来的传承之路。

4、观后感

        节目通过『《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这件国宝,向我们讲述了中国第一男子偶像天团的成员组成与建团历程。这个偶像天团论颜值、论才华都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的顶流天团组合,此偶像天团已经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这样的偶像天团才真的是能让历代粉丝们可以“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去追的偶像组合。这才是值得追的偶像天团,粉丝们可以放心大胆的去追,不用担心会被卖粉虐粉,更不用担心会突然塌房翻车,追这个中国第一男子偶像天团,绝对是物超所值,入股不亏!

        敲完这最后几行字,就意味着我今年暑假开始做的关于《国家宝藏》第一季的摘录札记系列即将暂时告一段落。说句实话,做这套摘录札记虽然是始于兴趣,但的确是很累人,毕竟我只是靠业余时间去做这件事,中途曾多次想放弃,但每当这个念头产生时,就又会有诸多不舍的情绪滋生。最后在不断的纠结和自我妥协的过程中,我定的原计划是一月只更新一期的摘录札记,但不曾想,上个月末央妈开始更新《国家宝藏》展览季,并且这一季是将以前三季国宝全拎出来再挨个复习一遍,使宝友们能够温故而知新。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原定的摘录计划,最后决定:①第二三季暂不开坑更新;②而第一季剩下的几件国宝札记,加紧完工。

        行百里者半九十!然后十一月的上半月我就开始了大暴走状态,每个周末都用来更新,工作日的每天晚上也全部用来更新,基本勉强保证了一天一个国宝札记的更新频率,终于在这个周末即将结束的晚上,我最终完成了《国家宝藏》第一季中27件国宝的札记更新。其实历史文博目前还只是个极为小众的圈子,就算是我以前也不怎么关注,但感谢《国家宝藏》等节目,费尽心力,将这些尘封在博物馆中的文物重新复活,节目编排的令人欲罢不能,不断吸引我们走近华夏文物,爱上中国历史!

        最后化用节目最后的一段话结束这篇札记——我们希望历史、希望文物能够留在孩子、年轻人乃至每个中国人们的心里,并最终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从哪里来,我们生活的地方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这里有怎样悠久的历史,又有怎样灿烂的文化,最后我们再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华夏传承,历久弥新!

【文博山记03】9-3『《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央视《国家宝藏》第1季摘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